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内学界对法国巴黎外方传教来华传教活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巴黎外方传教在四川(含重庆)、云南、贵州传教活动的相关文献做一述评,以方便学界开展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外档案、教会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结语中对中外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利用发表了笔者的看法。

  • 标签: 巴黎外方传教会 天主教 西南地区 传教史
  • 简介:在充分利用中文、法文档案的基础上,考证出共有15位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全面考察传教士活动不应仅限于教案事件。圣伯尔纳铎会取代巴黎外方传教在盐井的传教工作并非是该地天主教本土化和去殖民化的开端。

  • 标签: 盐井 巴黎外方传教会 传教士
  • 简介:巴黎外方传教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化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e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天主教 巴黎外方传教会 传教团体 天主教中国本土化
  • 简介: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 标签: 天主教 多明我会 福安教案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有好几个晚上,我从电影院出来,一个人在拉丁区走,沿着圣米榭尔大道走回家。深夜的时候,走过灯光灿烂的奥迪安,踱至圣日耳曼大道,遥遥看着花神与双叟的华采,再转入ruedeRennes,盯着暗夜里的蒙帕纳斯大楼,细步前行,好像走在新浪潮的黑白电影里。路上问或掠过两三个人影,或者是疾驰而过的车子,打在路上的街灯,路边巴士站的广告牌。这些晚上,有时孤独如潮水涌至,正如思念,令人手足无措。巴黎的夜晚,跟白昼,是如此的不同。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

  • 标签:
  • 简介:为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以达"中华归主"的传教目标。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兴办各类教会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缠手宗教和西学知识。传教士在教会学校实施英语教育可具体分为初步、迅速和全面开展三个阶段。

  • 标签: 新教传教士 教会学校 晚清
  • 简介:莫迪是谁?我不知道。这注定了我的阅读和有限的批评只能依靠直觉和经验,而不能是关于小说作者莫迪的“知识”——莫迪自我呈现的和所谓的已有研究成果。说老实话,当今批评界,尤其是所谓的学院批评,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对已有“知识”的过度依赖。既然没有已有“知识”的依傍,只能诚实地回到直觉和经验。第一感觉,《摇摆798》是一部很好读的小说。虽然小说空间在法国巴黎和外省、北京、上海、威尼斯之间数度挪移,但小说的线条简洁流畅,不枝不蔓。再有小说作者肯定不是一个老手,如果是老手,

  • 标签: 法国巴黎 小说作者 学院批评 研究成果 自我呈现 知识
  • 简介:<正>《桃源县志(1978~2002)》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志是《桃源县志》的续志,全书共120万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分23篇、74章、329节。(《湖南地方志》2010年第4期)文思中著《实用方志学》由中国文联出版

  • 标签: 图书出版 桃源县志 方志学 续志 方志出版社 黑龙江史志
  • 简介:在那里风暴的中心依然晴朗在那里黑夜的中心依然光明苦难是勇气而空气则是酒精方砖破碎而希望依然微微放光歌声阵阵从坍塌的墙上升起永不熄灭的火炭死灰复燃祖国永恒的小小放火船从日光角直到拉雪兹神甫墓地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教会教会(希腊文Kyriakon“属于主者”;ekklesia“集会”),基督徒团体,也称基督的身体,天主的子民,以及圣神的宫殿。在教会最初时期,年轻的基督徒团体并不视自己有别于犹太教。只是自从外邦人进入门徒们的团体后,教会才渐渐地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

  • 标签: 犹太教 自我理解 耶路撒冷 基督徒 象征主义 民族主义运动
  • 简介:告别羊城的酷暑,期待着埃菲尔铁塔上的尽情鸟瞰。暑假前期的游学活动,着实让我们期待了太久。十几个小时的盘旋,中西间海岸线的徘徊,仿佛自己的心境也在做着交替,中西文化的交替。当飞机终于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时,真正属于我们的雀跃开始了。

  • 标签: 巴黎 中西文化 埃菲尔铁塔 戴高乐机场 游学活动 海岸线
  • 简介:一一进入巴黎,首先看到的是色彩不同的天空。从戴高乐机场往巴黎市中心走的路环境不是很好,有些脏兮兮的感觉,据说是巴黎最差地段。但是巴黎的天空色彩很美,即使是阴雨天气也显现出非常透明的灰色。雨后初晴,纯净的蓝色从云层缝隙中透出了只有在太空看地球才有的星球色彩,蓝色的天空和白色与灰色之间的云层映衬着巴黎城市中浸透着欧洲古老文化和艺术气韵的建筑,油然而生出一种独特的融汇于自然的艺术气息。

  • 标签: 戴高乐机场 阴雨天气 莫奈 《悲惨世界》 雷诺阿 马约尔
  • 简介:巴黎,这座举世瞩目的大都市。每年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观光的游客,都是以“亿”为单位来计算的。市区面积不过区区一百平方公里,每天在此逗留,经过的人,却近两千万。动身之前,我特意带上了一些轻便、贴身的行装。准备每日出门,继续施展在北京冬天上班时,挤

  • 标签: 行巴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蒙太奇——配乐主观视点镜头:巴黎。我们听到画外音——吉尔和伊内兹,一对美国年轻人,我们随后将要得知,他们已经订婚。音乐响起。外景,莫奈的花园,日吉尔(画外):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瞧这个。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巴黎一样。举世无双。伊内兹(画外):它已经变得太像旅游胜地了。吉尔(画外):这要归咎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可怕的时代。想象一下它昔目的风情——虽说有了这些快餐摊再加车辆行人——上帝,你简直想象不出多年以前它有多么迷人。

  • 标签: 巴黎 主观视点 旅游胜地 蒙太奇 画外音 年轻人
  • 简介:1925年9月的一个秋日,法国南部马赛港。"波尔加"号邮轮缓缓地靠上了码头。这艘船,从八月的中国上海启航,途经香港、越南、新加坡,入印度洋,经红海,穿苏伊士运河,最后进地中海,行程1600多海里,在海上足足颠簸了36天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码头上,庞薰琹看见了前来接站的江苏同乡沈沛霖,喧闹的人群中,他们几个同来法国留学的同学与沈沛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

  • 标签: 庞薰 巴黎 艺术评论 法国 工艺美术 苏伊士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