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原因及处理。方法对2000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207例面肌痉挛行MVD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无一例死亡,15例(7.2%)在术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给予加压包扎(13例),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头高脚低位(2例)处理后出院时积液基本消失,48例(23.2%)出现面瘫,20例(9.7%)出现听力下降,12例(5.8%)出现耳鸣。术后随访1~7.3年,(4.2±2.7)年,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面瘫及耳鸣患者全部恢复,10例(4.8%)仍有听力障碍,其中6例(2.9%)为耳聋。结论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听力下降是MVD的主要并发,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可逆转,听力障碍是远期主要的并发,术中注重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的发生。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降血糖治疗是否能延缓糖尿病徽血管并发进展。方法:进行甘精胰岛素初始干预改善临床结局试验(ORIGIN),将12537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随机分成标准降糖治疗组或标准降糖治疗联合甘精胰岛素组。

  • 标签: 微血管并发症 空腹血糖受损 正常化 甘精胰岛素 风险 降糖治疗
  • 简介:摘要人体内的尿酸作为细胞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不同范围内可能分别起到促氧化和抗氧化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既往多数研究主要针对高尿酸血的促氧化特性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高尿酸血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相互影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尿酸过高或过低时均可能促进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尿酸代谢异常,已有研究者发现尿酸水平变化与微血管并发有关。该文就血清尿酸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的影响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尿酸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DM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肌酐(CRE)、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等指标,以及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等肠道菌群含量。依据是否合并微血管并发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DMC)组和单纯糖尿病(DM)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对两组间各指标及肠道菌群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MC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79例。其中,DMC组47例,DM组32例。与DM组相比,DMC组的拟杆菌属含量增加,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拟杆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增加(OR=1.053,95%CI 1.016~1.091,P=0.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BMI、HbA1c、血脂、肝酶、CRE、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等混杂因素后,拟杆菌属仍为DMC的危险因素(OR=1.085,95%CI 1.023~1.151,P=0.007);随着普雷沃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下降(OR=0.843,95%CI 0.737~0.965,P=0.013),在校正以上混杂因素后,普雷沃菌属仍为DMC的保护因素(OR=0.822,95%CI 0.681~0.993,P=0.042)。结论DMC患者肠道中存在菌群紊乱,随着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含量的增加,DMC患病率分别出现增加和下降的不同结果,拟杆菌属为DMC的危险因素,普雷沃菌属为DMC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肠道菌群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拟杆菌属 普雷沃菌属
  • 简介: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在于通过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来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或致死率,延长寿命。近年来,由于没有找到主要的糖尿病并发遗传易感因素,研究者因而转向探寻可能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发的其他代谢和营养因素,其中维生素B1在糖尿病及其并发中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在2008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年会上,Beltramo和Tarallo等人就维生素B1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的研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 标签: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维生素B1 防治 遗传易感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 控制血糖
  • 简介:摘要总结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术后并发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微血管压术治疗的27例颅神经根疾病患者,总结术后并发的观察及护理策略。对于应用MVD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所带来的并发,我们护理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并发,应积极做好术后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颅神经根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措施及并发观察。方法应用MVD治疗5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落实各项口腔护理、尿管护理、定时翻身、患者清洁等基础护理,舒适的体位,精细的饮食。提出术后严密观察面部抽搐情况,提早采取有效措施口服巴氯芬片、尼莫地平片进行降低神经兴奋性、松弛面部肌肉以缓解痉挛次数,并积极预防和护理低颅压性头痛、周围性面瘫、听力减退或消失、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结果本组术后发生低颅压性头痛5例,周围性面瘫3例,听力减退2例,颅内感染2例,经治疗护理后,随访半年均痊愈。结论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精心地护理,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术后护理 并发症观察 康复
