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批评”部分,开宗明义把文学批评定义为“文学讨论它自身”这样满含哲学意味的话语。要搞清楚这看似简单自明的表述,不能不首先明晰:老舍眼中的文学是什么?作为对象的文学和作为评判手段的文学之间如何相互阐明?文学批评如何由解释文学到对生命的思考?对以上命题的分析与说明构成了老舍讲义中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批评观 老舍 述评 哲学意味 明义
  • 简介:书信写作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沈从文关注并评述了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思潮和文学环境,也分析了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活动可以划分为现代阶段、"十七年"与"文革"阶段和新时期十年三个历史时期。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注意审美观照,兼具抒情性与主观性,富有个人特色。沈从文的这些批评活动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沈从文 书信 文学批评
  • 简介:<正>一、弗洛伊德思想对全球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创作与文艺心理学紧密相关,精神分析学是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伊始,就希望它能够广泛涉猎人文社会学科,而不仅局限于临床医学上的运用,从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看,这也属

  • 标签: 文学批评理论 精神分析学 文艺心理学 文学创作 精神分析法 隐意识
  • 简介:以陕西文学批评家仵埂为例,阐释了学院派理论先导的文学批评范式和以理服人的学人风范。以谦恭之心,包容并蓄之心态,平等对话之方式,将前沿的学科理论,温婉细致的审美体验,开阔的学术视野,衡量作品的思想艺术得失,揭示作品的深层内涵,是仵埂批评文风的特色。这种平和优雅的话语方式和谦和的文风,使仵埂的批评文字在超越性的人文境界的同时也偶尔暴露出其与生动的发展着的文学现象和多样性的文本之间的一些隔膜。

  • 标签: 学院派批评 仵埂 批评范式 特色与缺陷
  • 简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文化研究转向多方位研究,具有多元化的发展势头。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一阶段国内学界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值得回顾与反思。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回顾 反思 问题
  • 简介:混沌理论作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模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学科间的界线,打破了线性思维受限的僵局,将带动文学及其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相较国外相关论著的大量出版,国内仍有滞后和不足,但近年来关注度有所提高。总结其研究重点,混沌的不连续性、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其参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整体性的把握,其允许共存的差异和无限可能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深远影响。

  • 标签: 混沌理论 文学批评 不连续性 流动性 包容性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的、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各种思潮、从事当代文化批判的批评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模式早在40年前被文艺学者引入中国,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简要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主要特点。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 文化批判 中国
  • 简介: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华文报纸副刊紧密相联。在某种意义上,马华文坛即报坛,华文报纸文艺副刊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华人聚居地凡有华文媒体的地方,当华文新文学萌芽时,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园地与载体,就是当地的华文报刊。直到现在,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最初仍是在华文报刊的副刊或专栏上发稿的。

  • 标签: 文艺副刊 文学批评 专栏 新生代 华文文学 南洋
  • 简介:后殖民女性主义将性别的视角渗入民族议题的讨论中,使我们能够在民族、国家、阶级和性别的动态关系中讨论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问题,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跨界,并使我们对国/族主义的某些论述保持清晰的批判,其讨论共分为三个方面:公私话语的设置导致了女性身份的暧昧不明;置身于性别利益之上的国/族话语对女性的暴力;为抵抗西方殖民或争夺对女性的控制而提倡某种落后的传统等等.

  • 标签: 后殖民女性主义 性别 民族 传统文化 公私话语
  • 简介:从挑起“抗拒式读者”的大旗到对美国女性区域文学的探索,朱迪丝·菲特里早已成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从对美国经典文学作品颠覆性的女权主义解读人手,之后致力于对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多年来在女权文学批评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角,对于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标签: 朱迪丝·菲特里 抗拒式读者 19世纪女性文学 女性区域文学作家
  • 简介:易卜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在中国,易卜生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中国话剧和现代文学而言,由于易卜生戏剧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易卜生 现实主义戏剧 重读 莎士比亚 中国文学
  • 简介:80年代笔耕文学研究组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内,围绕着真实性、典型性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其理论研究达到的深广度不足,大多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做出的应和式的反应批评,其文学研究缺乏理论应有的原创力,根由在文学研究者受到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权利意志的规训惩戒。

  • 标签: 笔耕文学研究组 文学理论探索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规训
  • 简介:受德里达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达的宗教理念。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勃兰兑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比较视域,穿越于英、法、德三国文学之间,力图对19世纪上半叶西欧文学的演变进行一番追迹。因此,《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迥异于一般国别文学史著作,是一部比较欧洲文学史。尽管当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完全确立,"比较"却是他进行评述各国文学时自觉采用的方法。他运用了后来所称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方法,昭示了"比较文学批评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所在,对当今"外国文学史"编撰仍然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勃兰兑斯 比较视域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 简介: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 标签: 文学修辞批评 修辞论美学 广义修辞学 学科思考
  • 简介:新世纪以降,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一次新的高潮,报告文学理论创作也出现了新的特质。与此相对应的,新世纪的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在综合研究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个案研究的剖析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新世纪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应该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发展,创建报告文学独立的话语方式和理论体系。

  • 标签: 新世纪 报告文学 理论研究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针对道德沦丧和世风日下的社会语境,借鉴吸收伦理学思想,融合以往的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年聂珍钊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来,国内的外国文学批评现在已是方兴未艾。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特点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总体情况做出评述。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建构与发展 存在问题
  • 简介:首先,从批评的角度要做到“四真”,即真诚、真心、真实、真正。所谓真诚,就是要从团结的善意出发,而不是从整人的恶意设局;真心,就是要真情实意、出以公心,而不是冷嘲热讽、发泄私愤;真实,就是要客观公正、真凭实据,而不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真正,就是要以诚相待、情同手足,而不是面面相觑、貌合神离。只有做到“四真”,给他人提意见才会和颜悦色,而不是横眉冷对,从而真正实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正确批评,最终达到加强团结的目的。

  • 标签: 批评与自我批评 客观公正 以诚相待 貌合神离 真诚 真心
  • 简介:进入信息社会,艺术批评史上那些我们尊崇的批评家:克罗齐、温克尔曼、丹纳、岁斯金、波德莱尔、充柴夫·贝尔、罗杰·弗莱已是昨日经典、批评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批评之后的时代具有虚拟、开放、自由、平等的属性,

  • 标签: 艺术批评 文化解读 网络 信息社会 温克尔曼 波德莱尔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