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心电图优化房室间期(LAVI)改善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三度房室阻滞患者40例,于术后3个月同步行食管导联及体表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窦性心律或起搏心律时的房间传导时间(IACT)和室间传导时间(IVCT),并以LAVI=100、110、120、130、140和150 ms为参考值调整起搏器的房室延迟(AVD),通过超声心动图逐次评估并确定最佳的起搏器AVD及其对应的LAVI。所有患者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术后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E峰减速时间(EDT)、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等容舒张时间(IVRT)、房容积(LAV),计算房容积指数和E/e′。结果40例患者的窦性心律IACT(55.55 ± 10.33)ms,起搏心律IACT(93.95 ± 12.77)ms,平均IACT(63.20 ± 17.84)ms;最佳LAVI 110~150 (132.00 ± 10.43)ms,其中82.5%(33/40)患者的最佳LAVI在120~140 ms。患者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至随访终点(术后18个月)LVEF、EDT、IVRT、房容积指数和E/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EDT和IVRT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42.15 ± 35.58)ms比(125.94 ± 31.13)ms和(119.52 ± 22.15)ms比(133.92 ± 23.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IVRT和房容积指数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22.07 ± 16.99)ms比(133.92 ± 23.87)和32.94 ± 3.22比35.43 ± 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食管心电图可以测量LAVI并优化起搏器AVD,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房室同步,改善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人工 左房室间期 心功能
  • 作者: 李政 张群岭 沈毅辉 舒先红 程蕾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国家介入治疗医学临床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 200032 上海市心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应变指标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患者37例。分别于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后行3D-STE检查。应用TTA工作站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测量指标包括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心房排空指数(LAEF)、心房主动排空指数(LAAEF)等心容积指标,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LVGCS)、心房整体纵向应变(LAGLS)等心应变指标。计算LVGLS与LAGLS的绝对值之和得出房室整体纵向应变(LAVGLS)。观察纳入患者不同时间点3D-STE测量的心应变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例DLBCL患者,年龄(48.3±12.1)岁,其中男性23例(63.9%)。与基线测量值相比,患者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时LVGLS[化疗2周期后:(-18.63±4.73)%比(-22.13±4.40)%,P=0.001;化疗结束:(-18.26±4.64)%比(-22.13±4.40)%,P<0.001]、LAGLS[化疗2周期后:(20.41±5.56)%比(23.98±5.59)%,P=0.003;化疗结束:(17.60±3.96)%比(23.98±5.59)%,P<0.001]和LAVGLS[化疗2周期后:(39.05±7.60)%比(46.11±7.77)%,P<0.001;化疗结束:(40.34±8.55)%比(46.11±7.77)%,P<0.001]均降低;LVGCS[(-21.98±5.82)%比(-26.15±7.51)%,P=0.010]、LAVmin[(23.93±7.29)ml比(20.33±7.03)ml,P=0.029]、LAEF[(28.94±11.16)%比(35.79±11.12)%,P=0.002]、LAAEF[(11.93±10.00)%比(18.10±9.96)%,P=0.013]仅在化疗结束后改变,而在化疗2周期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3D-STE心应变指标能发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心肌功能改变,可为化疗过程中的心肌毒性监测提供更加敏感的指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左 蒽环类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设置对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2月-2019.8月间收治的3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双腔起搏器手术治疗,通过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trioventriculardelay,AVD),结合超声心动图监测不同房室间期心功能表现。结果A组室Tei指数(0.53±0.03)与E组指数(0.53±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0.51±0.02)与D组室Tei指数(0.51±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室Tei指数(0.47±0.02)均低于A、B、D、E、F组。结论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器患者,观察不同AVD状态下室Tei指数结果,对设置最佳AVD有一定作用。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窦房结综合征 起搏器 房室间期
  • 简介:目的采用超声心动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VD)时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变。方法36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常规设置AVD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设置AV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常规设置AVD相比,AVD优化后室舒张末期容积、室每搏量、室射血分数和心排量显著增加,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显著增加,Tei指数显著减小。此外,AVD优化后组织多普勒指标室间隔、室前壁、下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m)显著增高,、右心室壁基底段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显著增高,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和Am均显著高于左室壁各基底段。结论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设置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脏功能,这些变化可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室间期 双腔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电描记术 左房室间期变化 病情 心脏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电描记术 左房室间期变化 病情 心脏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RT患者317例临床资料, AVRT时给予异博定5 mg,缓慢静脉推注10 min,给药后观察是否有RR间期、AH间期、HV间期和VA间期变化,以及变化发生的时间。结果给予异博定后有8例患者发生RR间期长短交替,并且均伴QRS波电交替,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发生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延长,无AH跳跃,HV间期和VA间期恒定,此现象发生于给药后6~17 min,心动过速平均周期比给药前延长16~42 ms;3例患者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消失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缩短,无AH跳跃,HV和VA间期恒定,直至AH间期相等,消失时间为给药后19~57 min;5例患者给药后AVRT终止。结论由此推断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动过速时AH间期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所致,这一心电现象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

