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壁动脉穿(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总结乳腺癌切除同时应用腹壁动脉穿(DIEP)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DIEP即刻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2003年4月-200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乳腺癌切除术患者21例(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15例),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MDCT)血管造影及多普勒血流仪探明穿位置,乳腺癌切除的同时,解剖腹壁动脉穿,形成腹壁动脉穿,与患侧胸背血管吻合,进行即刻乳房重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21例患者中,20例全部存活,1例出现远端1/3脂肪液化;胸部受区出现1例血肿;无腹壁膨隆、腹壁疝、切口脂肪液化等供区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满意,形态自然。结论乳腺癌切除同时,采用DIEP进行即刻乳房重建,可以使患者免受乳房缺失的痛苦,同时具有受区组织条件好、组织量丰富、供区损伤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即刻乳房重建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即刻乳房重建
  • 简介:目的修复乳癌术后乳房缺失畸形。方法采用下腹部横行腹壁动脉穿游离移植,重塑乳房形态。结果术后乳房外形满意,质地良好,随访3年,效果确切。结论在诸多乳房再造的方法中,应用腹壁动脉穿游离移植乳房再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腹部整形的效果。有独到的优越性。

  • 标签: 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腹部整形
  • 简介:摘要腹壁动脉穿(DIEP)是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首选,但手术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限制DIEP推广。DIEP在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设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是乳房重建的研究热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需要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合作,DIEP乳房重建技术发展较快有望广泛推广,手术规范尚未形成,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 标签: 乳腺癌 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 皮瓣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壁动脉穿的应用解剖学基本特征,为临床中开展腹壁动脉穿结构的应用活动构筑和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条件。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经由实施3D图像重建技术处理环节可以知道,腹壁动脉血管组织的穿主要呈现出纵向分布的基础空间特点,其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之间分布的横行吻合结构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少,腹壁动脉血管穿呈现纵向分布特点。且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分布有数量充足的具备不减口径特点的跨越膜前正中线位置的横行吻合结构。结论腹壁动脉内侧穿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结构。

  • 标签: 腹壁下侧动脉穿支 皮瓣 应用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横行腹直肌肌(TRAM)行乳房再造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应用腹壁动脉穿(DIEP)对44位患者再造乳房,其中3例为双侧再造,17例为乳癌切除术后Ⅰ期即刻再造,27例为Ⅱ期延迟再造。所有患者都分别参加研究,没有患者退出。术后随访患者的腹壁功能、腹部供区满意度和再造乳房满意度,以及再造乳房自发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38.6岁(28~50岁)。的大小平均为11cm×26cm(其长10~12cm,宽15~33cm)。血管蒂长度为9.3cm(7~12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30个月)。全部失活2例,部分失活2例。腹部切缘坏死4例。腋窝血肿1例。术后腹壁检查未发现腹壁疝和腹膨出。所有患者日常活动均恢复。腹壁瘢痕直接影响患者对腹部供区的满意度。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评分较高。95%的再造乳房有白发神经恢复,但是都未达到或接近正常。结论DIEP游离移植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一种可靠方法。DIEP具有和TRAM相同的优点,同时通过保留腹直肌的完整性,又避免肌的缺点。虽然解剖DIEP技术难度更大,但是DIEP减轻受区损伤,同时能再造更美的乳房。

  • 标签: 乳房再造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目的为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缺失的病人建立一种供区隐蔽、损伤小,形态逼真,多数病人愿意接受的自体组织移植乳房再造的方法。方法在以腹直肌为蒂的横型腹直肌肌TRAM的基础上,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形成以腹壁动脉及其肌肉穿直接供血的横行下腹部游离进行乳房再造。受区血管选择同侧或对侧胸廓内动、静脉。根据再造乳房的水平高度,血管吻合点定位在不同肋间。移植后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用腹壁动脉穿(deepinferiorepigastricperforator,DIEP)游离移植乳房再造,共46例,41例双蒂穿的病例全部成活;5例单侧穿供血的其中2例远端出现缺血现象。随访5个月-3年,再造乳房外形、质地满意,未见腹壁薄弱、腹疝等腹部并发症发生。下腹供区瘢痕隐蔽,同时也达到了腹壁整形减肥的效果。结论横行下腹部DIEP乳房再造,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充足、血供丰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法。DIEP也能根据需要修复多种软组织缺损,本方法在满足受区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供区的损伤。这种皮的应用代表了整形外科移植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外科皮瓣 乳房再造 缺损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动脉穿(DIEP)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PAP)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血管蒂长度为7.6 cm,质量为360 g。转移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腹壁动脉穿(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1.0 cm×5.5 cm~28.0 cm×17.0 cm,DIEPF切取面积13.0 cm×7.0 cm~30.0 cm×19.0 cm。对2例合并肌肉、肌腱缺损或存在死腔者,同时切取腹直肌肌嵌合移植修复。供区5例直接缝合,2例经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中厚片覆盖遗留创面。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解除,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外形、质地良好,供、受区组织相似度好,半年后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除线形瘢痕或轻度色素沉着外,无腹壁疝形成或功能影响。结论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切取面积大、血管蒂长、管径粗,是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动脉穿(DIEP)在阴囊撕脱伤修复中的应用,为大面积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5例大面积阴囊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3~24岁,平均14.6岁,阴囊及邻近组织缺损面积11 cm×6 cm~25 cm×12 cm。5例患者均采用修薄的DIEP修复阴囊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术后观察成活情况及对损伤区域外观、功能重建情况,并对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随访。结果术后血运良好,供受区未发生腹壁疝、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其中4例移植皮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1例术后臃肿,行去脂手术后外观改善。术后半年感觉部分恢复。结论修薄的DIEP可为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提供充足的组织量,转移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对阴囊内容物起到一定的保护,可作为阴囊撕脱伤后皮肤软组织重建的选择之一。

