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中救护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急诊救护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急诊救护综合护理的方法,比较并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5%,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及时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 急诊 方法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非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脱落、主动脉夹层、动脉炎等引起;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演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素钠、肝素钙抗凝血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因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0例,临床用药观察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联合用药,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从用药原则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出发,综合药物治疗,入院前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降低患者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结论因临床根据病症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施救,用药方法不尽相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总体原则根据病情发展合理用药,控制病情恶化。

  • 标签: 心肌梗死 肝素钠 肝素钙
  • 简介:论文摘要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凶。据WHO资料,心肌梗死患者40-60%在起病后1小时内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使病情恶化。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心肌梗死病人68例,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42~81岁,平均63岁。梗死部位前壁28例,后壁16例,下壁8例,前间壁16例;其中初发56例,陈旧性12例,死亡8例,治愈率为88.2%。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有效的观察及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0例)和采用急诊护理的观察组(30例),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及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应用体会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尽早实施抢救治疗,大大降低其死亡率。现就AMI的早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作如下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8例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8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总有效率89.28%,效果满意。结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好有效的观察及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护理、镇静及止痛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速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快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71例AMI患者,分析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结果cTnT特异性明显高于MYO、CK-MB,误诊率低于CK-MB、MYO;CK-MB敏感性高于cTnT、MY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在1~4h明显提升,4~8h达到高峰;cTnT在4~8h显著提升;CK-MB在12~24h显著提升。结论对AMI快速诊断时,cTn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误诊率低,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cTnT、MYO、CK-MB联合应用可提高AMI快速诊断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 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对其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56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病症,乙组64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症,对患者入院就诊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入院就诊阶段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指标均显著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其左室射血分数55.3%明显高于乙组47.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伴随梗死前心绞痛的患者其心肌梗死指标较为轻缓,同时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较低,在临床治疗中起参考作用。

  • 标签: 梗死前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护理经验,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经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有48例患者治愈好转,康复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细心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配合对于早期生命的抢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