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干燥器内对流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褐煤干燥过程气-固对流模型。通过流-固界面传热耦合,利用CFD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对褐煤在不同粒径、风速及温度下的干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对流系数。根据模拟结果拟合得到气-固传热关联式,结果表明该关联式与褐煤干燥过程较吻合,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褐煤干燥 对流传热 数值模拟
  • 简介:研究理想流体受迫对流和自然对流问题的理论解.采用流体无垂直于壁面法线方向运动(即无穿透)的条件取代黏性流体在壁面无滑移条件,解决了流体在边界上有滑移时计算对流系数的困难,给出了理想流体与平壁受迫对流、理想流体与竖直壁面自然对流和理想流体在管内受迫对流的理论解.结果表明:理想流体的对流与黏性流体同样存在着热边界层.在外部流动的情况下,无论受迫对流还是自然对流,对流系数都与流体的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三者乘积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在管内受迫对流的情况下,当无因次长度大于0.05时,局部Nu和界面无因次温度分布都不再变化,对于恒热流边界条件,Nu等于8,截面无因次平均温度等于2;对于恒壁温边界条件,Nu等于5.782,截面无因次平均温度等于2.316.

  • 标签: 传热学 理想流体 对流 对流传热 理论解
  • 简介:基于Brinkman-Darcy模型和两方程模型,对流体在金属泡沫平板通道内的强制对流进行了自编程数值模拟,采用体积平均法对流体在金属泡沫内的流动和传热进行宏观处理。模拟结果表明:流体主流速度随孔密度增大而减小,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流体相和固体相之间的局部对流系数随孔隙率和孔密度增加而增加,金属泡沫对流性能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随孔密度增大而增大。金属泡沫强化传热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应用于需要强化传热的紧凑式换热器和散热器。

  • 标签: 金属泡沫 强化传热 数值传热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卧式循环流化床技术,恢复并部分重建了卧式循环流化床气固实验台。根据热平衡原理,自行设计了传热探针。在实验台上用传热探针测量了冷态条件下dp=87、174μm的玻璃微珠在主燃室、副燃室及燃尽室的单管传热及壁面传热传热系数,传热系数在主燃室密相区单管实验约116~186W/(K•m2),壁面实验约106~165W/(K•m2),稀相区单管实验约55~65W/(K•m2),壁面实验约70~80W/(K•m2),在副燃室单管实验约45~55W/(K•m2),壁面实验约55~75W/(K•m2),在燃尽室单管实验约36~45W/(K•m2),壁面实验约45~70W/(K•m2)。实验发现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而物料浓度及粒径对传热系数有较大影响,并对比了三个燃烧室共四个测点的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单管实验为4.01.51.31,壁面实验为1.81.21.11)及总结出传热系数与风速、浓度、粒径的经验公式。

  • 标签: 卧式循环流化床 过热器 水冷壁 传热
  • 简介:对超临界压力下RP-3航空煤油在内截面宽为4mm、高为4mm、固体壁面厚为1mm、加热段长度为500mm的水平矩形冷却通道内的对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通道内速度场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热流密度、压力、进口温度对传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主流温度处于拟临界温度附近时,流体物性参数变化剧烈,导致传热系数降低,传热出现恶化。在超临界压力下,较低的热流密度、增大压力、降低进口流体温度或提高质量流速均有利于改善冷却通道内的传热性能。

  • 标签: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矩形冷却通道 对流传热 数值研究
  • 简介:针对PV/T的研究主要以实验方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利用管道液体对流理论,对PV/T水冷装置的热吸收能力和传热时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流速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U型管水冷PV/T进行模型实验,表明了在功能方面,PV/T既可以实现太阳能的热利用,也可以降低组件温度,从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在性能方面,PV/T的热吸收能力受流速的影响很大,需要平衡热吸收能力与水泵驱动功率之间的矛盾。

  • 标签: PV/T系统 对流传热系数 综合效率
  • 简介:建立了含内热源的液池内自然对流与冷却盘管内强制对流耦合传热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不同内热源强度,不同冷却流体流量下液池内流体温度场以及液池与盘管内溶液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得出换热系数随内热源强度和冷却流体流量的变化曲线,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盘管冷却传热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液池内的换热。

  • 标签: 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 耦合传热 数值模拟
  • 简介:应用藁升华传质/传热比拟技术,对单个圆形射流在不同喷嘴到被冲击表面距离(1≤H/D≤12),在7×10^3≤Re≤1.9×10^4时,进行了局部传质/传热实验,研究了不同喷嘴到被冲击表面距离和不同Re对单个圆形射流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单个圆形射流局部传热系敷随着Re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Re是影响局部换热系敷的主要因素。在同一Re下局部换热系数沿轴向非单调变化,在驻点处当H/D≌6时换热系敷达到峰值;H/D〈6时,局部换热系敷沿径向有两个峰值;随H/D的增加,中心区局部Nu减小,但影响范围变大。

