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表现有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单纯颅内压增高组(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组(观察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46例。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的误诊比例显著要低,脑实质损伤阳性率比例高,P<0.05;观察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早期诊断率较高,有利于抗凝治疗。

  • 标签: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右侧额叶缺血周围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ogo-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M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根据Longa评分选择入组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MCAO大鼠分为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再细分为7 d、14 d及21 d共3个亚组。将BMMCs缓慢注入观察组缺血侧纹状体内,模型组则注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7 d、14 d及21 d时再次进行Longa评分,随后麻醉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亚组大鼠右侧额叶缺血周围脑区GFAP及Nogo-A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1 d时,发现观察组大鼠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14 d及21 d时其GFAP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37.62±2.45) vs (27.62±1.69),(38.00±1.85) vs (27.25±1.83),P<0.05],而Nogo-A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降低[(28.88±2.64)vs(32.50±1.60),(23.87±2.36)vs(32.00±1.85),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21 d时其Nogo-A表达量明显低于再灌注14 d时水平[(23.87±2.36) vs (28.88±2.64),P<0.05]。结论BMMCs移植能促进脑缺血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周围脑组织GFAP表达及抑制Nogo-A表达有关。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脑缺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Nogo-A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对局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EPCs含量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划分成24h、48h和72h三个亚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各亚组在造模成功后即刻行电针四关穴干预(疏密波,20min/次),48h组在24h再次电针干预,72h组在24h和48h各电针干预1次。在相应时间点采集抗凝腹主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标记为CD34+/KDR+细胞的EPCs含量。各组均在造模后即刻、24h、48h和72h按Long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造模后24h,电针组Longa评分有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显著增加(P〈0.01)。造模后48h,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其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加(P〈0.01)。72h时,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其血中EPCs含量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模型组仍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能让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EPCs含量增加,并能促进恢复其神经功能,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电针 内皮祖细胞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众多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可用细胞移植治疗人类大部分疾病.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近年来使用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在这一领域,神经干细胞(nenralstemcell,NSC)和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及潜在的生物学应用价值成为细胞移植的主要来源.

  • 标签: 治疗 细胞移植 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外科 研究进展 NS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颅骨缺损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手术)和对照组(后期手术),观察组于开颅术后2个月内平均(51.42±4.78)天实施颅骨修补术,而对照组颅骨修补时间为开颅术后半年到一年内平均(187.82±14.48)天,并对患者颅骨修复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日常活动能力(ADL)及Fugl—Meyery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颅骨修补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O.05),并且ADL评分及Fugl—Meyery评分比较,均显著提高(P<O.05)。结论早期进行颅骨修补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理能力,还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早期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神经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符合标准的脑梗塞患者为分析对象,择选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为研讨期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至A、B两组,A组=25例,开展阿司匹林单一治疗方案,B组=25例,开展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随之进行数据分析,疗效比对。结果:两组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值、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显著,B组显优A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采用联合用药形式开展治疗,优势更强,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还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卓越。

  • 标签: 阿司匹林 治疗 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的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家庭的配合程度分为对照组及康复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由社区全科医师及康复师一对一上门或来院康复指导训练,由社区医生和康复师、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整个康复过程,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电疗、皮肤再刺激、家庭康复训练等,入组时、治疗3月、6月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康复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继发合并症。

  • 标签: 脑血管病 神经缺损 社区医院及家庭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筛板一直被认为是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轴突发生损伤的初始部位,观察筛板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认识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以往研究结果显示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相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指出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发展,首次揭示了青光眼筛板缺损可以平衡跨筛板压力梯度,从而起到延缓或终止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的作用,该发现为跨筛板压力梯度学说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临床依据,深化了临床对局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的认识,从另一角度阐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7-20)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视盘 视神经疾病 眼内压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分别进行口服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改善精神缺损,提升治疗效果,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脑血栓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41)和针灸组(n=45),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5%低于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5±3.7)分,高于针灸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8±2.4)分,组间比较,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被广泛的应用。

  • 标签: 针灸 脑卒中偏瘫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38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38例,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具有重要帮助,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之间到我院治疗的所有脑卒中患者选取了其中117例,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干预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增加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以及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神经内科护理运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帮助患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现象的发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盲目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神经内科护理专项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为(7.9±2.6)分,对照组为(10.6±2.2)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生活质量的调研中,观察组各个项目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神经内科护理方案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A组29例脑卒中患者实施基础护理,针对B组3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内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康复有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给予神经内科护理的有效较为显著,能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 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护理有效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108 例脑卒中患者 , 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 各 54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 85.19% 低于观察组的 98.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3月-2021年1月收治1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神经内科护理。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显著,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优,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加强神经内科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本科接诊脑卒中病人(n=74)。试验组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康复效果: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康复效果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价值 脑卒中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患者分别应用神经内科护理和常规护理,文中简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均有现在改善,护理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能增进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而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助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2022年6月~2023年6月以随机数表将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各37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结果 B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7.85±1.18分)少于A组(10.01±1.43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60.21±5.41分)及康复效果(94.59%)均高于A组(53.17±4.79分、75.68%),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改善作用,能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