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服用多巴丝肼、吡贝地尔缓释片、司来吉兰,因头部及四肢不自主扭动,加用金刚烷胺,异动症状缓解。5个月后患者自觉全身疲乏无力,血钠120 mmol/L,给予补钠治疗,血钠水平短暂回升后再次降低。排除其他因素,考虑患者的低钠血症为金刚烷胺引起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所致。停用金刚烷胺,同时继续给予补钠治疗,7 d后患者疲乏无力症状消失,血钠恢复正常。停止补钠后患者未再出现疲乏无力症状,随访1个月患者血钠水平未再下降。

  • 标签: 帕金森病 金刚烷胺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病例:患者,女性,67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起病后约1个月,患者出现间断性谵妄,每次持续1-2min。患者遂至外院行脊髓穿刺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检查,结果示潘台试验阳性(微量),白细胞计数137×10^6/L↑,蛋白0.889g/L,糖2.28mmol/L,遂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之后,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存在间断谵妄。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神经系统 低钠血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危重症伴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SIADH)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4例危重早产儿监测血钠及血渗透浓度、尿钠及尿渗透浓度,判断是否存在SIADH,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引起早产儿SIADH的相关因素。结果颅内疾患、肺部疾患和不适当的液体输入是引起早产儿危重症SIADH的危险因素。结论危重早产儿易发生SIADH,增加救治难度,适当控制危重早产儿液体输入量可有效地控制SIADH的发生。

  • 标签: 早产儿 危重症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 简介:患者,男,67岁。因确诊鼻咽癌2年余,乏力、纳差、多尿1周,加重伴头痛、恶心、呕吐半天,于2007-01-05收入院治疗。患者2004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痛伴鼻出血,头部CT示:鼻咽癌。结合临床诊断为鼻咽癌T4N1M0。给予正规疗程放疗、化疗后,症状明显好转。2006年8月左侧颈部包块,伴左耳听力明显下降,复查CT示:左侧鼻咽区见软组织肿块向前突向左后鼻孔,左中颅凹底骨质破坏,左颈鞘区淋巴结肿大。

  • 标签: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 鼻咽癌
  • 简介:【摘要】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SIAD)的致病机理是患者体内利尿激素或氨基酸加压素出现异常分泌导致高尿钠、水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综合。起病较隐匿,病因复杂。部分患者难以明确病因,属于特发性SIAD,报道也较少。本文报道了一例老年特发性SIAD,以期为SIAD患者的确诊及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抗利尿激素 不适当 分泌综合征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SIAD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咽管瘤全切术后SIADH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术后以低血钠为主要特征的SIADH者,其中单纯性低血钠8例(50.0%),尿崩症伴高血钠后转为低血钠6例(37.5%),低血钠后转为尿崩症伴高血钠2例(12.5%);手术当日、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分别与手术前比较,患者的ADH水平有所升高,但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患者术前术后的ADH水平无显著变化,临床中需依据患者血钠水平状况采取相应的限制液体入量或高渗生理盐水补钠等治疗措施。

  • 标签: 颅咽管瘤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最为广泛应用的干燥综合欧洲诊断标准现已修正,唇腺活检和/或Ro/La血清学阳性必不可少·西维美林(cevimeline)是一种新型毒蕈碱受体(M3)刺激剂,与毛果芸香碱比较,能更有效地改善干燥症状,副作用更少。近期研究明确了干燥综合病人发展为淋巴瘤的一些危险因素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APS 诊断 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对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SIADH)患者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SIADH患者6例,4例分配至托伐普坦组,口服托伐普坦15~60mg每日一次,根据监测的血钠水平调整给药剂量;2例分配至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限制入量1000ml/d,根据监测的血钠结果,予低于3%氯化钠静脉输注并配合分次口服盐胶囊10~15g/d,观察处理第4,7天的血钠水平与基线血钠水平的变化量、血钠水平首次达到正常的时间、治疗期间患者24h尿量、体质量变化.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托伐普坦组中各例患者血钠水平在治疗第1天开始上升,病例1,2,3,4治疗第4天的血钠水平较基线分别升高了22,16,14,11mmol/L;常规治疗组患者的血钠水平较基线无明显变化.托伐普坦组中病例1,2,3,4治疗第7天血钠水平较基线分别升高了14,13,14,13mmol/L;常规治疗组中仅病例2的血钠水平较基线升高了4mmol/L,且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钠水平均未达到正常低限.托伐普坦组的所有患者在治疗1d后尿量开始增加,第3天后趋于稳定,治疗期间24h尿量均大于1500ml.常规治疗组患者在观察期间24h尿量780~1400ml,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托伐普坦组患者体质量降低幅度略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均在正常范围.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论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较常规治疗方法更能有效纠正SIADH患者低钠血症、减轻水潴留且安全性好.

