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阻却事由缺乏研究,更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加以重视和完善。本文认为,应当将犯罪阻却事由纳入犯罪论体系中,应当明确"但书"规定的内容,在明确界定超法规正当行为和期待可能性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它们为法定的犯罪阻却事由

  • 标签: 犯罪阻却事由 应然定位 但书 超法规正当行为 期待可能性
  • 简介:我国现行刑法中仅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而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并在其他国家广泛承认的犯罪排除事由。例如自救、正当业务行为、同意,在刑法上并没有涉及。且在实践中出现了自救行为、同意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为此.笔者从我国现有对排除犯罪事由的研究出发.通过转换研究的整体思路,从以评价体系为中心的框架,变更为以评价对象为中心的框架,通过对国外相关理论成果的借鉴,构筑了中国刑法理论中的行为概念.再通过发挥该行为概念的界定功能.为排除犯罪事由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基础平台.以有力地弥补中国耦合式犯罪构成封闭性的缺陷。

  • 标签: 排除犯罪 行为概念 事由定位
  • 简介:阻却违法性事错误的问题在我国刑法通说上一直被简单地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关于阻却违法性事的错误到底是否属于事实错误,以及直接按照事实错误的原则来处理是否真正合理。事实上这无法解决关于阻却违法性事错误行为的恶意的共犯问题。以假想防卫为例借鉴限制法律效果的责任理论,可以重新认识和解决阻却违法性事的错误问题。

  • 标签: 阻却违法性事由 假想防卫 认识错误 双重评价 限制法律效果的责任理论
  • 简介: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理论是中国经济刑法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系统构建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理论既是完善经济刑法基础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司法实践中实现经济犯罪个案司法公平正义的理论指引。因此,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的理论为何则成为首当其冲要探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是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理论的现实基础: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作用考量是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理论的政策基础;出罪理念内在要求的指引作用是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理论的理论基础;现代经济刑法的机能是经济犯罪出罪事由的机能基础。

  • 标签: 经济犯罪出罪事由 理论根据 出罪理念 刑法机能
  • 简介:对我国刑法理论中各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作具体分析,具备刑事责任阻却事由的行为在形式上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我国刑法理论中的阻却责任事由

  • 标签: 事由关系 犯罪构成阻 责任事由
  • 简介: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的强度不断上升。应当从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安全阀制度建立的角度寻求对群体性事件防控的社会政策。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社会冲突 安全阀
  • 简介:<正>一、本文的方法论:体系性研究方法体系性研究方法与问题性研究方法是刑法信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体系性的研究方法并不满足于把各种理论原理简单地合并在一起,并且一个一个地对它们加以讨论,而是努力要把在犯罪行为的理论中产生的全部知识,有条理地放在一个"有组织的

  • 标签: 正当化事由 体系性 犯罪构成 违法性 构成要件理论 犯罪论体系
  • 简介:群体性事件背后往往都存在着失职和渎职犯罪案件,这不仅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并且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反渎职侵权工作,将查办群体性事件背后渎职犯罪案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立法机关要降低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追诉标准,提高处罚标准,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深刻认识渎职侵权行为的危害性和造成严重后果处罚的严厉性。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渎职犯罪 疑难问题 对策思考
  • 简介:认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正当化事由都是法益冲突的结果,)我国刑法只规定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两种正当化事由,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涉及重大法益的正当化事由在各国刑法中通常有明文规定

  • 标签: 事由研究 正当化事由
  • 简介:《合同法》第53条规定免责条款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责任的,各国的合同法亦都规定了不可抗力是合同的免责事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责任的无效

  • 标签: 事由探讨 免责事由 合同免责
  • 简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民事抗诉事由作了细化,再次体现了检察监督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法律制定之后必须进行法律适用,如此方能实现立法本意。因此,如何理解新法规定的各项抗诉事由,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抗诉监督的属性。对新法规定的抗诉事由作了一一分析,以方便司法实践中具体应用。

