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严格稳妥地控制高血压能减少和延缓小动性肾硬化症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亦可减少肾、心、脑等重要器官疾病的发病率。配合中药以养阴平肝、活血利湿、补肾健脾及阴阳双补等方法治疗,临床显效。

  • 标签: 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高血压 肝肾两虚的辩证论治
  • 简介: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内未破裂微小动瘤(直径≤3mm)的临床转归。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坏性微小动瘤的治疗。方法本实验选取在2009年5月份到2011年12月份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微小动瘤患者35例为对象,把所有患者分为20例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和15例对照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后进行统计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SA显示14例完全栓塞(占70%);5例次全栓塞(占25%);1例部分栓塞(占5%)。对照组患者术后7例未行DSA复查;8例术后2周复查DSA,其中瘤颈残留3例,其余夹闭完全。观察组死亡患者共3例,死亡原因为动脉破裂、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再出血而死亡各1例;对照组死亡患者4例,均因严重脑缺血或伴颅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3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事件、出血性事件、癫痫及颅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有5例(25%),对照组有6例(40.0%),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破坏性微小动瘤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影像学检查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血管内栓塞法与显微外科手术法相比更具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优点。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破坏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测子宫螺旋小动的最佳时期。方法对100例生育年龄未孕妇女,正常月经周期(28-32天)的子宫螺旋小动血流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子宫螺旋小动的检出率随月经周期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月经第5-10天(增生期)为0%,月经的第11-14天(分泌早期)为15%,月经第15-18天(分泌中期)为30%,月经第19-23天(分泌晚期)100%。结论子宫螺旋小动的最佳检出时期应在月经第19-23天,可为了解黄体功能提供信息。

  • 标签: 正常月经周期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41例41个颅内微小动瘤行栓塞治疗。男17例,女24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2)岁。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通微小动瘤(≤3.0mm)介入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0月我科室收治的前交通微小动瘤患者11例,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余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结果10例患者中弹簧圈成功栓塞,且术中均未发生破裂,造影均证实达到致密填塞;术后复查CT示颅内无血肿,5~14天出院,出院时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3~6月后,6名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显示填塞满意,无造影剂在瘤腔内显影。1例患者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昏迷,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患者出院后数日死亡。治疗有效率达91%。结论术前评估充分,术中操作精细,灵活应用各种栓塞手术技巧,选用适合的栓塞材料,可以明显降低栓塞手术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入血管空间(iVASO)-MRI测量肌肉小动血容量(MBVa)的可重复性和对皮肌炎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的15例皮肌炎患者,并同期纳入15例正常志愿者,采用3.0 T MR扫描系统进行大腿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T2WI和iVASO-MRI扫描,根据T1WI、STIR T2WI表现,将大腿肌肉分为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和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由两名医师基于iVASO-MRI数据独立测量最大MBVa(MBVa_max)和平均MBVa(MBVa_mean)。为评估iVASO的可重复性,随机抽取17名受试者(12名健康志愿者和5名皮肌炎患者)3 d后再次进行扫描并由同1名医师测量MBVa值,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肌肉的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观察者间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是0.95和0.96。重复扫描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为0.87和0.89。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类型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肌肉相比,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均显著降低(P<0.05);未受累肌肉与水肿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99),二者均高于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P<0.05)。结论iVASO-MRI技术可以可靠地评估大腿肌肉的MBVa,对诊断皮肌炎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 标签: 皮肌炎 磁共振成像 微循环 小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其抽吸出的脑组织进行病理学形态观察.方法我们对2007~2010年28例患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对28例手术患者吸出的脑组织进行HE和刚果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结构的改变。结论自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与动脉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有关,少数与动脉急性坏死,微动脉瘤,细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有关。

  • 标签: 脑出血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小动损伤隐匿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盆骨折小动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的资料。14例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微弹簧圈。结果14例动脉期造影均未见明显对比剂染色或积聚,延迟期共发现34条小动中远端表现为少量对比剂轻度染色或积聚,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可见明显对比剂外溢。对34条出血小动均成功栓塞止血。术后2例患者因失血性休克、严重酸中毒及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对骨盆骨折小动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是有效止血措施,延迟期造影有利于提高对小动损伤的检出率。

  • 标签: 骨盆 骨折 动脉 隐匿性出血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无静脉吻合的断指再植手术中缩小动吻合口口径及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我科临床应用缩小动吻合口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对45指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进行再植。观察成活率,随访疗效。结果术后存活40指,坏死5指,成活率为88.8%;存活病例随访平均6个月(3~9个月),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指,良17指,差7指;优良率84.4%。结论采用缩小动吻合口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再植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操作简单、可靠,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护理方便,方法有效。

  • 标签: 再植术 显微外科手术 末节断指 静脉回流
  • 简介: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1例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肿瘤破裂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微导丝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瘤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瘤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瘤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1瘤颈单纯直接夹闭、2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瘤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瘤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瘤夹闭术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瘤。结论术者要根据术中动脉瘤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术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载瘤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术中夹闭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1-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gA肾病肾内小动病变特点及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取IgA肾病肾小动病变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15例患者伴高血压,B组15例患者血压正常。并取15例非IgA肾病肾小动病变者作为C组。结果A、B两组患者管壁厚度/血管外径、内膜厚度/血管外径明显高于C组,血管紧张素Ⅱ及Ⅲ型胶原纤维表达均高于C组,A组血管紧张素Ⅱ、Ⅲ型胶原纤维表达高于B组,P<0.05;三组患者中膜厚度/血管外径相比,P>0.05。结论IgA肾病肾内小动病变的发生并不完全以依赖高血压,临床需掌握该病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减少肾内小动病变发生。

  • 标签: IgA肾病 肾内小动脉病变 病变特点 发生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夹闭术
  • 简介: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颈内动脉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小动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认知功能减退患者73例,均为TOAST分型中小动闭塞性脑梗死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丹参多酚酸1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14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oCA、MMSE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各时间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1、3个月,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小动闭塞性脑梗死所致患者认知功能减退。

  • 标签: 丹参多酚酸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瘤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30 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30例患者全部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辅助弹簧圈进行血管内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0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瘤患者均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辅助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有1例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出血,但是使用弹簧圈并进行继续填塞后情况出现好转,并达到完全栓塞。术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完全栓塞患者26例,近全栓塞患者3例,部分栓塞患者1例。30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瘤患者经过随访调查发现,术后并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者出现脑血栓等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但是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颈部复发扩张趋势。结论:对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短期临床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目前临床医学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