  • 标签: 冲击射流 空气 强化换热 萘升华实验
  • 简介:给出了一种利用测定圆管对流温度场求解确定成分的非共沸混合物的组分的方法。基于定压力条件下液体低雷诺数圆管层流充分发展段流体力学特性,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变热参数对流模型温度场特性,采用反问题方法对对流控制方程的热参数进行非线性模拟和反算,通过反演计算热参数得到物质组分的定量值。对非线性热参数条件的对流控制方程和反问题L-M方法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试验比较,测定了对流过程温度场的理论计算组分与预设的组分。结果表明,测定温度场推算的非共沸混合物组分与实际测定结果满足预设误差。

  • 标签: 三元非共沸 组分 反问题
  • 简介: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在低雷诺数下波壁管波形变化对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同功耗下波壁管的综合传热性能。结果表明:波幅和波长变化对波壁管传热均有影响,强化效果与波幅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当功耗相同时,小波幅的波壁管有较好的综合换热效果,大波幅的波壁管强化传热以较大能量消耗作为代价;雷诺数大于2000时,增大波长能达到较好的综合换热效果。

  • 标签: 波壁管 波长 波幅 强化传热
  • 简介:讨论了混合对流条件下环形通道中浮升力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实验时用LDA测量了水向下流过竖直环形通道时的平均流速和湍流强度.对于逆浮升力方向的流动情况,湍流速度脉动和湍流剪切应力都因浮升力的影响而增加,从而传热得到了增强.当浮升力的影响特别大时,靠近环形内壁的流动出现反向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流动在无浮升力影响时是层流,湍流也会由于浮升力的存在而产生,传热维持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混合对流 浮升力 流动 传热 环形通道 热力系统
  • 简介:本文建立了辐射地板传热的数学模型,考虑了绝热层向下的传热。提出在辐射地板中存在一个近似绝热面的假设,应用分离变量法得到了传热数学模型的解析解。采用FLUENT软件对辐射地板传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得到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做了对比分析。

  • 标签: 辐射地板 解析解 数值模拟 表面温度
  • 简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以诗和歌”的方式,把一首首诗词谱成歌,邀请“传唱人”唱出来给观众听。传唱人有支教的小学老师、教授学者、普通孩子等素人,也有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等明星,更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等名家。

  • 标签: 钢琴家 第一代 节目
  • 简介:把钢勺、铝勺、瓷勺、塑料勺插进一只玻璃杯中。在各种勺柄的同等高度上涂一小块猪油,再在油上粘一粒个豆子。现在你想,如果往玻璃杯里倒进开水,哪个勺柄上的豆子先掉,哪个后掉?

  • 标签: 初等教育 科学发明 创新 传热
  • 简介:蜀汉时代佛教流传的状况,由于文献不足,一向所知不多,也为佛教史著所忽略。可是,蜀地近年出土了各种带佛教元素的文物,显示当地的佛教已发展至一定程度。搜寻相关的文献记载,以及列举这些佛教文物,并对佛教在蜀汉的流传形态以及周边问题做出一些推测,以补空白。

  • 标签: 蜀汉 佛教造像 崖墓 神树
  • 简介:楚辞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除本身优秀和政治环境这两个原因之外,还因为上层建筑具有历史继承性、人生本身具有双重欲求性、知识分子具有人文追求性.

  • 标签: 楚辞 流传 原因
  • 简介:流传”和“留传”都有一方交给另一方或两者之间的传授、传播的意思。但是使用的对象不同:“流传”多用于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于传播性;而“留传”则主要表示上一辈或老一辈把自己遗留下来的东西传给后代,侧重于继承性。

  • 标签: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 简介:摘要换热器传热壁两侧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相差较大时,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将主要取决于较小的流体的传热系数,为了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可在传热膜系数小的一侧加翅片管。影响翅片管表面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是翅片高度、翅片节距以及翅片材料的导热系数等,而翅片管翅根直径、管束的纵向节距和横向节距对翅片侧流体的流动阻力的影响很大。翅片侧流体通过管排的压力降与翅片管纵向管排数成正比,而当纵向管排数大于4排时,管排数量对传热系数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翅片效率 努塞尔数 传热系数 压力降
  • 简介:本文对电传热试验中的薄壁试件传热和试件破裂原因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传热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值相近,此计算结果为传热试验测量仪表提供依据:试件破裂原因为材料在高温时强度降低,以及应力集中和热量集中。提出的试件改进方法,可供以后电传热试验参考.

  • 标签: 电传热试验件 传热计算 破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