  • 标签: 民事抗诉 抗诉事由 认定事实 法定程序
  • 简介:我国现存的民事再审事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失,这不利于我国的司法公正,因此,有必要借签其他国家的先进立法,以完善我国的再审事由

  • 标签: 民事案件 再审事由 司法公正 大陆法系 中国
  • 简介:再审事由在外观上包含程序性、实体性再审事由和其他再审事由,在内核上包含无效之诉和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内核上的这种事由归类只依据原审误判有无因果关系,但又从不忽略程序性事、实体性事和其他再审事由。原审误判无因果关系的是无效之诉的再审事由,有因果关系的是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以往的解读已有不少的误读,现第200条删除了原第179条第2款中的前段——即“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这就一方面因删除“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而明显忽视了程序性再审事由,另一方面因删除(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而明显忽视了要求因果关系要件的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从而也就淡化了无效之诉的再审事由和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的区别,而这种内核性再审事由恰好又是最重要的再审事由

  • 标签: 程序性再审事由 实体性再审事由 其他再审事由 无效之诉 回复原状之诉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拥有者,他们的权力同样会存在滥用的危险,且法官一旦滥用权力,滋生腐败,那么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座堡垒的司法将不复存在,司法将无法发挥吸纳社会不满的作用。西方哲人掷地有声的警句"如果说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一个坏法官比什么都坏"则充分地反映了法官腐败对整个社

  • 标签: 万古不易 行为责任 惩戒制度 改判率 西方哲人 发回
  • 简介: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民事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是侵权责任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但是由于我国采纳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在侵权责任立法方面特别是免责事由方面存在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试图对与侵权责任免责事由相关的概念,如: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侵权抗辩事由和侵权责任违法阻却事由等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 标签: 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侵权抗辩事由 侵权责任违法阻却事由 侵权责任免责事由
  • 简介:基于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组织的高度严密性特点和避免恐怖犯罪发生的紧迫性要求,司法机关对侦查人员通过酷刑等非法手段逼取口供的行为通常持默许的态度,但由此获取的口供证据之适用与排除问题却不应当忽视。应当以基本人权为底线划界,以权利克减为基本方法,在理念和功利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采用酷刑逼取的恐怖犯罪口供仍应当被排除。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获取的恐怖犯罪口供一般不宜排除,这些方法与正常的讯问策略、技巧没有严格的界限。"营救式讯问"获取的口供原则上也应当排除。随着法官心证能力的提升、技术侦查的进步及恐怖犯罪嫌疑人权利克减合理的设定等诸多方面的完善,应当渐次削减对口供证据的路径依赖。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口供 适用 排除 酷刑
  • 简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用以对抗新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工具,它具有独特的构成机制和功能,不能为新闻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所包容,具有独立性。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主要表现为新闻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具有可靠来源和具有新闻价值,前者从新闻源上、后者从新闻质上阻却了新闻活动的违法性。

  • 标签: 抗辩事由 新闻侵权行为 构成要件 违法性 对抗 独立性
  • 简介:行政诉讼再审事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上都是研究再审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诉讼再审事由与民事诉讼再审事由有着相同之处,但是不同的诉讼目的、诉讼模式及证据制度给两者带来较大的差异。通过再审事由的比较研究,以期对行政诉讼再审事由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行政诉讼 再审 民事诉讼 比较
  • 简介:对正当化事由与免责事由进行区分,可以更为精确地表述行为的性质,而且,这还是当前“双轨制”处罚体系适用的前提。但是,形式标准说、必要防卫标准说和伦理说等都难以划分两者,最终只能根据法益保护“基本规范”揭示两者的不同。免责事由为裁判规范,其之模糊性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基本规范的消极要素的正当化事由系行为规范,其之判断应坚持客观主义的立场;有些辩护事由具有双重性,既能阻却部分违法,也能阻却部分责任。坚持两者的分立,不违反禁止多重评价原则。

  • 标签: 正当化事由 免责事由 民法 刑法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