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年代来命名作家和批评家,是文学界的惯常做法,也是我们凝聚和言说一个时代作家和批评家的有效手段。确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同样,一代批评家也有属于他们那一代批评家的鲜明色彩。

  • 标签: 文学批评 自觉 批评家 时代烙印 名作家
  • 简介:当前文学批评的问题在于:立场游移混乱、立场缺失、立场西方化,几近于市场的奴隶和创作的附庸;缺少相应的艺术感悟能力,受现实功利牵绊,放弃批评的良知与责任;文学批评与读者严重疏离;批评语言和批评体式过于"学术"化。为此,文学批评家应该秉持坚定而正确的立场,以公正宽容之心面对文学现实,并同时以富有文学性的美文批评引领读者大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方向。

  • 标签: 文学批评 立场 伦理 读者 体式
  • 简介:近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无论躲进多深的校园、多密的"圈子",都无法避开不绝于耳的批评和诘问,说其"缺席""失语""失效"的有之,斥其"吹喇叭抬轿子""红包批评""学者黑话"的有之……2013年,王安忆更是在一次座谈会上直接说"今天的文学批评使我感到恐惧,对所有的批评我都是不看的",认为文学批评对作家创作常常是强势介入和蛮横曲解,真正严肃认真的批评反而沉默。

  • 标签: 文学批评 王安忆 强势介入 城市文学 文学环境 中国文学
  • 简介:残雪是一位对文学传统加以激烈批判的人。她认为中国文学缺乏自我,搞虚无主义,人物的精神层次都是儿童式的,没有矛盾和深刻自我分析;偏重文以载道,注重反映世俗世界和现实社会,缺乏人格分裂和灵魂裂变的深层痛苦,因而主张认真学习西方经典主义文学,如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等人的文学精神,以拯救肤浅平实的中国文学。无疑,残雪说中了传统文学的某些痛处,但以西方的文学传统来拯救中国文学,似乎无济于事。同时,残雪本人也深受中国文化中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和原始巫术精神的影响,以这种激烈批评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学,过于偏激。

  • 标签: 残雪 文学批评 传统 西方
  • 简介:<正>如果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那么,一时代自然也有一时代的文学批评。这种推论并非所谓的文体更迭意义上的正确,而是基于文学接受媒介和传播语境的变迁。概而言之的信息时代,到了当下,已然变得更为具体而微。倘若概而言之的信息时代在以往只是一种世界趋势和思想潮流氛围,那么事到如今,信息时代已经和每一个个体发生了渗透和包裹。一言以蔽之,信息时代的个体化、自我化和具象化已经成为生活和日常的事实。任何具体

  • 标签: 微媒体 文学批评 媒体时代 信息时代 传播语境 思想潮流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繁荣的时代。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就文学而言,宋代诸体皆备。宋代是中国笔记文体成熟的时期。明人《五朝小说·序言》:“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

  • 标签: 宋人笔记 文学批评 价值 轶事 苏轼 中国历史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而兴起,始终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重要性,向父权社会传统发起反抗。它综合借鉴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可以说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本文梳理了该批评理论的发展历史,着重指出了其中最为卓越的两次发展浪潮,通过对代表性女性主义批评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该理论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发展浪潮
  • 简介:对我来说,黄德海是一个让人身心振拔的朋友,他善于体贴你在烦琐世事中的无奈。不过在他看来,这无奈显然只能是个起点,接下来应该是反省、决断、担当的领地,从当下的生活里抬起头来,催促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才是生活的大义。当然,这些意思他首先是行之于己的,表现出来,就有了他在人群中行色匆匆又坚定果决的身影。不大见面时,偶尔想起他急匆匆的样子,也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不至于太过偷懒或颓唐。

  • 标签: 文学批评 生活 无奈
  • 简介:当下的文学格局,几乎是小说一统天下。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学批评是创作附着物的偏狭意识,造成了文体的等级化和文学场域的倾斜,批评往往被挤到边缘的角落。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既有来自文学外部世界的偏见与误导,也与文学批评内部创生力量的匮乏有关。总之,文学批评写作在当下,几乎是一种最吃力不讨好的行当。有研究者把当前的批评写作群体归纳为三种类型。

