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纤维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痂 大鼠 胫骨骨折 神经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局部注射 蛋白芯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29岁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影像学资料,以及患者父母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纤维因子受体1(FGFR1)基因失活突变导致卡尔曼综合征(KS)患者的致病基因和临床特点,增加对此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抽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同时提取患者和父亲血mRNA,逆转录为cDNA后行二代测序。分析患者与父亲表型不同的原因。结果显示(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促性腺激素、睾酮水平降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KS,患者父母均正常;(2)患者FGFR1存在剪接位点突变(c.359-1G>A),突变来自父亲,但父亲性腺轴功能正常,突变为首次报道;(3)患者FGFR1转录本缺失第4外显子,而患者父亲FGFR1转录本正常;(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脉冲治疗效果好,用药后有精子产生。总之,FGFR1基因剪接位点突变导致KS,文献罕有报道。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 标签: 卡尔曼综合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 剪切位点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对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行碱性纤维因子(BFG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68例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BFGF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34例患者。BFGF组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参照组行诺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BFGF组的治疗有效率33例(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20例(58.82%),BFGF组的平均治愈时间(9.7±1.8)d明显低于单一组(22.4±5.3)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行碱性纤维因子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治愈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鼓膜 创伤性穿孔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与分次紧线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创面肉芽组织中面肉芽组织中碱性纤维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等研究,寻找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式愈合时间短于分次紧线术式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60名受试者分为持续张力紧线组和分次紧线组。以两组患者术后创面不同时间点碱性纤维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碱性纤维因子(b-FGF)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张力紧线组比分次紧线组治疗高位肛瘘创面愈合快,与其通过显著增加创面b-FGF水平,从而促进创面胶原的合成和上皮的生长,增加VEGF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血管形成以修复创面有关,为今后一次性持续张力紧线术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持续张力紧线术 高位肛瘘 创面修复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 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面部反复性皮炎的疗效 。 方法: 选取本院 面部反复性皮炎患 者 102 例,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按照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参照组,各 51 例 。 对 参照组 行 他克莫司软膏 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 观察组 行 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 。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 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 P<0.05); 观察 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8.24 %,高于参照 组总有效率( 54.90 %),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P<0.05) 。结论: 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面部反复性皮炎的疗效较佳,可提高皮肤耐受性,效果显著 。

  • 标签: 面部反复性皮炎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面部反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面部反复性皮炎患者102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按照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参照组,各51例。对参照组行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行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54.90%),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纤维因子凝胶治疗面部反复性皮炎的疗效较佳,可提高皮肤耐受性,效果显著。

  • 标签: 面部反复性皮炎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凝胶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迎香穴对大鼠嗅觉功能和嗅黏膜纤维因子(FGFs)的干预效应和作用通路。[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嗅觉功能障碍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嗅觉功能障碍+针刺组、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针刺组5组,每组10只。采用TritonX-100鼻腔注射法复制大鼠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和大鼠嗅觉功能障碍+眶下神经切断动物模型。通过电针迎香穴干预后,分析各组大鼠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嗅觉迷宫实验结果及ELISA法检测的FGFs含量。[结果]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及嗅觉迷宫实验结果表明电针迎香穴可以显著缩短嗅觉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寻找食物小球的时间(P〈0.01),并且电针迎香穴干预后模型大鼠嗅黏膜组织中FGFs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电针迎香穴可显著提高嗅觉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嗅黏膜组织中FGFs含量,其作用与三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有关。

  • 标签: 电针 迎香穴 嗅觉功能障碍 成纤维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肢体发育早期血清学成纤维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s,FGFs)的表达以及后肢标本中碱性纤维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大鼠后肢肢体骨骼发育早期过程中,组织学上随时问变化的规律。方法将5只清洁级孕鼠的新生鼠分组为A、B、C、D、E五组,分别为10、6、6、8、6、6只。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的浓度,并对其后肢标本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观察bFGF在关节软骨、骨骺、干骺端及骨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新生小鼠的后肢标本免疫组化染色中,bFGF在软骨、骨膜和关节面均有表达,且随出生后时问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①在关节软骨中bFGF在关节面软骨的表达要强于中心部位的软骨,这种表达随出生后天数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bFGF在骨骺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以及骨膜内早期表达较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出生后10d以后bFGF表达已不明显。③在干骺端成骨细胞内bF-GF的表达不同于它在其他组织内的表达,一直呈现为较高表达,并不随生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弱趋势。结论在大鼠后肢发育早期,bFGF在后肢肢体各组织中存在良好的表达,提示它在肢体发育过程中与软骨增殖、关节发育与关节内软骨基质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骨骼 骨发育/免疫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3,HER3)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曲妥珠单抗治疗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235例可手术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手术标本中HER3的表达情况,分析HER3在不同分子亚型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不同HER3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及其对曲妥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HER3在LuminalB(HER2+)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1%(100/135),在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85.0%(85/100),2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B(HER2+)型乳腺癌中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在不同HER3表达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在不同HER3表达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子亚型的HER2阳性乳腺癌中HER3阴性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HER3阳性表达组。在LuminalB(HER2+)型乳腺癌并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不同HER3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177;0.5)个月vs(21.3±177;0.7)个月,P=0.080],但在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中不同HER3表达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4±177;0.4)个月vs(23.4±177;0.8)个月,P=0.036]。结论HER3与HER2阳性表达乳腺癌的预后不良相关,针对HER3的靶向治疗有望改善HER2和HER3阳性乳腺癌的预后。在HER2过表达型且HER3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曲妥珠单抗治疗更能获益。

