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美国现代诗人庞德英译古诗中被认为“误译”的案例进行了辨析,提出庞德的译作是基于译者的创作理念和对读者意趣的考虑等客观原因。

  • 标签: 庞德 创作理念 读者意趣
  • 简介: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

  • 标签: 庞德 中国情结 诗人 文化 美国
  • 简介:1949年1月1日,美国诗人、翻译家罗尔夫·汉弗莱斯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似乎很不经意地写道:“劳克林要我为庞德诗选写篇简短的序言,意在吸引青年人,使他们不至于被庞德的博学所吓坏。”

  • 标签: 美国诗人 莱斯 一封信 埃兹拉 排犹主义 博林根诗歌奖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庞德不仅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在中诗英译过程中,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 标签: 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 庞德 翻译
  • 简介:<正>法律的目的是什么?从部门法的角度来说是清楚的。宪法的目的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让犯罪人回归社会,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合同法的目的在于维护交易的秩序与安全;国际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那么,法律的一般目的是什么?怎样从具体的部门法中抽象出法律的一般目的?在法律目的上"法律(Law)与一项法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国法理学界并

  • 标签: 法学思想 法理学界 部门法 国际秩序 哲理法学派 正义理论
  • 简介:【摘要】庞德的第一部译著《华夏》于1915年问世。自此,其在诠释中国古诗词时所产生的误译不断地招致了翻译评论家的非议。该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造成宠德误译的原因,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翻译的跨语言特性,将对庞德翻译文本的接受方式划分为垂直一水平式接受。通过例证,认为,正是与这一接受过程有关的变因,如审美主体(翻译者)、接受主体(接受语读者)和接受环境(接受语的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诱发了庞德的误译。

  • 标签: 庞德误译 探析庞德 接受美学
  • 简介:摘要埃兹拉·庞德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奠基者,同时,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尝试翻译了一些中国古代诗歌后,他开始了对《诗经》的研究和翻译。本文主要通过细读庞德所译《诗经》“二南”,分析庞德翻译的特点。

  • 标签: 庞德 《诗经》&ldquo 二南&rdquo 翻译 特点
  • 简介:  庞德(EzraPound,1885-1972)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即使在他的青年时代就是这个样子.他很早就接受了教育,十五岁时就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六年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读书时,他与后来成为著名意象派诗人的希尔达·杜利特尔成为一对恋人,但她当教授的父亲认为庞德是个流浪汉,没有答应这门婚事.这多少说明了庞德在那个时候留给别人的印象.他还与其他女人交往过,甚至在婚后仍然有情人.这表明了庞德放荡不羁的个性.但庞德却对自己和女人的关系守口如瓶,又表现出某种绅士风度.……

  • 标签: 埃兹拉·庞德漂泊
  • 简介:摘要本文以罗斯科?庞德教授1923年“法律与道德”系列讲座为基础,试从历史的、分析的和哲学的三个视角展开,通过分析自然法学、历史法学、分析法学流派甚至哲学界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论争,尝试解读庞德教授自己独到观点和法学思想。

  • 标签: 法律与道德 历史法学 分析实证法学 法哲学
  • 简介:庞德《诗章》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 标签: 庞德 诗章 “人间天堂”
  • 简介: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离不开庞德(EzraPound,1885~1972)及其创立的意象派和东方诗学。意象派的诞生和理论开始了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的征途。而随后对东方诗美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使其诗艺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庞德特有的跨文化诗学。意象派和东方诗学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庞德的现代性,并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庞德创立了一个“庞德时代”,特别是就其诗学理论而言。

  • 标签: 庞德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性 意象派 东方诗学
  • 简介:纳西文化虽为庞德《诗章》的一个亮点,却未见有人加以文化解读。庞德根据英译纳西经典与两位纳西文化圈内人的诠释,在《诗章》续篇《诗稿与残篇》中创作了纳西诗篇。这些诗篇将纳西经典中的殉情女子与离世的意象主义诗友杜丽特尔叠加,表达诗人对自己与杜丽特尔一起发动的意象主义运动

  • 标签: 中的突破 庞德诗稿 残篇中的
  • 简介:摘要作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于作业环节的设计要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兴趣作业 探究性作业 实践式作业
  • 简介:将埃兹拉·庞德与中国诗联系起来谈,这已成定势,我们会重温T.S.艾略特的话:“庞德是为我们时代中国诗的创造者。”休·肯纳是这样认为的,叶维廉也持同样看法。曾经有人认为艾略特为了寻求极度

  • 标签: 庞德 叶维廉 美国 中国诗 诗歌 文学评论
  • 简介:1823年夏季的一天,排水量为360吨的英国“坎布里安”号捕鲸船,驶入巴芬岛北部庞德斯海湾(现名庞德因莱特)附近水域,由此航行不久进入北部水域——兰开斯特海峡。这儿被认为是一片有希望的“新水域”,但“坎布里安”号在此搜寻两周.也没遇见鲸鱼。

  • 标签: 庞德 海湾 北极 兰开斯特 排水量 水域
  • 简介: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学理论的呈现社会化趋势,相关法学家形成社会法学派,其中的代表性法学家为罗斯科·庞德庞德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引入法学理论研究当中,并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法的作用、法的价值、法的正义判断标准、法的实效、法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社会控制工具论、社会利益保障说、非强力依赖标准、最大限度满足需要价值取向、综合实现法律实效等实证主义社会学法学思想。但是庞德的法学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本文结合当下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研究庞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法学思想。

  • 标签: 庞德 实证主义 社会学法学思想 社会法学派
  • 简介:本世纪初,以庞德为首的西方"意象派"诗人受"专求意象"的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的启发,发起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他们的代表作品与汉、唐诗歌的名篇相比较,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汉、唐诗与西方意象派诗都具有短小精悍、意象叠加、意旨含蓄等特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前者讲究"寻声律以定墨",后者则试验一种讲究内在韵律的自由诗体,而且前者讲究"兴、观、群、怨"的综合效应,后者则带有浓厚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不重视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

  • 标签: 中国古诗 西方意象派诗 庞德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与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与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
  • 简介:埃兹拉·庞德倡导的意象派诗歌开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也掌握了中国诗人构建意境的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庞德意象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典诗歌译文为实例,通过对其翻译手法和原则的分析,肯定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体现。

  • 标签: 埃兹拉·庞德 意象主义 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体现 创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