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早期的哀辞和悼亡诗谈起,简述了悼亡主题从应用性的哀祭文字到个人回忆性敘事作品的演化轨迹。特别通过《影梅庵忆语》和《浮生六记》两篇忆语体散文名作的细读,对两文作者在他们讲述的自传式记忆中所建构的叙事自我做出了有趣的比较分析,同时也就名士与名妓的文化声望、文人笔下的灵秀女子以及情痴、情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解释作为书写主体的男性作者在怀念其已故妻妾的敘事中如何流露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 标签: 悼亡 忆语 自传式记忆 敘事自我
  • 简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东坡梦见了去世十年之久的前妻王弗,写下了这首悼亡诗作。自《诗经·绿衣》始,悼亡诗与别离诗一样,强化了诗人的哀伤体验。悼亡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支脉,促成了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 标签: 悼亡诗 诗集 引言 中国诗歌 古典诗歌 苏东坡
  • 简介:鲁迅的《伤逝》堪称“最伟大的抒情诗”,把它置于中西悼亡诗之中进行比较解读,不难发现它与整个悼亡诗文类的动机及其传统的契合和差异关系。《伤逝》既是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又是个人超越意识的结晶。它既保留了中国悼亡诗惯有的感性力量,又浸染上西方悼亡诗擅长的思辨色彩。它是“诗”与“思”的混合物。

  • 标签: 中西悼亡诗 《伤逝》 动机
  • 简介:据《晶报》报道,2004年12月21日上午,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八年级四班的课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就曾在该班就读并于8月坠楼身亡的某同学进行“悼亡”。在《亡婴孔雀舞曲》播放时,学生们手捧鲜花和已点燃的蜡烛进场。领头的4位同学把鲜花放置在场地中央,其他同学在座位前站定后,再上前将蜡烛放在鲜花的四周,形成心形。

  • 标签: 死亡教育 情感教育 生命教育 中学 教育内容
  • 简介:韦应物的悼亡诗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诗既有对潘岳悼亡诗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诗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 标签: 韦应物 悼亡诗 悲怆美
  • 简介:《红楼梦》里有关“悼亡”的描写甚多。有浓墨重彩着意渲染者,有逸笔草草无心经营者,有似谐实悲者,有褒中寓贬者,有荒唐中见严肃者,有借彼庙供我佛者,各逞其妍,使人如行山阴道上。最排场、最显赫的莫过于对秦可卿的悼亡了。“灯明火彩。客送官迎”,“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官客送殡的尽皆簪缨之族,“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 标签: 《红楼梦》 悼亡 经营者 秦可卿 荒唐
  • 简介:摘要本文以渔洋山人王士禛的悼亡文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王士禛古文创作的面貌与特色。王士禛的悼亡文突破了其古文一贯颂扬节妇烈女,忠臣孝子的传统,在对亲人故旧的追念之中,显示出其文深沉委婉,饱含感情的艺术特色。

  • 标签: 悼亡文 感情深沉
  • 简介: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诗,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诗,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曾经的亲人之间的牵挂与联系,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关于李清照《声声慢》的创作年代,历来争议颇多。从词作本身的涵义解析此词,发现《声声慢》词情调过于抑郁悲戚,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与悼亡相关,“独自”一词凄哀欲绝,故此词应当创作于赵明诚逝世不久之后,为悼亡词。

  • 标签: 李清照 《声声慢》 悼亡
  • 简介: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西方诗偏于阳刚,中国古代诗则偏于阴柔。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的悼亡诗。美学激情既是包含着快乐,也包含着悲戚与恐惧。对物是人非的感伤,都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死亡的审视观点。

  • 标签: 文化 诗经 悼亡诗
  • 作者: 肖胜云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学术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本文从《声声慢》词作本身的涵义来解析此词,发现《声声慢》词情调过于抑郁悲戚;大雁、黄花等意象与悼亡相关;“独自”一词凄哀欲绝,应当创作于明诚逝世不久之后,为悼亡词。
  • 简介:悼亡诗的创作由来已久,潘岳等人的悼亡诗情感真挚、深切感人。元稹创作的悼亡诗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上,元稹的悼亡诗与艳情诗并称于世。相较于艳情诗的华艳绮丽,他的悼亡诗更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悼亡诗 元稹 情感 艺术特色
  • 简介:悼亡诗主要悼念已故窦妾,明代最为兴盛。朱有墩悼亡诗以所悼对象分为两类,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感情真挚、宗教色彩浓厚、语言亦雅亦俗.

  • 标签: 悼亡诗 朱有燉 夏云英 艺术特色
  • 简介:夜雨滴沥、更深人静,当我急匆匆地赶到你身边时,你已安详地长眠了。我撕肝裂肺,千呼万唤,看不到你的笑容,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就这样走了,悄悄地走了,人世间还有你最留恋的亲人,你怎么可以忍心独自地走了呢?上午,我照常到医院陪伴你。下午,阿姨回家,说你情况很好。你如常地写了一天的日记,晚上和我通了电话,约好明天接你回家欢度星期假日。没有任何预兆,未经紧张抢救,走得那么突然,叫我怎能承受这压

  • 标签: 就这样 夜雨 中秋夜 对我说 青年诗人 活下去
  • 简介:悼亡诗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其所寄托和传达的特殊情感而被传诵。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诗呈现出的审美取向有所不同。本文以弥尔顿《悼亡妻》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为例,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

  • 标签: 悼亡诗 意象 审美差异
  • 简介:行板如歌我在工厂期间,出门的随身物品除了家门钥匙,就是自行车钥匙。打从上班那天起,近二十年里,没有一天不骑自行车。第一天报到,盼得心焦,凌晨五点就醒了,犹如顽童渴盼大年三十。就要骑上崭新的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潮中,成为欢声笑语风雨同行的工人中的一员,想着那未知的未来,陌生的环境,激动的内心不免有些忐忑……但,有辆心爱的自行车,就都是好的。

  • 标签: 风雨同行 随身物品 我在 捷安 阿米尼 一晃而过
  • 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诗和西方挽歌诗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诗和西方挽歌诗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诗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诗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诗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诗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诗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悼亡诗 挽歌诗 差异 文化根源
  • 简介:<正>2013年3月,天清地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这个节气里感悟和歌颂着生命。癸巳清明,张难先悼亡组件在武汉发现。这是60年前,张难先寄送给湖北沔阳同乡、同姓、同"辉"字辈的辛亥革命志士张辉禧;并由张辉禧之子、我的武昌候补街小学5年半同班同学张佳璠保存下来了。悼亡组件由《挽联两则》、张老夫人遗像、墓碑和信封等4件组成,

  • 标签: 张辉 武昌首义 《武汉晚报》 梅兰芳故居 文史研究馆 患难夫妻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伤悼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则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他的悼亡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既是悼念亡妻的血泪哀歌,又是词人对自身不得意命运的悲叹,具有深厚的社会人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 标签: 纳兰性德 悼亡词 伤悼文学 命运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