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括约肌切除(ISR)作为超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的补充式,已有20多年的临床发展历史,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及联合纵肌,在满足R0切除的前提下保留外括约肌、肛提肌及部分内括约肌,从而保留部分肛门功能。本文就ISR手术的适应证、解剖学生理学基础及其治疗结局作一综述。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综述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括约肌切除(ISR)涉及Hiatal韧带、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的解剖。其中的Hiatal韧带实际上是直肠纵肌的分支,表现为不均匀的环周依附于肛提肌上。内括约肌直肠环形肌的末端,于直肠纵肌分出Hiatal韧带的水平开始形成,此上界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内外括约肌间隙存在脂肪组织,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肛管与直肠一样存在系膜结构。联合纵肌是直肠纵肌的剩余分支,在达到肛缘后折返穿过外括约肌,终止于肛尾韧带/尾骨。联合纵肌和Hiatal韧带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排粪运动。ISR相关解剖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对吻合的影响尤为明显。

  • 标签: 括约肌间切除术 解剖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形切除保肛(CSPO)与经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4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17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0例,女73例;年龄为(57±11)岁。183例病人中,117例行CSPO设为CSPO组,66例行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采用门诊、问卷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生存、造口还纳、肛门满意度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CSPO组和ISR组病人腹腔镜手术例数、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肿瘤远切缘、术后化疗、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例和55例、(165±54)min和(268±101)min、(142±101)mL和(91±85) mL、(0.6±0.4)cm和(1.9±0.6)cm、76例和9例、(6.6±2.5)d和(7.9±4.7)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5.531,t=8.995、-3.437、-3.088,χ²=44.681,t=2.267,P<0.05)。(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CSPO组术后1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12例,Ⅲb级并发症1例。ISR组术后1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4例,Ⅱ级并发症7例,Ⅲa级并发症1例,Ⅲb级并发症2例。两组病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6,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两组病人均无围期(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18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CSPO组和ISR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1±27)个月和(37±19)个月,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中,肿瘤局部复发分别为2例和3例、肿瘤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和4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7、0.170,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8.6%,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2.8%,两组病人无病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18、0.002,P>0.05)。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102例和66例病人随访至CSPO或ISR术后12个月,其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2.16%(94/102)和96.97%(64/66),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658,P>0.05)。CSPO组8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2例因高龄、4例主观拒绝还纳、2例因放疗致瘢痕无法还纳。ISR组2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术后因肝转移和主观拒绝还纳各1例。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92例和61例病人随访至造口还纳术后12个月,其中CSPO组75例和ISR组38例完成肛门功能满意度调查。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2.8)分、(5.4±3.0)分,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5分分别为54例和21例,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65,P>0.05)。(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883,1.963,95%可信区间为1.090~7.622,1.129~3.413,P<0.05);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963,3.187,95%可信区间为1.292~93.063,1.240~8.188,P<0.05)。(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464,-1.580,95%可信区间为0.323~2.605,-2.950~ -0.20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放疗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637,-1.456,-1.668,95%可信区间为0.485~2.788,-2.796~ -0.116,-2.888~-0.447,P<0.05)。结论与ISR比较,低位直肠癌施行CSPO同样可实现超低位保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肿瘤学安全性,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满意度。

  • 标签: 直肠肿瘤 适形切除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排便功能 肿瘤学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6例患者,在手术开展给予患者实施伊马替尼的治疗,然后再为其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切除手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Wexner评分。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患者的肿瘤大小在5厘米至9厘米之间,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大小在2厘米至4.5厘米之间;在Wexner评分方面,治疗的评分在1分至3分之间,治疗后的评分在5分至9分之间。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Wexner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故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应用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切除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低位直肠间质瘤 腹腔镜 经内外扩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肛瘘患者进行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1至2023.12医院收治的肛瘘患者50例,依据单双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肛瘘传统手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的VAS疼痛程度(术后24h、48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24h、48h的VAS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反复性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的并发症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瘘患者采用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治疗安全性。

