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凡是平等主体的供应商、采购人和招标代理机构在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和违约责任等方面发生纠纷的,原则上都适用一般商事合同的四大解决途径:友好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这四大争议解决途径在运用的数量上依次递减,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

  • 标签: 《政府采购法》 中国 司法救济 财政支出 供应商 行政诉讼
  • 简介:司法是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其机制是通过诉讼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但在目前中国的体制中,司法在意志方面和人、财、物方面对行政都具有从属性,因而不能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尤其在意志方面,基于制度要求,司法机关在裁判案件时要适用行政法规和参照适用规章而无审查之权,司法机关实际成了行政意志的执行者而非政府与其他主体纠纷之间的裁判者。这种情形与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的要求相悖。我国司法对行政的从属性有其历史的成因和特定的历史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都发挥过特殊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特别是国家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和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司法政府的监督制度的完善也就势在必行。

  • 标签: 司法 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 行政诉讼 司法监督
  • 简介:【摘要】 通过对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判例制度的历史传承和实践运行的分析与整理,对其司法判例的运行机制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求其历史价值,以求对现今的最高法院的指导性判例制度能有所借鉴,推进司法判例制度的有序发展。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司法判例 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党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并客观评价司法党化否定民主分权原则,违背审判独立的法治原则,是中国司法制度发展历史进程的倒退。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司法党化 司法独立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的定义富含较大的解释空间。通过研究现有判决事例发现,法院在判断中着重从信息产生主体、信息产生性质、信息产生方式、信息存在方式四个要点进行了审查,继而可以归纳为判断“政府信息”的三大司法要件:行政职权的行使、行政机关的实际持有和信息的实际记载。这一标准为法条中的不确定概念提供了基本解释取向,但还需要经过嗣后同类或者类似案件的检验,才能成为符合现实需要、回应条文内涵的司法认定标准。

  • 标签: 政府信息 信息公开 司法审查 判例研究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废弃宗祧继承、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确立了西方的财产继承制度,实现了继承法律的制度变革。从诉讼档案所反映的司法实践状况来看,不同主体对继承权利积极诉求,法官会严格依法裁断,其较为生动地反映了新制度与传统继承制度之间的碰撞,二者的互动也推动了新的继承法律秩序的建立。

  • 标签: 《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 财产继承 司法实践 诉讼档案
  • 简介:摘要: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当中,其目标具有多重性,其中包括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上海市首先在社区进行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行,并且对于社区的工作进行了矫正,但当前的社区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司法工作职业的水平较低。本文将主要对于政府在开展司法社工职业当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于如何优化司法施工职业水平提供一些建议。

  • 标签: 政府购买服务 司法社工 职业化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九年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逐渐成为人民法院受理数量增长率最高、行政机关败诉率最高的行政诉讼案件类型,让行政机关难以适从、倍感压力。结合为行政机关提供法律服务的实务经验,以司法审查中的法院裁判准则为视角,从性质、形式、内容三方面剖析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具备哪些条件,以期在实践中为行政机关接收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提供有效的指导。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有效 司法审查
  • 简介:赵家王朝是在唐后期至五代十国上百年间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基础上建立的。有鉴于唐朝“方镇之重,君弱臣强”的深刻教训,宋朝统治者始终将强化中央集权,严格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防止尾大不掉局面的再次出现做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略。宋朝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对严密的司法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州县地方政权分级执法,路级监司按问,朝廷直接监控等多种渠道,对地方司法活动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从而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诸多特征。一地方政权分级执法中国古代司法和行政合一,县级政权亦是如此,县令即是一县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员,故被称作“牧民之官”。宋代规定,县令只

  • 标签: 提点刑狱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法活动 中央政府 提刑司 管理和监督
  • 简介:【摘要】司法行政对于司法审判起着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司法的规范化建设入手,建立了形式相对完备的司法行政监督体制,但是,由于相关祭件的缺失,以及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的脱节,司法行政监督在实际运行中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司法行政 时期司法
  • 简介:<正>1980年11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区,县司法行政机构的通知。通知说,根据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迅速建立省属市(地区)、县司法行政机构的请示报告》的精神,决定:(一)各区县建立司法局;街道(镇)和公社设专职司法助理员。(二)各县和海淀、丰台,门头沟,石景山、燕山区建立法律顾问处。

  • 标签: 行政机构 司法部 市政府 建立 市人民政府 法律顾问处
  • 简介:这次的"意见"则是由最高法院颁行,面向全国法院通用。它合乎既定的"先试点,再推广"逻辑,同时,也倒逼着非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法院能及时参与到改革中来。最高人民法院昨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

  • 标签: 重大过失 审判工作 违反法律 法院内部 藐视法庭 人格尊严
  • 简介: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院虽然在名义上是“最高司法机关”,但并不直接行使审判权,而是通过法令统一解释和判例变更制度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1936年的“五五宪草”一方面效仿美国的司法释宪模式,将宪法解释权赋予司法院,另一方面却预留了维持司法院体制的空间,并对宪法解释权的启动做了限制性规定。虽然最高法院和司法院的法令统一解释中有一些援引宪法性文件、认定行政命令违宪无效的宪法解释案例,但其宪法保障功能基本上仍处于休眠状态。

  • 标签: 国民政府 司法院 宪法解释 司法解释
  • 简介: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开通剑指"执行难"据《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5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24日开通,最高法执行指挥办公室同时挂牌。此举标志着以执行网络查控为核心、覆盖全国的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运行。各级法院执行人员足不出户,通过法院内网就可以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财产的查控。据介绍,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将全国四级法院间的执行网络纵向互联,与各中央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总行网络横向对接。

  • 标签: 商业银行总行 中央国家机关 疑罪 四级 证据确实 撤回起诉
  • 简介:司法目标是司法的核心问题,决定司法在公共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影响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引导法官解释和适用法律。司法目标是司法系统运行结果的积极价值表述,是人类价值演绎和司法功能的结合点。司法目标表述应当力图清晰。当前理论和实践中司法目标,要么定位不合理,要么表述不明确。应当将司法目标定位于维护自发的社会合作秩序。在这个目标之下,司法应当以社会习惯性禁止性规则作为解决纠纷的终极法律来源;当国家法规范反映当时社会流行社会习惯性禁止性规范时,司法应遵照执行,以避免在每一个案件重复发现、提炼和表达规则,提高审判效率,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公法案件的审判有双重性,首先是审查公法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习惯性禁止性规范,维护社会自发秩序,其次是审查是否违反公法,维护政府组织秩序;法官要有国家法知识,但更要有从自发秩序中发现、提炼和表达社会习惯性禁止性规范的能力。

  • 标签: 司法目标 社会自发秩序 社会习惯 禁止性规则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司法领域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分析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现象及原因,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举措。

  • 标签: 司法公正 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