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试图超越对审美情感的经验描述模式,转而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其基本观点是:审美情感是本体的动态模式,审美情感体现了艺术活动的本体意义.

  • 标签: 本体论 审美情感 超越性
  • 简介: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各言尔志 天地境界 可以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05
  • 简介:  文学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而那些把文学活动和社会变革、人的解放与发展相联系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文学的建构激发功能,即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自由自觉的特性

  • 标签: 实践文学 审美实践 文学本体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文学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而那些把文学活动和社会变革、人的解放与发展相联系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文学的建构激发功能,即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自由自觉的特性

  • 标签: 实践文学 审美实践 文学本体论
  • 简介:哲学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是探究世界这个存在的普遍的、一般的本质,一般说来,它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是存在的共同根据或实质是什么。艺术本体论是从哲学本体论演变过来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本体论,它只探究第二个问题。因为艺术显然不是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无所谓本原问题。探究艺术本体的共同根据或实质必须由其表面特

  • 标签: 本原问题 独立自足 艺术构思 封闭体系 表现说 艺术理论
  • 简介:因此人的精神解放和现实解放总是相联系的,  文学活动既然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与人们争取现实解放的活动相联系

  • 标签: 实践文学 审美实践 文学本体论
  • 简介:文学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那些把文学活动和个体的生存意义相联系的人们往往比较偏于着重文学的补偿调适功能,即主体在文学活动中自由自觉的特性

  • 标签: 实践文学 审美实践 文学本体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既是文化载体、又被文化管束的各类散文文本,文化散文,网络散文的本体构成尚未达到印刷文化中散文的美学高度

  • 标签: 中国散文 审美现局 性流变
  • 简介:酝酿了很久的、由文化部牵头召开的“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终于在2013年落下帷幕。据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文化部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社会关注美术,说明美术在当下已成为人们不能忽视的精神属地;政府抓美术,既要推动国家美术的整体形象建设,也要让美术更多地惠及百姓。不论怎样,美术都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关注度的文化领域。

  • 标签: 中国美术 审美精神 文化立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本体 美术工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2
  • 简介:既是文化载体、又被文化管束的各类散文文本,文化散文,  喻大翔先生在《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注

  • 标签: 中国散文 审美现局 性流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2
  • 简介:网络散文的本体构成尚未达到印刷文化中散文的美学高度,      二、当前文化语境下的散文状况与自性回归  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过激反应和书写惶惑之后,这种消费文化书写在话语体式和美学姿态上最显驳杂

  • 标签:
  • 简介:本体名词就是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文章研究本体名词的性质及其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本体名词是句子的灵魂.任何一句语义完整的话,其中都有本体名词起主导作用.该本体名词或直接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2.动词的"价",实际上就是动词所能联系的本体名词的数目.工具格,当它由本体名词充任时,是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否则就不是.处所格,由于不可能是本体名词,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句法结构中的核心格.3.谓词性成分既可以指称本体名词,也可以指称附属名词,但当它指称附属名词时,该附属名词所依附的本体名词必须出现,或至少可以明确推知.

  • 标签: 本体名词 句子 动词的“价” 谓词性成分
  • 简介: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片段模糊相似度的异构本体合并方法研究。复杂的异构本体模型可被分割成多个本体片段,且这些片段均具有独立语义,使本体合并转换成本体片段之间的合并;提出基于概念或关系的两种本体片段模糊化相似度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一种基于本体片段模糊相似度的异构本体合并的算法。该算法解决相似度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特性过早裁决的问题,从而文本信息可与结构信息共同分析以提高本体片段间的合并效果。最后通过应用实例和相关复杂性分析比较,全面评估该基于本体片段模糊相似度的异构本体合并的算法。

  • 标签: 本体合并 本体片段 模糊相似度 本体概念
  • 简介:美的本体四说是指五因说、生命说、创造说和符号说。四说融合一体。美是一个与生命同构的有机系统,由形、真、善、情、新五个因素融合而成,是为五因说。美是生命的体验、创造和超越,是动态的生命过程,又是静态的生命熔铸,同构的生命拟态。这是生命说。生命说的深化,必然导致创造说:美是生命的自由创造。再进而指明生命是运用符号来自由创造美的,便落实到符号说,且同五因说衔接起来。

  • 标签: 美的本体 审美创造 合目的性 审美符号 艺术语言 自由创造
  • 简介:<正>对于当代的文学批评,我向来抱着极大的兴趣。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批评的进程,往往最能够体现这个时代文学的成熟程度以及它的开放精神。本文打算从本体论角度,谈谈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局限性。当我们不是把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创作的附庸,而是把批评作为一个自足的文学本体来考察,我们会惊喜地看到:原先在人们心目中还是“灰姑娘”的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这几年的模样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她已经越来越贴近文学本身,并且,手法愈来愈多样变幻、概念术语几乎构成了批评的迷宫,批评意识也愈来愈趋于自觉。自然,上面的描述难免带有文学的夸张,要说我们眼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文本批评 本体论批评 走向本体 批评家 文本结构
  • 简介:摘要:朱熹把理上升为超验本体,但当他把理推演到现实的人性物理时,却出现了问题。为此,王阳明用良知取代理,把理收归于心,以良知为本体来克服理本体的问题。良知是精神主体,其特性是虚、无,它超越理的道德本体而成为宇宙本体;主体作为本体,心与性、理、良知得到了统一。因此,要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天的合一,只需向内致良知,而不必到客观事物上去寻求。本文主要从性与理、心与理的关系,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来论述王阳明良知本体对朱熹理本体的克服。

  • 标签: 良知
  • 简介:任何讨论都必须对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有共同理解,即所谓共同语言,否则,对同一个概念,你说的是A,我说的是B,双方不管如何争论,都争不出个是非来。我认为在对“文艺学本体论”的理解中,就存在这个问题。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大家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即关于现实世界的最后存在基础的理论,对文艺学本体论,

  • 标签: 文艺本体论 哲学概念 共同语言 现实世界 文艺学
  • 简介:按照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都属于非本体性内容。一直以来,语文课通常都是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围绕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的,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异

  • 标签: 例谈 实效本体 性教学内容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7
  • 简介:经典审美,[论文内容摘要]哈罗得·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就是一部审美经典,《论经典》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所表达的核心就是审美的文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经典观

  • 标签: 审美经典 经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