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压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族群 族群性 本土化
  • 简介: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ofEthnic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 标签: 族群理论 流变 民族理论
  • 简介:族群研究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妨碍了学术研究的"求真",也妨害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善治"。本文对族群理论的缺失以及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族群理论 族群研究 反思
  • 简介:基于两个分析性的创新:对社会事实秉持以机制为基础的理解路径和对动态交互影响的强调,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关族群战争爆发的广义理论,并利用两种元机制——安全困境/螺旋模型和群体间–群体内互动——作为"元综合器",将战争的影响因素与冲突行为的直接驱动力联系起来,对散布在现有文献中的众多因素和机制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更具整合性且动态的族群战争理论。该理论不但整合了既有文献中已经识别的众多因素和机制,而且揭示了先前被隐藏或被忽视的因素、互动和机制,由此指明未来在这些方向的探究将是硕果累累。

  • 标签: 族群战争 广义理论 因素 诱因 机制 交互作用
  • 简介:自执政以来,缅甸民盟政府尽管倡导并积极推进"21世纪彬龙会议",但目前取得的成效有限。缅甸持续近70年的族群冲突问题是多种因素不断累积造成的。整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根源性的历史—殖民因素,结构性的国家制度因素,不同时期累积起来并得以持续的族群政策,以及族群武装组织本身的一些因素。目前来看,缅甸尚未完全具备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族群冲突问题并真正实现族群和解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族群冲突的有效规制,创造各种支持族群和解的条件,对于继续推进缅甸族群和解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缅甸 族群冲突 冲突规制 族群和解 彬龙协议 民地武
  • 简介:摘要:族群认同一直是美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华裔及其他少数族裔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融合备受关注。自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产生以来,华裔之所以成为对美国具有强烈认同的族群,除了华裔主动融入美国的社会与生活,还与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族群认同的形成和强化起到的关键作用密不可分。本文将从社会融合族群模式的同化和多元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美国华裔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如何逐渐适应美国主流社会,以及美国政府在教育和就业政策方面如何使得华裔等社会参与者同样享有平等权利,从而提升华裔的族群认同。

  • 标签: 美国华裔 社会融合 多元文化 族群认同
  • 简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族群之间的认知方式对传播效果影响很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尤其使得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也在演化,少数民族语言新媒体的兴起,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疆本地的族群认知系统,找出本土族群的认知特性,从而分析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作用。

  • 标签: 族群认知 新媒体 跨文化传播
  • 简介:一、一本客家研究的新书濑川昌久先生的著作——《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以下简称《客家》)中文版新近问世,无论是对民族学、人类学略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有志于客家研究的学者,

  • 标签: 客家研究 族群边界 族群性 汉族 华南 高跷
  • 简介:如果深问“什么是文人?”包括问到很多自称文人的头上,我看大多时候是滥答者多,精答者少,包括我。这不奇怪,因为文人是个既特殊又难以正名的族群。我对英语只达到略高于“文盲”的水平,即只能马马虎虎粗读一下的水平。至于对此外许多国家的语种则一无所知,于是只好雇用一些人去翻译。在许多外语词典中,对“文人”一词的注释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弹性极大。故而至多可供参考,可信可不信。看来,最可信的只能是中国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面对“文人”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一,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

  • 标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族群 解读 文化程度 文化工作 文人
  • 简介:“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 标签: 社会记忆 记忆本体 记忆载体 族群认同 家园遗产
  • 简介:在今年人大及政协的两会中,《关于积极稳妥安排“新失业群体”的建议》的提案将一个新族群带出水面,之后广受关注。这族群名为NEET,即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的缩略语。

  • 标签: 族群 失业群体 缩略语 两会 or
  • 简介:关凯的《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书名虽然很严肃、很学术,但开卷后,却叫我们一发而不可收,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约有30万字的学术著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标签: 族群政治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书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简介:社会中种族、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性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自然应当认可和尊重各种文化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教、种族及文化上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在为自己应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 标签: 个体价值 族群认同 认同个体
  • 简介:戏剧是移民社会族群认同的载体,移民族群认同亦影响着戏剧的形态、功能及传播。台湾歌仔戏深受闽南移民族群认同影响,同时亦对闽台乃至东南亚闽南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歌仔戏之发生看,日本侵占时期闽南族群认同不再是台湾闽南移民的主要心理与情感需求,歌仔戏在此时此境中产生,不仅是时代社会使然,也是由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社会时期台湾闽南移民的文化需求。歌仔戏向闽南与东南亚的传播以及闽南人的接受则从反向印证了歌仔戏承载的族群认同。

  • 标签: 歌仔戏 闽南 族群认同 移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4
  • 简介:可能戎族曾经联络驩头,后羿在公元前2500年~2400年间将神农族之一部分赶到了三危之地,子帝少康立

  • 标签: 尧舜族群 族群续 续考
  • 简介:本文探析台湾族群形成及其演变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各个族群原文化的差异性是其基本标识和向度。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光复后,岛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70年代后台湾开始的民主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族群的发展。最终伴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的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 标签: 台湾 族群 族群文化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术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族辨认同 构成要素 研究现状
  • 简介: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 族群 族群建构 国家认同 学术研究 政治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