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育人类研究和传统教育研究的差别,主要在于人类家基于文化立场更有兴趣探索教育的社会性关系,教育是对人在文化背景下处于教育场域中的发展问题的特别关注与研究。不同于技术思维取向下的传统学校教育研究现实,教育更体现了关系思维取向下的学校教育研究特点。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教育研究 社会文化 技术思维 关系思维
  • 简介: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科制度和代表人物。该书对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明清晰地凝练了中国教育的学科发展线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教育发展与宏观社会演进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 教育人类学 历史研究
  • 简介:发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教育人类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与教育具有多雏的动态关系同时人的发展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教育视角解读人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人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提出文化多元背景下教育评价尊重差异的合理化走向。

  • 标签: 发展观 发展性评价 教育人类学 文化差异 评价合理化
  • 简介:摘要运用人类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是对教育认知的巨大突破。目前校本教材逐渐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也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教育的多元文化和人种志视角出发,对校本教材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措施。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校本教材 多元文化 人种志
  • 简介:【摘要】传统教育理论经历了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学科范式演变,面临着学科范式危机和理论困境。教育使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回到了“人”,确立了人的可教育性与社会文化适应性这对基本范畴,推崇和运用贴近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叙事法,致力于建构具有原创性、内生性、独立性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实现从传统教育理论的解释、服务甚至迎合功能向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创新功能转变,为教育理论建构与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 标签: 人类学视角 学科范式 探析教育
  • 简介:教育的角度出发,借鉴其文化价值相对论、跨文化视域等理论精髓,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在全球化的情势下,中国应该建立自身特有的教育体系,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秉持音乐的教育是一种感觉教育的目的论主张,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开拓体验视野。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文化价值 相对论 音乐教育 目的论
  • 简介:西南民族传统艺术生成于西南独特的天地系统,多样化和富有特色的民族艺术构成了多元民族和谐共荣的人文景观。传统艺术来自民族生活的实际,以自发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融入历经沧桑巨变的族群的再创造和个体的新体验,承载着族群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全部价值判断,并以体现着生命根本法则的美的形态跨越遥远的时空流传至今。其无言的教化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并使民族保持了创造与更新的内源性动力。然而当今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造成的毁灭的飓风,将使民族传统艺术成为遗存。拯救因时代冲击波而发生蜕变和嬗变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教育研究的时代课题。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西南民族 传统艺术
  • 简介: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呈现了中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侧重对学科价值、学科主题、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教育的研究范式和内容一直拘泥于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方面,需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开展教育的研究转型,这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互联网+” 教育人类学研究 文化重构
  • 简介:在时代变迁中,民族生存方式及其价值观正在悄然变化,黔东南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黔东南教育考察的启示,将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课题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黔东南 教育人类学 侗族
  • 简介:'平等并不一定公平',忽视文化、社会阶层、性别等差异,仅对平等进行技术性讨论将会丧失对教育公平实质性问题的思考。教育教育的概念扩大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研究不同文化中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育与人、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对于反思教育公平的界定及评价标准有重要意义。教育民族志的书写致力于描述和解释作为文化存在的教育,揭示教育不公平的实质原因,关注个体以及弱势群体微观的定性研究,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 标签: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人类学 教育民族志
  • 简介:蒙古族安代舞作为科尔沁草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在正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局的关注。安代舞不仅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研究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安代舞主要在库伦旗民间进行传承,学校传承方面的关注不足,相关研究更少。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使用教育研究方法对安代舞进行研究,根据安代舞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提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传承模式,并有效地开发安代舞的教育功能。

  • 标签: 安代舞 教育功能 学校传承 民族文化
  • 简介:内容摘要贵州是我国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傩戏”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选入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在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傩戏,被当地人称之为“跳菩萨”。本文将从沙包乡为例,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分析“跳菩萨”傩戏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这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来促进当地更好的方式注重和传承这种文化,在传承此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

  • 标签: &ldquo 跳菩萨&rdquo 傩戏 教育意义 传承
  • 简介:苗族服饰纹样,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图腾意象,其中“蝴蝶纹”是施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苗族图腾符号。以“蝴蝶”为母题的纹样造型丰富多变,被大量的运用在服饰中,是对“母亲”始祖和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这与当地流传的“蝴蝶传说”以及《苗族古歌》中的“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形象相互呼应。服饰“蝴蝶”图腾纹样和《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形象,组成了对女性始祖崇拜的信仰体系。“蝴蝶”符号在施洞苗族地区尤其是女性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促使女性完成了从个体到社会化“母亲”角色的转变,同时也加强了族群认同的意识,并且使刺绣和制衣工艺开始向专门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蝴蝶图腾 苗族服饰 《苗族古歌》 教育人类学
  • 简介:《戏剧人类》一文是尤金尼奥·巴尔巴(EugenioBarba)为他与罗马大学教授尼古拉·萨瓦莱斯教授合著的《戏剧人类辞典》(Routledge,1993)写的导言,其中表达了他所从事的戏剧人类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显示了当代戏剧研究和实践的进展。巴尔巴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真正的探索者,他的事业历经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表现出一种精神和理想。他在丹麦的赫尔斯特伯(Holstebro)小镇领导着他的戏剧人类国际学校(ISTA),不懈地传播自己有关戏剧的独特体验、见解、方法和实践。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吸引了全球戏剧人的关注。巴尔巴认为戏剧人类的研究重点在表演的行动方面,但他并不研究如何通过身体动作描绘对象或者叙述过程。他研究纯粹的身体;研究那种非描绘、非表现状态下的身体魅力;研究身体动作视象的生命力;研究“以最小限度的动作最强烈地表现出来的生命之美”。他对表演者身体行动的论说,本质上与造型艺术极为相似。我们常常看到对当代造型艺术模糊、晦涩、苍白的论述或说明,而尤金尼奥·巴尔巴以明晰的语言提出了基本概念、原则,甚至是训练方法。我认为他的工作不仅仅启示戏剧和表演,同时也阐发了当代造型艺术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方面。他的研究深切而充满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从事造型艺术的人去思索。这就是我,一个从事舞台造型创作和教学的人,对表演者和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感兴趣的因由。

  • 标签: 造型艺术 身体动作 人类学研究 大学教授 戏剧研究 国际学校
  • 简介:基于教育的视角,从社区青少年的空间叙述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家庭空间和社区空间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这两种空间之间具有特定的互动模式。在“社区”和“青少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其中蕴含着发展社区教育的广阔空间。社区青少年教育应关注社区意识培育、青少年参与策略和社区学习情境营造等方面。

  • 标签: 社区青少年 空间体验 教育人类学
  • 简介:教育角度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赫哲族 伊玛堪 传承
  • 简介:教育是将教育研究与人类视野及其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整合性学科,而人类的主要方法就是田野考察。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由研究人员带领博士生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中进行现场教学,边考察、边学习、边探讨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研究的课题,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教育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 价值变迁 学思 重点研究基地
  • 简介:人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入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以人为中心来研究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发挥教育行为的功能来提升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本土文化的优势遭受着有史以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冷落和有被现代音乐吞噬的可能性的境遇。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将本土音乐融入到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中去,让每位学生能知晓并接受本土音乐,感知本土音乐的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好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获得与现代音乐相当或者甚至高于现代音乐的审美取向,是当下职能部门、学校、教师需要认识并重视的教学改革方向。

  • 标签: 音乐课程 本土音乐 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 教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