  • 标签: 阴囊 穿支皮瓣 腹壁动脉 撕脱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动脉穿(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型、9例内侧型和20例内、外侧型,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乳腺癌 联体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ALTPF)及腹壁动脉穿(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切取时间、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壁动脉穿(DIEP)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长(25.5±0.6) cm、宽(12.6±0.4) cm、厚(5.9±0.7) 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 cm。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 (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DIEP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软组织扩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血管蒂腹壁动脉穿在乳房再造手术中的的应用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应用双血管蒂腹壁动脉穿进行延期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应用CT血管造影评估腹壁动脉穿支条件,术中应用吲哚菁绿造影评估灌注范围,判断行双血管蒂腹壁动脉穿的必要性。对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并发症、术后乳房形态及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进行统计及总结。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女性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3.0岁。其中16例行放疗,9例既往手术史导致明显下腹部瘢痕,2例体质量指数低于20 kg/m2。术中切取20 cm×8 cm~20 cm×38 cm,手术时间(593±94) min。以双侧腹壁血管穿为蒂24例,以腹壁血管穿及对侧腹壁浅血管为蒂6例,以双侧腹壁浅血管为蒂1例。血管吻合方面,双血管蒂内吻合6例,与2条受区血管分别吻合25例。31例除1例边缘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4例供区脂肪液化,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5年,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双侧乳房对称性及外形满意,腹部供区外观良好,无腹部膨隆、腹壁疝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乳腺肿瘤无复发。结论双血管蒂腹壁动脉穿在提供丰富皮肤软组织的同时能够确保有效血供,可以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对于胸部组织缺损严重、腹部脂肪较少或下腹部中线瘢痕的延期乳房再造患者是兼具灵活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腹壁 穿支皮瓣 游离组织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移植再造乳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单侧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33~52 (37.4±3.5)岁。1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行同期乳房再造术,携带的肋间神经感觉与受区肋间神经吻合,腹壁血管与受区胸廓内血管或者胸背血管吻合。记录长度、宽度、厚度及血管蒂情况,携带感觉神经长度及选择的受区血管和神经。随访再造乳房的感觉恢复情况,将乳房分为5个区,包括4个象限和中央区,对每区的压力觉和温度觉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完成患者主观感觉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外形恢复、感觉恢复和满意度。结果皮长(32.3±0.4)cm、宽(12.7±1.6)cm、厚(3.8±0.4)cm,腹壁血管蒂长度为(12.5±0.4)cm,动脉管径为(1.7±0.4)mm,伴行静脉管径为(2.2±0.7)mm,携带肋间神经感觉长度为(2.3±0.4)cm。受区血管为胸廓内血管(7例)和胸背血管(5例)。所有受区神经为同侧第3肋间神经。所有顺利成活,1例供区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圆润,弹性质地可,未见发生溃疡;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未见影响。1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9.6个月,未见乳腺癌复发情况。术后12个月调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效果,12例(100%)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再造乳房病例中,所有再造乳房至少有1区恢复了温度觉。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感觉恢复均满意。结论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动脉穿与受区胸壁第3肋间神经吻合有助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感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皮瓣感觉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每侧分布有4.5,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长屈肌及肌间隙穿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切取后形成的创面。结果皮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修复游离腓动脉穿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动脉穿修复瘢痕性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穿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眼睑外翻 瘢痕 动脉 面部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在腹壁动脉穿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后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特定时段内于我科行腹壁动脉穿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治疗的患者30例,按照护理措施差异分为2组,给予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以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较。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6.6%,观察组为13.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行腹壁动脉穿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后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整体护理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动脉穿(DIEP)延迟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兰州手足外科医院就诊的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采用DIEP延迟带蒂转移进行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患者年龄18~51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4.0 cm×8.0 cm~32.0 cm×8.5 cm。DIEP以外侧穿供血,供区直接缝合。延迟的时间6~10 d;断蒂时间18~21 d。结果1例发生小的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3.8±1.4)年。供区切口愈合好,未发生腹壁切口疝,未见明显功能障碍;受区外形、功能均恢复较好,临床效果均满意。结论DIEP延迟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可降低对供区的损伤。

  • 标签: 软组织 损伤 外科皮瓣 前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