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实施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缺血患者,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转流。结果肢体获救率100%,术后病人静息痛消失,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指数上升。结论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 标签: 动脉闭塞 动脉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32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32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24例痊愈,4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3例,截肢率9.4%,死亡率3.1%。B组28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3.1%,死亡率3.1%。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下肢动脉缺血 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 Fogarty球囊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LLI130例,包括急性动脉栓塞82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48例。单纯全身溶栓和抗凝治疗12例,Fogarty导管取栓81例,行取栓及动脉旁路术15例,9例行导管性溶栓,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7例。一期截肢1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6.9%,二期截肢8例;总体截肢率为19.3%(21/109)。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起病时间超过24小时是影响保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早开始治疗ALLI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 标签: 急性缺血 栓子 血栓形成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下肢缺血 动脉旁路术 再灌注损伤 筋膜室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下肢动脉缺血 急性 溶栓治疗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生长因子治疗后肢缺血兔的剂量关系。方法将48只后肢缺血的兔模型分成四组(每组12只)分别注射rh-bFGF5μg,10μg,20μg和缓冲溶液。处死前均采用DSA技术观察肢体侧支血管形成,计数侧支血管数。处死动物后取股内侧肌肉制作标本,进行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检测。结果(1)注射10μg和20μgbFGF后血管造影可见骨骼肌内、外侧有大量小血管形成。(2)10μg和20μg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rh-bFGF可有效促进兔缺血肢体血管新生。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家兔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除接受高压氧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两组完全相同。检测不同时间患肢血液内氧代谢、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pH值,测定踝肱指数(ABI),观察患肢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HBO组的氧代谢水平、LDH、Cr、pH值及AB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常规组有5条患肢、HBO组有1条患肢出现筋膜室综合症行切开减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再通后,早期HBO治疗能显著提高氧含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组织水肿,降低肾功能损害、促进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高压氧 血管重建 下肢动脉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管,对下肢动脉病变行经皮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术后评估患肢缺血情况,出院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门诊及彩超复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94.1%,围术期并发症1例,为血管破裂出血,术中经球囊扩张及外部压迫后止血,支架植入率29.4%,合并置管溶栓治疗23.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通畅率100%。结论对于下肢动脉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皮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是除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外的一种微创新选择。

  • 标签: 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Rotarex 机械减容 经皮血栓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 标签: 股腘动脉切开 导管取栓 慢性下肢缺血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已经从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开放式手术为主发展到如今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但是当股浅动脉发生长段闭塞时,无论是对于开通股浅动脉的开放手术或者血管腔内治疗,效果都难以达到预期。此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可以为下肢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文就股深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效果评价等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是一种严重的外周血管病变,由于动脉血供的减少导致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和肢体坏疽[1]。CLI由于动脉灌注不足不能满足肢体代谢的需要而导致皮肤破溃、组织坏死,最后导致肢体坏疽、截肢,甚至败血症而死亡。在及时重建血运的情况下,CLI未来2年病死率和截肢率均为25%[2]。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球囊 支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至6月收治的均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28例血栓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包括29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导管单纯吸栓8例。合并球囊扩张20例,均未行支架置入。术后19例出现肉眼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穿刺点出血,1例恶心呕吐。随访6个月无截肢、死亡等情况。说明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显示病变部位、用导丝先捣碎血栓,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首次剂量溶栓后均保留导管,送回病房,采用微量泵维持溶栓24小时(总剂量控制在剂量尿激酶200~250万单位),同时给予适量肝素静脉滴注(一般先给予负荷剂量2000~5000IU,然后按250IU/Kg剂量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调节注射剂量,使注射后6~8小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到治疗水平),每2小时查凝血指标,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1~1.5倍,防止出血。结果30例(39条下肢下肢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溶栓成功26例,部分溶开4例,1条胫前动脉溶栓失败,植入支架12例,均为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30例,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段狭窄小于30%。

  • 标签: DSA 下肢动脉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友谊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经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4例患者,病变长度(216.7±110.0)mm,病程(169.3±303.0)d。其中原发性病变14例(41.18%),支架内闭塞8例(23.53%),原发性病变+支架内闭塞11例(32.35%),原发性病变+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2.94%)。技术成功率97.06%(33/34),辅助置管溶栓(CDT)后技术成功率100%。切除后残余病变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30例(88.24%),后行支架置入6例(17.65%)。临床成功率97.06%(33/34)。术中远端血管栓塞2例(5.88%),无穿刺点出血、动脉破裂。术后踝肱指数(0.86±0.13)明显高于术前(0.40±0.28)(t=8.851, P<0.01)。术后一期通畅率3个月94.12%(32/34),6个月87.88%(29/33),12个月75.76%(25/33)。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期无踝关节以上截肢,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重建率93.94%。结论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下肢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接受高压氧治疗外,两组其它治疗措施完全相同。检测不同时间患肢血液内氧代谢、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pH值水平,测定踝肱指数(ABI),观察患肢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HBO组氧代谢水平、LDH、Cr、pH值及ABI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h内常规组有5条患肢、HBO组有1条患肢出现筋膜室综合症行切开减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再通后,早期HBO治疗能显著提高氧含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组织水肿,降低肾功能损害、促进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高压氧 血管重建 下肢动脉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和影像学表现等,采用Forgaty导管取栓、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结果:37例中单纯取栓12例,置管溶栓8例,取栓+置管溶栓5例,取栓+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2例,取栓+PTA+支架术8例,溶栓+支架术2例,成功率100%.肢体疼痛麻木缓解、皮温变暖34例(92%).疗效为优22例(59%),良好10例(27%),一般2例(5%),不良3例(8%).1例腘动脉瘤溶栓后缺血加重截肢,2例取栓后第1足趾干性坏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7例失访,余术侧肢体均无缺血复发症状.结论:腔内介入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取栓 导管溶栓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的临床诊疗方法,总结相关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治疗技术,以期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指导。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2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整理,这些患者在具体诊疗中,有2例患者采用了药物保守诊疗法、2例患者采用了解剖外血管重建治疗法、3例患者采用了腔内治疗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治疗、17例患者采用了单纯的开放性手术治疗法。结果除了2例患者在手术之后住院期间出现了病情迅速恶化且不治身亡之外,其余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在患者出院之后每个季度都对患者做了访问调查,经访问调查数据得出,这些患者在术后血管通畅率高达73%。结论外科下肢硬化闭塞症诊疗中,患者身体状况、运动状况以及血管的病变范围、程度是开展诊疗的主要依据,而血管重建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 外科 诊治 诊断 治疗 血管重建术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溶栓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溶栓,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溶栓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Ⅱ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溶栓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 标签: 慢性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血管成形术 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