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23
  • 简介:那么采药服食、养生延年以成神仙便是其必然的人生追求,  在《养生论》中,在《养生论》中

  • 标签: 嵇康道教 神仙信仰 道教神仙
  • 简介:嵇康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天师道传播到社会上层,    二    嵇康道教思想可以说是从批判当时的伪善名教开始的,嵇康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此青睐神仙信仰

  • 标签: 嵇康道教 神仙信仰 道教神仙
  • 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鴾(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土,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 标签: 嵇康 “竹林七贤” 勤学
  • 简介:撩开遮挡的竹叶/你的身影依旧朦朦胧胧/许是岁月的风尘太浓/我只能在典籍和石头里寻觅//竹林本就冷清/热闹的只有昙花/你走了/和来的时候一样/飘逸幽雅/站在荒寂的废墟上/只能看见复归沉默的竹林/愈发幽远(——致嵇康)认识嵇康时,我6岁,是在一本叫《东方玉龙》的连环画上看到的,他方巾罩头,长剑

  • 标签: 嵇康 司马氏 中散大夫 曹魏 山涛 典籍
  • 简介:整理了《嵇康传》与《嵇康别传》两篇别传的佚文,分析了史志目录的著录情况,尤其是创作思想的差异,认为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将两者混为一谈,能明显地看出《嵇康传》为嵇喜惧祸心理下的创作,《嵇康别传》中的内容不可能出现在其中;《嵇康别传》是在有晋人物品藻和史官制度的风气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作者已湮没不闻。

  • 标签: 《嵇康传》 《嵇康别传》 作者 史志目录 惧祸心理 史官制度
  • 简介:嵇康葬在他被杀的地方。一座山,瘦瘦的,尽是骨头。读过书的,没读过书的,都叫它石弓山,但并不像弓。要把它看成一把引而未发的弓,得离它远一点,但远了又看不见了,蒙城多雾,我来的时候正值雾季,人在雾里走,遮得连自己也看不见自己。

  • 标签: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反对追求荣华富贵,一生不愿做官。他好老庄之学,主张“养生”,“少私寡欲”,他认为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可补外物之不足。著有《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声无衷乐论》。

  • 标签: 嵇康 《养生论》 文学家 思想家 音乐家
  • 简介:二人不同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思索和历史意蕴。(一)公元262年夏,魏晋名士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死得极其悲壮:康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

  • 标签: 司马氏 山涛 太学生 向秀 阮籍 晋书
  • 简介:<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 标签: 鲁迅 嵇康 日记 《声无哀乐论》 鲁迅先生 音乐
  • 简介:嵇康墓是安葬"竹林七贤"领军人物嵇康的"墓"或"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和中华民国《涡阳县志》交待了嵇康墓或坟较为具体的历史地理定位,位于"嵇山东一里"或"齐山东南十二里曰嵇山","山南有嵇康墓"。

  • 标签: 苞水 嵇山 嵇康 嵇康墓 考释
  • 简介:魏晋六朝时期是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魏晋人士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了老庄的思想,其中,嵇康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嵇康的整个思想中贯穿着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作为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嵇康的音乐思想是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出发的,并因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其音乐思想也存在着矛盾性。《声无哀乐论》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

  • 标签: 嵇康 哀乐 儒道思想 音乐思想
  • 简介:对魏晋名士嵇康的死,历来颇多争议。但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学者,大多集中于某一点,本文将嵇康死亡的原因总结为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嵇康的死因。

  • 标签: 魏晋 玄学 嵇康 死亡
  • 简介:稽康之死,与钟会几次在司马昭耳边说他的坏话有关。当嵇康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书》时,钟会即建议杀康,司马昭未听;到吕安事件发生以后,是否牵连逮捕嵇康,司马昭曾颇为迟疑,征求部属的意见,这时“钟会庭论康曰:‘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诛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于是录康,闭

  • 标签: 司马氏 世说新语 司马昭 嵇康 才性问题 竹林之游
  • 简介:嵇康的思想驳杂而难求系统,统观嵇康的一生,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二者时刻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才有了嵇康矛盾的一生。老庄思想是嵇康得以挣脱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以此为依托,嵇康得以在魏晋乱世中寻得短暂的逍遥。而儒家思想关乎嵇康的现实选择,并往往在最重要的时刻影响他人生轨迹。

  • 标签: 嵇康 儒与道 矛盾 风筝 生死
  • 简介:一、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分析中国历史上几经分分合合,社会稳定,政治开放时,往往也就是经济发展,人民较为富足之时;而值时局动荡,战乱纷繁时人民食不裹腹,生产力方面遭到破坏,然在文化及文学艺术领域却易出现繁荣的局面.诸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碰撞,形成了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儒、道、墨三大显学,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儒道两家了.

  • 标签: 嵇康音乐 思想评述 美学思想
  • 简介:在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方面,嵇康明确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解决物与声的关系,指明了声、音的客观物质基础,肯定了音乐的社会生活源泉。但另一方面,嵇康又混淆了“声”与“音”的关系,把属于第二性的音乐艺术也概然划归于第一性的“声”上来,夸大了声的客观性乃至吞没了音乐的主观性。这又是错误的。我们看到,嵇康对声音的根源的解释,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在《左传·照公25年》中,子大叔转述子产的话道:“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出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嵇康同样指出:“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音声 五行说 子大叔 六气 则天
  • 简介: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历来学者都认为其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杀害。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嵇康自身的一种不合时宜的死亡因素,即他的亢龙精神。由于是非太明,而陷入"坚白之昧"的迷惑中。遵从庄周之道,便拥有"独有至贵"的品质。而他刚烈的性格,最终导致其临别悔恨、雅志难施。这些,都是嵇康亢龙精神的外在表现。

  • 标签: 嵇康 亢龙精神 庄子 《周易》 精神气质
  • 简介:作为魏晋士人的杰出代表,嵇康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所践行的仍然是儒家的生死观.他既珍爱生命,又超越了生命,既重视生,也不畏惧死.他以诗文、友情、音乐、养生铸就着自己厚重纯美的人生。

  • 标签: 嵇康 生死观 儒家 魏晋
  • 简介:本世纪以来,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处世方式、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他们的结交时间等,都曾引起文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深入探讨。所谓的"竹林七贤"云云,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无这样的集团实体。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篇《清谈误国》中引《世说新语》"文学"、

  • 标签: 七贤 《世说新语》 处世方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学创作 讲演录
  • 简介:嵇康虽然主张“声无哀乐”,但并没有割断与情感的联系,并且正是以这一联系为基础,他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作了重新定位。礼乐相须是儒家教化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对儒家礼教观念的反对,因此对嵇康乐论的研究最好能引入时人以及嵇康对礼的态度作综合分析。只有将它放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把它与时人特别是嵇康对礼的态度综合起来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它的玄学意蕴。

  • 标签: 嵇康 声无哀乐 玄学意蕴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