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 标签: 朱熹 中庸章句
  • 简介: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作为立论的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与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的“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的内心活动,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的“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朱熹 慎独 已发 未发
  • 简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中至为重要的著作,它虽不是孔子亲手所作,是孔予身后由孔予之孙子思写成,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中庸》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形而上学色彩,然而它依然是一部典型的儒家著作,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描述世界是什么或如何,而在于指导人们怎样为人处世。

  • 标签: 朱熹理学 中庸思想 工夫论 《中庸》 儒家著作 儒家经典
  • 简介:王安石诗李壁初版于1214年,其后,补注本(约1220年)和增本(1230年)先后刊行。通过稽考,可以发现,在补注和庚寅增中,曾引用李道传池州刊本《朱子语录》(初版于1215年)以补充诗学阐释、历史背景、道学思想。从、到补注、再到庚寅增的修订和编纂过程中,李壁引用新刊书籍对原有的注释进行补充和修正,而这样的引用,与李壁初刊本中引用《四书章句集注》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本文也由此窥探李壁“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的诗学阐释方式,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宋代理学思想传播与印刷文化发展的意义。

  • 标签: 李壁注 朱熹 诗歌阐释学 宋诗宋注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二反、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反、二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二为四声互用。从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的对比来看,二反、二音并非漏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郦道元在为《水经》作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中就行旅所知共记载了秦汉以来至北魏各时期的碑碣、石刻、石室画像和摩崖题刻等各种石刻文献三百八十六处,诸多汉魏石刻赖此得以传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及文化价值。本文试就《水经》所徵引石刻文献之价值、内容、形式、分类等方面分而论之,以充实郦学研究之内容,亦冀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

  • 标签: 郦道元 《水经注》石刻文献 徵引
  • 简介:在篆刻中,两字印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效果很容易出彩。比如说,在两字印中突出两个字之间对比千变万化。我们今天就来刻一方突出两字对比的印章。

  • 标签: 篆刻 书法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手捧一杯酸奶,缓缓翻看那发黄的书页,整个人的身心都进入了那本容纳了千年智慧的书里。

  • 标签: 《中庸》 中庸之道 智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本文对中庸从道德与伦理两个层面上作一些分疏与考察,对中庸可以从道德的层面上进行诠释,在不同的视域中或从不同的层面上诠释中庸

  • 标签: 中庸伦理 伦理中庸 道德中庸
  • 简介:本文对朱熹所传的两则调弦法的文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两条文献分别反映了三分损益律和纯律倾向的调弦法,但在调弦法的理论表述中又都存在着数理矛盾,这或许说明当时调弦法的理论表述,还未能对当时七弦琴的艺术实践作出全面精确的反映。

  • 标签: 调弦法 三分三倍生律 纯律 相对波长
  • 简介: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①,发而皆中节②谓之和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④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⑤也。致中和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⑦。——《中庸》第一章(三)注释:①【中】指不偏不倚、中正合度的一种状态。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 标签: 《中庸》 解读 致中和 注释
  • 简介:《论语·雍也》:“中雍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丰张,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 标签: 中庸之道 待人接物 论语 儒家
  • 简介:从道德的中庸到伦理的中庸,我们更应该肯定道德的中庸,道德原则规范则表现为规范评价道德主体行为的外在标准

  • 标签: 中庸伦理 伦理中庸 道德中庸
  • 简介:山是一种美,美在刚强,美在坚毅,美在沉稳;水是一种美,美在娇柔,美在烂漫,美在灵动。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山一水一自然。李泽厚说美是道德的附庸,那么山水是一个例外,它是自然的流露,美得纯粹,美得天然。

  • 标签: 高中 语文 学生作文 散文
  • 简介:本文对中庸从道德与伦理两个层面上作一些分疏与考察,对中庸可以从道德的层面上进行诠释,在不同的视域中或从不同的层面上诠释中庸

  • 标签: 中庸伦理 伦理中庸 道德中庸
  • 简介:或者说作为道德原则的中庸,这种伦理层面上的中庸观念,《中庸》的作者不仅从道德原则的角度理解中庸

  • 标签: 中庸伦理 伦理中庸 道德中庸
  • 简介:中庸》一书的主旨,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它不仅是人道的正执,也是天道的真理。孔子认为中庸很难做到,用"均"、"辞"、"蹈"来做比喻,说到中庸比治理平定天下、推辞爵位俸禄、踩踏利刃还更难做得到。中庸之道的修习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慎独自修致中和、忠恕之道治己治人、至诚尽性成三才等途径做到,成己成物,用心至诚发挥出本性,人才可以更好地成为与天地并生的三才。

  • 标签: 《中庸》 修习方法
  • 简介: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从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后又广拜名师。他聪颖又勤奋,学识过人。朱熹从事讲学四十余年,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方法,在《与长子受之》一信中表达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 标签: 朱熹 教子 家庭教育思想 南宋时期 集大成者 儒家学说
  • 简介:中庸即用中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中庸是不偏不变的大道理。《朱子章句》中庸题下的注解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子是悬天驾雾,朱子是虎头蛇尾,都是以经释词,不是以词解经。对“中”的解释一致,对“庸”的解释却各执一词。看了这两条解释,用中庸仍是一头雾水。查遍辞书,“庸”都没有不易的意思,

  • 标签: 《中庸》 札记 “中” 不易 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