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栓性微血管(ThromboticMicroangiopathes,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HELLP(HemolysisElevatedLiverEmzymesandLowPlatelets)综合征.

  • 标签: 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
  • 简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变和大血管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变和微血管变的风险不但依赖于控制高血糖,还依赖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糖尿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糖尿病者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小血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日益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预防脑小血管具有重要的意义。视网膜微血管是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可作为脑小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观察窗口。文中通过病理生理、定量定性分析等对眼底病变与脑小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视网膜微血管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1例64岁女性患者因直肠腺癌伴双肺多发转移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无效,改用安罗替尼12 mg/d口服,治疗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在安罗替尼第2周期治疗期间出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和低白蛋白血症,血清肌酐正常,肾脏穿刺病理学提示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符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相关肾损伤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停用安罗替尼,给予降压及对症治疗,水肿逐渐消退,尿蛋白逐渐减少,3个月后尿蛋白转阴,血白蛋白恢复正常。

  • 标签: 抗肿瘤药 血栓性微血管病 安罗替尼
  • 简介:摘要肾移植后TMA是肾移植后少见的严重并发症,移植肾和受者预后均不佳,国内报道甚少,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道1例肾移植后出血并TMA,移植物丢失,随访18个月,受者情况良好。

  • 标签: 肾移植 血栓微血管病 出血
  • 简介:<正>糖尿(DM)微血管变是DM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肾病(DN)、糖尿视网膜病变(DR)、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和肌肉病变等,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M微血管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管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方面有关,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如下。1糖代谢紊乱在DM高糖条件下,继发性细胞内高葡萄糖可以激活关键的醛糖还原酶(AR),导致葡萄糖大量转化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成果糖。由于山梨醇极性很强,不能自由透过生物膜而果糖又很少进一步代谢,以致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过多的

  • 标签: 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 糖代谢 糖尿病肾病 血液流变学异常 醛糖还原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合并肾脏血栓性微血管(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为认识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更多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L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肾组织病理检查是否合并肾脏TMA分为肾脏TMA组和非肾脏TM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病理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的差异。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终点,包括患者全因死亡、进入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基线值的50%。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方程法分析L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 133例LN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肾脏TMA组48例,非肾脏TMA组1 085例。与非肾脏TMA组比较,肾脏TMA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χ2=16.310,P<0.001)、基线血肌酐(Z=-6.918,P<0.001)、24 h尿蛋白量(Z=-2.232,P=0.026)较高;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Z=1.957,P=0.001)评分及慢性化指数(CI,Z=1.836,P=0.002)评分均较高;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冲击(P<0.001)、血浆置换(P<0.001)等治疗方案;平均治疗(12±2)个月后,患者完全缓解率较低(χ2=10.455,P=0.001),治疗无反应率较高(χ2=6.047,P=0.014),表现为更差的生存预后(Log-rank检验χ2=26.490,P<0.001),且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47,95%CI 1.210~4.553,P=0.012)。结论相比未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高血压比例、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AI及CI值较高,治疗反应性及肾脏预后较差。合并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栓性微血管病 狼疮肾炎 治疗方案 危险因素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s-CRP与T2DM微血管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入选6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超声、Hs-CRP、肾功能、眼底等检查,并对Hs-CRP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①糖尿病程、Hs-CRP与糖尿微血管变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微血管变患者Hs-CRP明显升高,且是预测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性标志物之一。早期测定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微血管并发症的病情及预后。

  • 标签: 糖尿病 Hs-CRP 微血管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微血管变是糖尿常见的特异性并发症,可累及肾脏、神经、视网膜、心肌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胰激肽原酶作为一种经典的微循环改善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糖尿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的机制可能涉及保护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减少组织纤维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延缓、治疗糖尿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肺肿瘤性血栓性微血管(TPH)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方法。方法: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50例经临床与影像学确诊的TP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早期识别和处理TPH的方法。结果:早期识别TPH的指标包括高危因素(年龄、肺部基础疾病)、体循环状况监测及肺动脉超声检查等。早期处理TPH采取抗凝治疗、纠正基础疾病、控制肿瘤生长等综合治疗方案。结论:早期识别和处理TPH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早期干预方法,可降低TPH的发生率并促进病情改善。

  • 标签: 肺肿瘤性 血栓性 微血管病 早期识别
  • 简介:血管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征,因此对有脑血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预测及早期干预,是现代医学、健康预防及社区保健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知脑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高血压等,通过微血管的改变引发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眼底视网膜检查是直接观察微血管改变的唯一途径,通过评价视网膜微血管变程度可以提示系统性微血管变的状况。

  • 标签: 视网膜微血管病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 简介:1993~1995年,对我院收治325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有无合并高血压对微血管变患病率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合并高血压组:糖尿肾病患病率为61.32%,糖尿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49.06%,糖尿外周神经病变患病率为45.28%,糖尿植物神经患病率为24.53%。血压正常组上述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7.85%、29.68%、32.42%、15.53%。两组间比较,糖尿合并高血压微血管变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有关影响因素拟合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程是微血管变患病的共同影响因素。高血压是糖尿肾病、糖尿外周神经病变患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9、2.55、P分别病神经病变的患病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初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复杂诊治过程。该患者初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神经精神症状伴发热,顽固的贫血、血小板减低,肾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与急性肾衰竭,且肾功能由于合并危及生命的自发性肾周血肿而进一步恶化。然而该患者由于意识状态差、腰骶皮肤感染而无法行腰椎穿刺活检、肾活检,进一步导致诊断的困难。经过各系统详细的鉴别诊断与病因排查,该患者最终通过激素冲击治疗、血浆置换、多靶点免疫抑制剂治疗使得病情控制,各系统恢复良好。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血栓性微血管病 急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而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损害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故糖尿微血管变的防治已愈加受到临床重视。肠道菌群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糖尿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且影响着糖尿微血管并发症的预后。该文中我们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糖尿微血管变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及未来对肠道菌群和糖尿微血管变的研究前景,旨在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及其微血管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肠道菌群 微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2型糖尿微血管变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50例2型糖尿微血管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50例2型糖尿未并发微血管变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出率与心电图异常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8%(44/50),较对照组的34%(17/50)明显更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2型糖尿微血管变造成的心脏损害,在糖尿心肌与糖尿并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应予以重视。。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脏 微血管病变 心电图 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