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髋关节如何从平片上判断预后功能分期。方法:100例成人AS髋关节,男91例.女9例;根据法定成人年龄.本组最小19岁.只有1例71岁.平均29.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腰背和髋部疼痛.功能障碍。结果:100例成人强直脊柱.其中7例行MR成像检查。均有骶髂关节和髋火节病理性征象和股骨头灶性坏死。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达95%、股骨头关节边缘滑膜骨化发生率达84%。垂线征是一种骨化线,它从股骨头内下缘向外下至股骨颔,发生牢为69%。100例成人强直脊柱髋臼窝狭窄的发生率高达75%。耻骨联合边缘硬化或吸收和坐骨结节大收肌腱附着点骨化发生率为53%。根据上述综合征象.提出髋关节分为4期。Ⅰ期:两侧髋关节变化轻微;Ⅱ期:髋关节狭窄伴随关节周围有明确异常征象;Ⅲ期:髋荚节严蕈狭窄伴随关节周围的严重异常;Ⅳ期:髋关节韧带骨化融合或骨性融合。结论:以髋关节软骨坏死的程度可将强直髋关节分为4期.体现了预后功能的判断。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炎 X线平片 MRI 分期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关节的疗效与治疗体会。方法我院关节科2007年3月~2013年3月共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患者并发的强直髋关节56例(96髋),男55例,女1例,年龄(18~42)岁,平均25.6岁,其中髋关节骨性融合34髋,纤维融合62髋。病程(5.8~27.6)年,56例患者中贫血21例,其中轻度贫血14例。伴随骨质疏松34例。除去3例失败患者,纳入53例(92髋)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的变化,并观察强直髋关节进行置换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均运用我院关节科电子随访病例系统进行跟踪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随访时间(1.4~7.2)年,平均3.7年。随访的53例(92髋)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36.2±12.1)°,Harris评分平均(23.2±10.2)分;术后1年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183.4±17.6)°,Harris评分平均(78.6±6.9)分;髋关节总活动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Harris评分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例失败病例中1例松动,1例脱位,1例感染,松动和感染病例进行了翻修术,脱位病例进行了复位,目前随访均良好。结论强直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全面的评估和精湛的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髋关节炎 骨盆后倾 髋臼成形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目的:分析强直髋关节骨盆骨质疏松的细微结构和骨坏死的病理性征象。方法:收集北亚骨科医院强直脊柱患者100例,其中8例行MR成像检查。分析髋部骨质疏松的特殊性和骨坏死征象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程度。结果:髋部多发区域性骨小梁丢失、减少发生率最高85%,骶髂关节侵蚀破坏或骨性强直为100%,股骨头灶性骨坏死,吸收后表现单囊或多囊状破坏或有小死骨34%,关节破坏狭窄54%,股骨头关节软骨边缘滑膜骨化突出33%,耻骨联合吸收或硬化24%,坐骨结节骨化43%。结论:强直髋关节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迁移骨疏松和股骨头多发灶性骨坏死。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炎 骨坏死 X线平片 MR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髋关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髋关节62例(66髋),纳入强直脊柱合并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脊柱畸形严重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1.272,均为P>0.05)。末次随访平均(25±11)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1±14)分,术后平均(97.8±2.9)分。后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9.3±14.3)分,术后平均(97.4±3.3)分。两组组内术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14.229、14.729, 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16, P>0.05)。术后X线片两组均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脊柱炎,强直性 关节强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直脊柱髋关节受累强直时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我科采用全髋关节治疗的强直脊柱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关节活动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脊柱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髋关节强直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0年8月收治的92例强直脊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针刀松解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结果:研究组的HH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制性性脊柱髋关节强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强直脊柱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共30例,髋关节42个作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其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相关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相较于术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术后髋关节的活动范围相较于术前显著改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状况。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对强直脊柱(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行生物型THR术治疗的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均符合AS的纽约诊断标准,伴有难以耐受的髋关节病变,符合手术指征,初次接受THR治疗。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或对植入物排斥患者,股骨严重畸形,伴有严重心、肝、肺、肾及内分泌等内科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病历资料不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分析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及病程等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4例患者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35±6)个月;术后骨性愈合时间(3.5±1.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均显著升高,VAS评分、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均显著降低(t=77.490、54.360、65.740、105.100,均为P<0.001);治疗前,病程越长、风湿病家族史及血沉异常患者Harris评分越低(t=34.240、4.246、3.522,均为P<0.001);治疗后,病程越短、无风湿病家族史及血沉正常患者Harris评分越高(t=53.190、8.642、6.351、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50岁、病程>5年为影响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χ2=4.776、6.138、4.875、4.135,均为P<0.05)。结论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缓解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术前血沉异常、风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低及病程长为影响AS累及髋关节病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置换 脊柱炎,强直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在强直脊柱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几率会发生髋关节的病变,早期多是单侧病变,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的出现双侧病变,在行走或者是站立的时候出现严重的疼痛,甚至还会发生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的关节融合出现瘫痪。在患者中晚期的时候针对髋关节的病变进行有效诊断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疼痛,促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文章的阐述中主要是针对中晚期的强直脊柱髋关节的病变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前景也非常的广泛。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近年来收治的37例强直脊柱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屈曲强直度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假体松动、移位、骨折、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脊柱合并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疗效可靠,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节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 畸形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强直脊柱累及髋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强直脊柱累及髋部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强直脊柱累及髋部患者22例(35髋),9例患者为单侧髋,13例患者为双侧髋,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22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13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随访24个月~48个月,通过X射线结果观察患者的假体有无发生异位骨化、脱位以及松动等现象,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手术效果,手术前后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0.64±4.87)个月,22例患者均表示髋关节的疼痛已经基本完全消失,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通过X射线检查线片22例(35髋)患者关节均恢复良好,无感染、假体松动、移位、脱位、折断等现象;患者髋关节的活动度和Harris评分与手术前患者的数据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术后表现优良。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强直脊柱累及髋关节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在强直脊柱累及髋部的临床手术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 强直
  • 简介:目的:研究强直脊柱骶髂关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1月到本院治疗强直脊柱骶髂关节患者10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螺旋CT与X线片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病变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Ⅰ级检出率、Ⅱ级检出率,组间对比,P<0.05,0级、Ⅲ级、Ⅳ级检出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诊断征象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但关节间隙增宽征象表现检出率对比,P>0.05。结论:运用螺旋CT技术诊断强直脊柱骶髂关节,可评估疾病等级,征象检出率较高,值得运用。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螺旋CT;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直脊柱累及髋关节的X线表现,提高对早期累及髋关节强直脊柱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分级标准对累及髋关节的30例骶髂关节分期0-II级的强直脊柱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间隙狭窄30例,骨端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5例,髋臼皮质白线模糊/中断20例,髋臼及股骨头基底部硬化并骨赘形成20例,关节面下囊变12例。结论强直脊柱早期累及髋关节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骶髂关节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可以做出早期诊断。

  • 标签: 强直性 脊柱炎 髋关节 X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髋关节强直脊柱的疗效,同时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强直脊柱髋关节强直患者55例(72个髋关节),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髋关节术前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及Harris评分;综合分析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上端纵行骨折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臼假体松动2例,股骨假体下沉1例。结论强直脊柱髋关节置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是治疗晚期髋关节强直脊柱晚期改变有效方法,同时要注意由于患者本身体质因素,并发症比较多,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也非常关键。

  • 标签: 强直性脊柱 髋关节置换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