  • 标签: 乳腺肿瘤 HER3 HER2 曲妥珠单抗 HER3 HER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FXR)、纤维因子15(FGF15)和和纤维因子受体4(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15.19、4.31、2.50、9.58,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4.90,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2.99,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FXR、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2.76、4.87、10.90、10.96、2.94,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2、3.20,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茵栀黄口服液 法尼醇Ⅹ受体 胆汁酸代谢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低硒条件下T-2毒素对大鼠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骨节病(KBD)软骨深层损伤和继发性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60 ~ 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饲料组(硒含量101.5 μg/kg)和低硒饲料组(硒含量1.1 μg/kg),每组12只。饲养30 d后,将常规饲料组分为对照组和T-2毒素组(100 μg·kg-1·d-1),低硒饲料组分为低硒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组6只。继续饲养30 d处死大鼠,取膝关节软骨附带松质骨,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表达情况,计算关节软骨FGF8和FGFR3阳性表达率,并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光镜下,低硒+ T-2毒素组软骨细胞稀疏,关节软骨深层和中层可见空的软骨细胞囊增多,软骨细胞死亡成为红染的细胞影子,深层区域内细胞外基质降解而淡染,成为坏死无结构区,附近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低硒+ T-2毒素组大鼠关节软骨FGF8阳性表达率[(88.61 ± 10.97)%]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0.35 ± 2.48)%、(19.26 ± 3.08)%、(58.89 ± 9.29)%,P均< 0.05],软骨下骨髓FGF8阳性表达IOD值[(16.73 ± 1.72)× 106]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20 ± 0.41)× 106、(4.33 ± 0.97)× 106、(12.80 ± 1.12)× 106,P均< 0.05]。低硒+ T-2毒素组大鼠关节软骨FGFR3阳性表达率[(89.76 ± 8.59)%]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3.18 ± 2.25)%、(21.15 ± 2.33)%、(32.55 ± 6.72)%,P均< 0.05],软骨下骨髓FGFR3阳性表达IOD值[(16.50 ± 5.36)× 106]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7.58 ± 1.02)× 106、(10.73 ± 7.13)× 106、(9.83 ± 5.63)× 106,P均< 0.05]。结论在低硒条件下T-2毒素改变了大鼠关节软骨深层及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的表达,FGF8和FGFR3的高表达可能参与KBD继发性改变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T-2毒素 大鼠 大骨节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信号转导进行的关键信号酶,在生长因子调控细胞生长、发育与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分类、结构与功能及其部分相关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生长因子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胃癌组织中表达,两个基因是否有协同性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才法检IGF-1、IGF-1R在40例非癌症胃黏膜和44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的情况。结果IGF-1、IGF-1R均在胃癌组织内表达,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IOD)分别为57.6±15.5、45.7±3.8与非癌症胃黏膜(18.4±14.3、11.7±7.8)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位癌组织积分光密度值(IOD)比较,患者转移淋巴结中IGF-1、IGF-1R蛋白积分光密度值(IOD)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IGF-1R的胃癌组织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和患者预后的评价的指标。

  • 标签:
  • 简介: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作用于入胃腺癌细胞(SGC-7901),48小时后收集细胞爬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SABC法及图像分析,发现TGFβ1作用的胃癌细胞EGFR表达量(107.943±0.202)低于对照细胞(114.298±0.475),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EGFR表达数量有关。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胃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apM1)和纤维因子2(FGF-2))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20例非糖代谢异常产妇(NGT)胎盘组织中apM1mRNA和FGF-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GDM组apM1mRNA表达水平(0.71±0.08)低于正常对照组(1.38±0.11)(p<0.05);GDM组FGF-2mRNA表达水平(2.16±0.09)高于正常对照组(1.53±0.06)(p<0.05)。(2)GDM巨大儿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apM1表达呈负相关性,与FGF-2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胎盘组织中存在apM1和FGF-2的基因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有关;apM1的低表达可能是FGF-2表达上调的机制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纤维因子(FGF)家族成员FGF21、FGF23水平与创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126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依据相关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及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FGF21及FGF23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均高于对照组[(7.60±2.61)mg/L、(0.30±0.11)μg/L、(40.18±10.33)μg/L、(30.11±10.1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88、17.750、18.336、11.032,均P<0.001);与入院时[(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相比,研究组术后1 d(21.59±4.53)mg/L、(0.79±0.22)μg/L、(83.85±19.07)μg/L、(55.18±16.55)μg/L]、3 d(23.15±3.16)mg/L、(0.80±0.24)μg/L、(88.11±19.80)μg/L、(59.70±16.07)μg/L]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入院时比较:t=3.72、3.29、1.56、1.56,P<0.05、P<0.05、P=0.122、P=0.122;与术后3 d比较:t=6.65、3.12、3.59、3.77,均P<0.05);术后7 d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4.35±4.02)mg/L、(0.52±0.16)μg/L、(50.06±15.50)μg/L、(32.18±12.52)μg/L]均显著降低(t=8.31、8.58、13.77、11.11,均P<0.001);骨折严重程度各亚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087、15.851、15.831、12.645,均P<0.001);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较好组(t=5.757、4.984、3.189、4.006,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创伤性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对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四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0.95CI)为0.877(0.783~0.982)。结论血清FGF21、FGF23水平对于判断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骨折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和损伤 预后 ROC曲线 预测 中年人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