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新的理想方法。方法1995-2008年开始应用改良肌骨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得到随访23例。结果23例股骨颈骨折均骨性愈合。随访1-16年,股骨头坏死2例,发生率8.7%。余2l例中6例髋关节屈曲,外展轻度受限,其他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本术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好,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为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较好方法。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改良股方肌骨瓣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肌骨移植治疗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我科从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进行的18例带肌骨移植加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并总结肌骨移植在治疗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经验。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长7年,最短2年,平均4年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16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其中2例头下型骨折分别于术后第8个月和第14个月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再次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优3例,较好6例,良7例,差为2例,疗效满意。结论该术式能降低股骨颈骨折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是一种治疗年轻患者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方肌骨瓣 股骨颈骨折 年轻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肌骨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效果。方法盲选抽调出我院收治的57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给予患者采用肌骨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坏死率。结果给予57例患者为期12个月随访观察,骨折愈合率为96.5%,股骨头坏死率为5.3%,其他骨折复位以及愈合情况良好。结论给予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肌骨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方便简单,愈合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 标签: 股方肌骨瓣移位 空心钉内固定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斜肌骨肌皮修复口腔软组织和半侧下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可靠性。方法:10例口腔、颌骨恶性肿瘤患者行半侧下颌骨和累及的软组织手术切除,术后缺损采用斜肌骨肌皮修复。男6例,女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2岁。T4N0M0期3例,T4N1M0期7例。皮大小为(7cm×6cm)~(16cm×8cm)。结果:8例患者皮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边缘略有坏死。随访观察7~24个月,7例患者生存良好,无复发;1例患者死于肝、肺转移;2例患者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目前尚存活。结论:斜肌骨肌皮是一种修复口腔软组织和下颌骨半侧切除遗留的巨大缺损可靠的方法。

  • 标签: 斜方肌骨肌皮瓣 下颌骨缺损 口腔癌 口咽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外侧皮改良胸大肌皮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394例,男性286例,女性108例,年龄25~79岁。分别采用游离前外侧皮(306例)、改良胸大肌皮(88例)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方法修复的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总结2种皮修复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本组394例,游离前外侧皮组皮成活率97.1%(297/306),改良胸大肌皮组成活率97.7%(86/88);手术总时间2组相近,游离前外侧皮组3~4 h,改良胸大肌皮组1.5~2.5 h;术后1年,UW-QOL评分游离前外侧皮组与胸大肌皮组相比,在外观、言语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游离前外侧皮改良胸大肌皮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游离前外侧皮适用于复杂缺损的修复,改良胸大肌皮对血管条件、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更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胸大肌皮瓣 头颈肿瘤 肿瘤整形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股骨近端角度锁定板固定结合股肌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角度锁定板结合股肌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27例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情况发生。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优21例,良6例。结论股骨近端角度锁定板内固定结合股肌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支撑及抗旋转、明显改善股骨头血运、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股骨近端角度锁定板 股方肌骨瓣移植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旋外侧动脉(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走行和分布,为应用带LFCA升支的肌骨膜髂骨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对9具尸体的18个髋部进行解剖。髋部部位以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作为坐标轴的定位点,以耻骨结节为原点,以从耻骨联合到髂前上棘的直线为x轴(以mm为单位),以与身体矢状面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mm为单位),观测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的发出点、走行、分支和外径等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FCA升支髂嵴支的肌骨膜髂骨支交叉点坐标为[x,(84.47±7.80) mm;y,(27.60±5.93) mm],从髂前上棘到髂嵴支分叉处距离为(2.85±0.84)(2.0~3.6) cm;骨膜髂骨支直径(0.23±0.06) mm。结论以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支配的髂骨具有手术应用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肌骨膜髂骨支 股骨头坏死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疑难性骨关节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塌陷,延长股骨头的寿命。该病早期治疗方法虽多,但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逆转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利用缝匠肌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取得较好效果。就此,本文作了浅谈。

  • 标签: 缝匠肌骨瓣移植 股骨头坏死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修复前外侧皮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前外侧皮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逆行旋转皮等修复前外侧皮供区。前外侧皮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前外侧皮供区修复后皮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修复前外侧皮供区,皮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前外侧皮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改良肌蒂骨移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改变张应力及剪应力为纯压缩力,恢复股骨头正常负重面积的治疗手段。方法在青壮年组中,采用骨肌蒂骨移植,用多枚螺钉内固定,改变原张应力及剪应力为纯压缩力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21例。结果21例患者术后平均4.6周可扶双拐离床不负重活动,15.4周可弃拐室内行走。经平均4年以上随访,除一例因骨折特殊未愈合外,其余均获骨折愈合,疗效显著。结论在青壮年组中,对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切开复位治疗,可选择本方法。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方肌蒂骨瓣移植 肌蒂骨瓣
  • 简介: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疝中嵌顿者高达60%。为了探讨快速解除嵌顿、确切高位结扎疝囊有效法,2003年7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拆线剪沿腹股沟韧带下缘往腔隙韧带分次剪开快速松解嵌顿,进腹作环内口高位缝扎等方法[1]治疗嵌顿性疝63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嵌顿性股疝 临床分析 改良手术 高位结扎 临床疗效 韧带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处理乳突根治术后遗留的外耳道后壁缺损及开放的乳突腔的方法。方法在开放式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延长耳后肌骨填塞术腔、重建外耳道后壁,治疗6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内窥镜观察全部患者术腔均上皮化,术腔平滑,似扩大的外耳道,乳突腔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纯音测听较术前平均提高18.5dBHL。结论用延长耳后肌骨填塞开放式乳突切除术后遗留乳突空腔,缩窄了宽大的外耳道,维持了外耳道的形态及正常生理功能,是改善听力,形成干耳并重塑外耳道形态的重要技术。

  • 标签: 耳后肌骨膜瓣 胆脂瘤型中耳炎 乳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皮治疗小腿严重毁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0月将前外侧皮切取成皮、桥接血管、肌三者并联的复合组织,采用游离或带蒂转移的方法一期修复面临截肢的小腿毁损伤患者7例。结果7例皮全部成活,肢体保留。术后获得随访3~1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效果优良。结论应用改良前外侧皮一期修复小腿严重毁损伤,皮切取简单,伤肢血管、创面一次修复,供区隐蔽,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组织瓣 创伤 修复 肢体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前外侧穿支皮(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切取时间、皮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