  • 标签: 肛瘘 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 创口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方法:5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主要于2018年3月-2022年5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对照组实施开腹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观察指标为中及术后指标。结果:研究组中耗时及失血量、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肛管静息压及收缩压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治疗可减轻手术创伤性,增强治疗安全性,改善治疗预后效果。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开腹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腹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其肛门功能评估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78例,对照组(行开放经腹括约肌切除)、观察组(行腹腔镜经腹括约肌切除)患者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肛门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对照组、观察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为84.62%和87.18%(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和7.69%(P<0.05)。结论经腹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肛门功能,而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小、恢复快,较开放手术更具优势。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观察组行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
  • 简介:直肠切除中保留左结肠动脉能有效保证吻合口的血供,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概率。中于乙状结肠系膜内侧打开浆膜,分离至肾间隙,向左、向尾侧、向头侧进一步游离、扩大该间隙,显露并注意保护左侧输尿管、左侧生殖血管。充分游离肾间隙后,放入小纱布以作标记。提起肠系膜下血管根部系膜组织,彻底分离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脂肪组织。清晰显露左结肠动脉的走行方向,注意保护之,在其远端夹闭、切断肠系膜下动脉,以保证近端肠管血运。其余步骤按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法+双吻合器法切除直肠肿瘤及重建肠道。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和开放经腹括约肌切除手术(ISR)治疗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于2012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120例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将行开腹ISR治疗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腹腔镜ISR治疗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用时比对照组长,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总并发症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者行腹腔镜ISR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和缩短住院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少,具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手术 腹腔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经腹腔直肠低位切除(Dixo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33例行直肠癌经腹腔直肠低位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3例直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发生临床吻合口瘘3例,均为下段<8cm。经临床禁食禁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2周内痊愈出院。结论Dixon手术是直肠癌保留肛门的一种最好的手术方法,保留了肛门,直肠下段的感觉及排便功能。

  • 标签: 直肠癌 经腹手术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切除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直肠癌低位切除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总不良反应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低位切除相比,经腹腔镜低位切除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经腹腔镜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开腹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切除与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中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7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结果78例无手术死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LAR组和APR组,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低位直肠直肠癌外科治疗中,LAR和APR手术方式对直肠癌的预后无明显影响。保肛式为首选,APR式应视为最后的选择。

  • 标签: 中低位直肠癌 术式 保肛手术
  • 简介: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约有3/4的患者为低位直肠癌。外科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手段。腹会阴切除(abdominalpelvicresection,APR)曾被公认为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的“金标准”式。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肛手术已取代腹会阴切除成为直肠癌的首选式。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腹会阴切除术 胃肠道恶性肿瘤 “金标准” 外科手术
  • 简介: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中首先经中间入路打开乙状结肠系膜内侧浆膜,循Toldt’s间隙向头侧游离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夹闭离断肠系膜下动脉,并清扫253组淋巴结;继续向外侧、尾侧游离左侧Toldt’s间隙,并向下延续至直肠后间隙,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左侧输尿管、左侧生殖血管。沿左结肠旁沟打开结肠系膜与侧腹壁的融合筋膜,向上游离左侧结肠至脾曲。向下继续沿直肠后间隙分离,并向两侧拓展;前方在腹膜返折略上水平打开腹膜,在邓氏筋膜间隙向下游离,从前、后及两侧交替游离并完整切除直肠系膜;双吻合器法切除直肠肿瘤及重建肠道。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切除(IS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次全ISR手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起门诊随访检查吻合口、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截至2018年8月31日。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术后1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Wexner失禁评分和直肠低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调查。结果全部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为(54.0±11.9)岁,体质指数为(23.6±3.1)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4.2±0.7)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45.0±97.1)min,中出血量为(122.0±100.3)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远切缘为(1.7±0.5)cm,远切缘及环周切缘均阴性。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中,3例术后病理提示病理缓解,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分期ypT2N0M0,TNMⅠB期。其余5例一期手术患者术后分期ⅠB期(T2N0M0)3例,ⅢA期(T2N1M0)2例。获检淋巴结数目(14.0±1.7)枚。术后中位排气时间1(1~3)d,中位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1~29)d,中位开放半流质饮食时间4(3~33)d。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因保护性造口出口梗阻,予回肠袢式造口近端留置肛管,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造口回纳,术后顺利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为ⅢB级;1例患者因盆腔感染、肠道双重感染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经抗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中位随访时间16(12~25)个月,无失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出现肺转移,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在保护性造口回纳后1年随访Wexner评分(5.3±3.9)分;LARS评分3例轻度,6例重度。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行极低位直肠癌次全ISR安全可行。

  • 标签: 直肠肿瘤,极低位 机器人手术系统 次全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括约肌瘘管结扎与瘘管切除治疗肛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纳入的100例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二组。对照组采取瘘管切除,观察组患者则实施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瘘患者实施经括约肌瘘管结扎疗效确切。

  • 标签: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瘘管切除术 肛瘘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