  •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面肌痉挛患者4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常规组采用传统神经分支切断手术进行治疗,微创术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发生率;术前和术后患者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面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发生率更少,P<0.05;术前两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相似,P>0.05;术后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高,并发少,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术后出现的并发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分析我院开展的34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343例,有效率为98.56%。术后并发,头皮下积液4例,脑脊液漏6例,头疼并发热85例,耳鸣6例,听力下降或丧失9例,面瘫7例,共济失调4例,延迟愈合70例。结论通过对术后并发的分析,探讨了并发发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我院自2007年7月~2012年12月,对34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进行了微血管减压手术,有效率达98.56%。现对术后相关并发作临床分析,以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经验,及其相关并发的对策.方法对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发生并发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头晕31例,头痛16例,头痛13例,恶心呕吐13例,面部麻木10例,面瘫7例,耳鸣或听力下降6例,高热5例,口唇疱疹3例,脑脊液漏2例,吞咽障碍1例.经过对症治疗和细心护理后症状短期内消失或好转.结论从并发的产生原理着手,术后加强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能有效治疗术后产生的并发,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16-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病的早期筛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甲皱襞毛细血管镜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在体显微成像技术,能发现早期的皮肤微血管病变。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的皮肤微血管改变随着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的早期筛查和随访。但目前对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的图像特征的描述和评分方法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的诊治提供更灵敏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甲皱襞毛细血管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8例(76.4%),明显缓解7例(7.8%);术后随访1~4年,治愈77例(86.5%),显效5例(5.6%),有效4例(4.5%),无效3例(3.4%)。手术并发:术后出现小脑血肿2例,严重脑水肿2例,听力障碍1例,皮下积液3例,头痛头晕4例。结论良好的手术疗效与典型的临床症状,较短的病程,明确的责任血管,单根动脉的压迫以及较轻的神经受压程度密切相关。术中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充分松解粘连,实施有效的减压,严格保护面听神经,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的发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的相关性,评估ABI预测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ABI值,将ABI≤0.9与ABI≥1.3纳入ABI异常组,0.9<ABI<1.3纳入ABI正常组。分别采用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与肾脏病变情况,并分析ABI与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联。结果与ABI正常组比较,ABI异常组患者年龄[(56.02±8.93)岁 比(62.27±10.58)岁,t=2.857,P=0.005]、病程[(9.59±5.96)年 比(13.28±8.14)年,t=2.411,P=0.018]、肌酐[(89.75±57.26)μmol/L 比(180.32±121.54)μmol/L,t=5.004,P<0.001]、胱抑素C[(1.27±0.66)μmol/L 比(2.08±1.63)μmol/L,t=3.536,P=0.001]、血尿素氮[(7.12±3.09)μmol/L 比(9.20±6.11)μmol/L,t=2.216,P=0.029]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I异常组患者DKD、DR发病率均显著高于ABI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7% 比 23.68%,χ2=7.923,P=0.005;33.33% 比 14.47%,χ2=4.216,P=0.040)。ABI分组与AVR、eGF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8与-0.27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I异常与AVR、eGFR异常有密切关联,ABI异常组AVR、eGFR异常发生率分别是ABI正常组的4.523倍与2.915倍。结论ABI异常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之间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预警指标。

  • 标签: 踝肱指数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血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微血管并发与血清白介素-15水平的关系,探讨炎性机制在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中的作用以及影响IL-15水平的因素。方法60例T2DM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DM)30例和有微血管并发组(DMM)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5水平及生化仪器检测其他相关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M组IL-15水平(32.54±6.72)高于对照组(22.94±4.04)(P〈0.05),并且DMM组IL-15水平(54.62±17.27)高于DM组(32.54±6.72)(P〈0.05),同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糖尿病病程、白细胞计数(WBC)、脂蛋白a(LPa)这三项指标与IL-15水平变化有密切正性相关关系。结论IL-15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其微血管并发的发生明显相关,并且其水平与糖尿病病程、脂蛋白a(LPa)和白细胞计数(WBC)呈明显正相关。因此IL-15在2型糖尿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白介素-15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行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之后的并发临床护理要点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术后并发,观察患者在接受护理方案后的效果。结果术后头晕、呕吐恶心和头痛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9.2%、50.9%和38.9%;除1例面瘫患者病情加重、1例后颅窝硬膜下血肿患者死亡外,其余并发患者均在护理后获得恢复。结论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的实施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并发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管理师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患者的干预效果。通过评估患者在接受健康管理师干预前后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分析健康管理师干预对患者微血管并发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1. 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师干预,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疏导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干预方案。2. 指标检测: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对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3. 效果评估:根据检测数据,评估健康管理师干预对患者微血管并发的预防和治疗作用。5.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 干预前后指标变化:经过健康管理师干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2. 干预效果评估:根据表1数据,健康管理师干预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显著。其中,血糖控制效果尤为明显,平均下降幅度达到20%以上。结论:本研究表明,健康管理师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通过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疏导等措施,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微血管并发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 标签: 健康管理师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