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性善是一个"传统问题",但其具体意蕴则体现在"自我"的追问与反思之中。只有将作为传统问题的性善与作为做具体追问者的"自我",纳入、整合到"问题性情境(生存困境)"之中才能进入性善阐释的通道。从生存自身困境出发,性善的阐释要避免形式主义,而要紧扣着内容本身,即不是采取一条认知主义取向的形式性路径,而是让充盈着内容的生命存在活动自身得以绽露。理智之思根源于生命存在活动,以之为出发点,以之为内容,以之为目的。思作为生命存在活动中的内在觉悟,避免了舍而不耘、拔苗助长的"本心之失",使得生命存在活动成为丰盈内容与理智觉悟的浑融为一。存在活动与思之觉悟的统一,奠基于并融合于"必有事焉"的具体行事活动。在孟子哲学中,一直被忽略和掩盖的"行事"概念,具有基础性意义,是领悟性善真意的根基。由此,追问性善意蕴的生存困境,与作为理解孟子性善根基的具体行事活动,就融会一体,并将性善的意蕴昭示为哲学式的生存活动自身,经由"说我者"之追问而生成、造就出本己的内容。

  • 标签: 性善论 人的存在 问题性情境 必有事
  • 简介:孟子所说"性"的含义有三点:指人性中异于禽兽的部分;性善是先天的;指人性中能够为善的动机。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性善"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假设",性善"的论证属于循环论证。但是",性善"在价值导向和理论基础方面仍有重要意义,结合荀子的"性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它的价值。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逻辑
  • 简介: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性 人性本善 修养方法 和谐社会
  • 简介:孟子对孔子的人性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认为主现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反思及澄清孟子性善学说主旨及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现代意义
  • 简介: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 标签: 美学 思想 孟子 性善论
  • 简介:摘要: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这种人性观是对孟子性善的补充与创新。荀、孟两者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都具有向善之心。此外,荀子、孟子在人性观的发端上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通过分析可知,荀子性恶有其可取之处,与孟子性善论本质一致。

  • 标签: 荀子 性恶论 发端
  • 简介:本论文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和西方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性思想中的"性善"为研究对象,说明两者在唯心主义色彩、重义轻利的立场以及在重视人性的后天培养等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作者还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在诸多方面又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中西方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人性观不同、在人性培养的方法认识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等。

  • 标签: 伦理学 性善论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孟子以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富贵不可淫,贫贱不可移,威武不可屈”的士大夫精神享誉中国2000多年。但从现代心理学和公认的价值观角度看,孟子的性善学说是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宋明以来)虚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严重阻碍我国100多年前已开始而目前尚未完成的民族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 标签: 性善 虚幻 文化剖析
  • 简介: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 标签: 孟子。&ldquo 性善论&rdquo 仁政学说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
  • 简介: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深入探讨了人性论题,积极倡导性善说,并不是纯粹的思辨考证,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孟子的性善思想中,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此为其面向社会的维度;有对杨、墨之异端思想和其它人性观点的激烈批判,此为其面向思想的维度;同时也有援引经典的方法,此为其面向传统和经典的维度。总之,孟子的性善不应仅作抽象的理解,也当历史地具体地解读。

  • 标签: 孟子 人性 性善论
  • 简介: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并将它发展为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性善”学说。孟子的“性善”,是人性本善,其推测发明的原因与孟子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相关。孟子宣扬性善,在孟告之辩中,让其真正树立起来,不仅仅要靠驳倒论敌,还需要从正面立论对性善做一些说明,最后孟子以形而上学作为性善的终极根据。虽然孟子的“性善”在理论上有所缺欠,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论证过程 逻辑缺陷
  • 简介:摘要浅谈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的异同,以及对人发展教育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
  • 简介:性善”义是熊十力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力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力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上。最后,熊十力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8
  • 简介:虽然孟子对人性的认识还有局限,  孟子对人的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孟子还认为

  • 标签: 主张性善 孟子主张
  • 简介:<正>孟子的性善之论和董子的性善之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强调内心之善而董子强调"遵守名号",也可谓尊崇"三纲"之理。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理论形成之背景相差甚远。就孟子而言,其所处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在相互征伐过程中,难免崇尚武力而沦丧仁义。而与

  • 标签: 董子 三纲 深察名号 诸侯王 羞恶之心 救世
  • 简介: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摘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上的体现。

  • 标签: 扬雄 性善恶混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的规定。这里的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的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的,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系,只实在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的。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性善,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