  • 标签: 文学批评论 周明 文学格局 文学场域 外部世界 附着物
  • 简介:于爱成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给人感觉是低调的。但低调似乎不应该是批评的姿态。事实上,低调的感觉来自他的为人。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讨论文学话题时,于爱成似乎总是保持着一副洗耳恭听的神情,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偏激之词。后来我发现,这也不完全是于爱成的为人,这种为人决定了他的批评观,或者说,因为他的批评观,所以他会做出一种低调的姿态。于爱成谈过自己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批评 理论目标 批评观 民间文化 理论批评 现代性
  • 简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被学术界称之为社会学批评。五四时期西方社会学批评理论在中国迅速传播,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促成中国文艺批评领域中社会学批评流派的确立,推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型,弥补了审美批评忽视社会现实的不足。其中,茅盾受泰纳的"三要素"说的影响,确立了中国社会学批评的基本模式;胡适成功地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与传统治学方法融会贯通;成仿吾借鉴居友与格罗塞的社会学说,形成"社会—审美"的批评风格。

  • 标签: 五四 社会学 文学批评
  • 简介:马克·吐温是《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这篇小说的作者,其擅长于幽默式的写作。马克·吐温主要运用幽默夸张的写作手法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描写以及主人公个人性格与心理状态的刻画,让读者透过其幽默看到现实生活的本质。《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经典、著名的小说,但是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却有多种视角。本文主要通过解读《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这一小说,以此探讨分析美国文学批评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 美国文学批评 国家关系
  • 简介: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充盈着多年浸淫于西方人文氛围所汲取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同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互为镜像的两种"传统"体现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世界向度"与"中国向度"的交织缠绕。而"夏氏诗学"的"中国向度"主要体现为这样三个方面,即:感时忧世的人本情怀,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直觉感悟的文本把握。

  • 标签: 夏志清 文学批评 感时忧世 知人论世 直觉感悟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你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读中文。那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就连燕子的呢喃声里,似乎都有着文学的腔调和韵致。那是中文系学生节日一般美好的春天:几乎每天都有可谈的新鲜话题,几乎每天都有可读的优秀作品。

  • 标签: 文学批评 美学理论 阐释学 决定论 灰色 一元
  • 简介:本文以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例,就如何撰写所谓"好的批评",从文学批评的内容、形式到批评的意义和目的,结合个人的写作与阅读经验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阐释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用,而唤起当代语言研究者的使命感与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阅读的本质 评论的撰写 批评的意义
  • 简介: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理论建构 批评实践
  • 简介:早晨,听闻儿子要开车去保定,我感觉不好。北京到保定,多远啊。于是立刻下楼,挡住车子,要儿子给我下保证,自己一定会注意安全。儿子手把方向盘,一脸无奈的苦笑,照我说的,一字一句地给我作了保证。儿子是1986年出生的,他身上的一切特征,似乎和当下所有“80后”的都差不多,像成熟又像是不成熟。我的驾龄和儿子的差不多,但我开车剐蹭的次数,多的数不清了。

  • 标签: 批评家 文学 周明 青年 内核 “80后”
  • 简介:从1949年之前编纂的某些家谱中,我们可以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获得一定认识,从而还原出更为全面、立体的古代文学生态系统。底层文人对待文学写作和批评,既有和精英文人一致的地方,即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精神很投入,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内容也非常接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底层文人写作在粗粝和稚嫩中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和真诚,他们更惯于从现实生活、现实经验出发去理解作品的情趣和意旨。这虽然不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最佳状态,但对促进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尤其对于纠正文学创作中的矫揉造作和文学批评中的故弄玄虚,无异于一剂苦口良药。底层文人崇尚经典又偏好通俗的阅读行为,对于我们认识并构建当前的大众阅读亦有启示意义。

  • 标签: 文学创作 文学写作 大众阅读 古代文学 张氏宗谱 文学评论
  • 简介:2014年11月24日至1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分属不同代际的七十余名作家、学者、批评家参会,其中有43名代表发言,

  • 标签: 中国文学 代际差异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表现 《文学评论》 当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