  • 标签: 异博定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导管消融 RR间期长短交替
  • 简介:Q—T间期是指Q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这段时间,反应心室激动到恢复的时间。因为除极时间很短,往往把Q—T间期看成心室复极的时限。Q—T间期受心律、电解质、药物、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其与心率的关系尤为密切,故需用心率校正之,一般采用Bazett公式.

  • 标签: 临床工作 心室复极 心率校正 电解质 等因素
  • 简介: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慢性肾衰竭(CRF)并急性心衰竭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2~80岁,血液透析0.5~7.0年,每周透析1~2次,每次4h。

  • 标签: 血液透析间期 急性左心衰竭 慢性肾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束支起搏对心房颤动(AF)伴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手术前后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AF伴心衰,心室率药物控制欠佳的患者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8例,行束支起搏术式安装心脏起搏器,B组右心室起搏8例,随访12个月记录二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腔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电极导线的参数。结果 AF合并心衰患者经房室结改良后安装心脏起搏器并行束支起搏模式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室舒张内径缩小更明显。结论:房室结消融结合束支起搏模式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是可行的,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模式治疗效果更佳显著。

  • 标签:   房室结改良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左束支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取50例手足口患儿作为观察组,同再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同步心电图和心率纠正QTcd以及cTnT定量进行检测,对比患儿的QT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前,患儿阳性cTnT的QTcd大于阴性和对照组,QTcd阴性组cTnT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足口患儿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临床疗效 心肌受损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 标签: QT间期 QT间期离散度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 标签: 房室间隔缺损 左侧房室瓣反流 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几种常见病因所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及治疗,让临床工作者对心电图QT间期延长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较早的从心电图上QT间期的异常中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标签: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猝死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室腔容积(LVCV)等参数变化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DCM组42例.按LVEF降低程度又分为:轻度异常组12例.LVEF44.5±2.39;中度异常组24例,LVEF32.8±3.80;重度异常组6例、LVEF17±3.28。用超声心动图及Simpson法测定并算出LVCV、LVEF等参数。结果:42例DCM患者与健康人比较,LVCV明显增加(P<0.01);而在DCM组内不同LVEF组间,LVCV在中、重度异常组比轻度异常组明显增高(P<0.01);重度异常组与中度异常组比较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测定结果表明LVCV越大对LVEF负面影响越大。在康复心脏病学中LVCV可作为心功能指标之一。

  • 标签: LVEF DCM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重度 轻度
  • 简介:摘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扩大在考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通常选择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然而这种长期非生理起搏可能造成心脏泵功能下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本例对1例2岁5个月的患儿选择束支起搏方式,术后QRS时限仅82 ms,经过10个月随访,患儿左心室大小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例给需行永久起搏器的患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前景的起搏方式。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