  • 标签: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低钠血症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托伐普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患者血清中性激素和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至2022年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新确诊的PCOS患者65例(PCOS组)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女性59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骨转换标志物(P1NP,β-CTX)、生物全段甲状旁腺素(PTH1-84),及各项性激素水平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PCOS组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OC),泌乳素(PR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BMI、黄体生成素(LH)、总睾酮(T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羟基维生素D、骨吸收标志物(β-CTX)及生物全段甲状旁腺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患者血清中雌激素LH与雄激素TT水平均较正常女性相比显著升高,骨形成标志物与健康年轻女性相比显著降低,骨形成下降。

  • 标签: 内分泌激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 骨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肾病综合的关系密切。肾病综合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关系到疾病的进展、转归及预后,及时发现、诊断及有效的治疗肾病综合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异常状态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甲状腺激素
  • 简介:脉管异常相关综合(syndromeassociatedwithvascularanomalies)是指血管瘤和/或脉管畸形合并其他组织和系统异常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其种类较多,几乎涵盖所有血管瘤或者脉管畸形,其中以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多见,且多数表现为混合性脉管畸形。临床上每种综合非常少见,其临床症状错综复杂,需要结合彩超和MRI等综合考虑。这些综合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 血管瘤综合征 血管畸形综合征
  • 简介: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也是最常见的血液疾病。其发病率在各地差异甚大,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食物匮乏和/或肠道寄生虫致机体失血,贫血的患病率较高。在英国,有10%的健康妇女有某种程度的缺铁。当血红蛋白水平中度下降(Hb>lOg/d1)时,

  • 标签: 白血病潜伏期 贫血症 急性白血病 FAB 血液病 综合病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MDS)的水平。方法对78例MDS血象、骨髓象、形态学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外周血减少36例(46%),二系减少18例(23%),分类可见幼红细胞34例(44%),幼粒25例(32%),贫血75例(97%),中、重度贫血62例(79%),表现为大细胞正细胞贫血异常54例(69%)。10例难治性贫血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12.8%)。结论MDS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繁杂,缺乏特异性。由于MDS这些特点,使其诊断白血病尤其显得困难,特别是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时。

  • 标签: 骨髓增生 综合征
  • 简介: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肾病综合(primarynephriticsyndrome,PNS)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低下。原发性肾病综合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不仅加重肾脏本身病变,而且影响PNS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肾病综合伴发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早已引起关注,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甲状腺 预防治疗
  • 简介:<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损伤而产生的克隆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引起周围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部分MDS患者可逐渐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故又称之为白血病前期。但是,近年临床发展,一半

  • 标签: 克隆性疾病 白血病前期 巨核细胞系 骨髓增生 病态造血 急性白血病
  • 作者: 赵久良 沈海丽 柴克霞 杨程德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兰州 730099,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西宁 81001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上海 200025
  • 简介:摘要磷脂综合是一种以反复血管性血栓事件、复发性自然流产、血小板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伴磷脂抗体持续中、高滴度阳性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全身各个系统均可受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抗磷脂综合的认识与诊治理念已发生显著改变。现结合临床中的常见问题,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磷脂综合的诊断方法、风险评估及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病理妊娠 血栓事件 分类标准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