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实施和质量持续改进对超早产(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住院期间结局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185例EPI,根据2018年1月在本院实施“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组(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n=45)和改进后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n=140),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EPI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EPI的中位胎龄26周+6,范围23周+3~27周+6,中位出生体重950 g,范围390~1 290 g。(2)改进后,新生儿科医生参与产前会诊比例、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和硫酸镁使用比例、剖宫产娩出比例及转入NICU体温均提高[分别为77.1%(108/140)与8.9%(4/45)、67.9%(95/140)与35.6%(16/45)、67.1%(94/140)与48.9%(22/45)、44.3%(62/140)与17.8%(8/45)及36.6 ℃(36.3~36.9 ℃)与35.2 ℃(35.0~35.3 ℃),χ2或Z值分别为66.41、14.81、4.85、10.17及-9.34,P值均<0.05],且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出生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支持比例分别由改进前的无病例至改进后的67.9%(95/140)和89.3%(125/140);而生后1 min Apgar评分≤3分、产房内气管插管及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等比例均较降低[分别为7.1%(10/140)与17.8%(8/45)、37.1%(52/140)与73.3%(33/45)、38.6%(54/140)与57.8%(26/45),χ2值分别为4.39、17.96及5.12,P值均<0.05]。(3)改进后,EPI总体救治存活率及胎龄27~27周+6的存活率均明显提升[分别为72.9%(102/140)与53.3%(24/45),OR=2.349,P=0.015;84.1%(53/63)与56.6%(13/23),OR=4.077,P=0.007];虽然早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和早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min Apgar评分≤3分(OR=8.890,95%CI:2.005~39.412),5 min Apgar评分低(OR=1.468,95%CI:1.103~1.953)和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高(OR=7.165,95%CI:2.942~17.449)为EPI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产房内使用nCPAP(OR=0.314,95%CI:0.137~0.719)和体重(OR=0.996,95%CI:0.993~0.999)为保护因素。结论“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将EPI救治技术的关注度提前至产前和产时,特别是产时开展体温管理、DCC和nCPAP 等“支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EPI的救治存活率和改善存活质量。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存活率 死亡率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胎妊娠早产的临床特点及早产结局。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100例及其分娩的早产200例(观察组),对照组为100例单胎妊娠产妇及其分娩的早产100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和早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两组孕妇的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组分娩早产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期体重增加值、保胎时间、产前DEX使用率、剖宫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高度差异(P<0.05);观察组早产出生体重、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RDS、肺炎、低血糖、贫血)相较于对照组差距明显(P<0.05)。结论双胎妊娠会增加孕妇早产风险,还会危害早产身体健康,临床上应做好双胎妊娠孕妇的早产防治工作。

  • 标签: 双胎妊娠 早产 临床特点 早产儿结局
  • 作者: 丁瑞伟 李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沈阳 110004 丁瑞伟现工作单位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 266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沈阳 1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112例早产(病例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症早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发育的影响。结果病例组112例,男女比例2.02∶1;胎龄25~36周,中位胎龄(四分位间距)30(28,31)周,胎龄<32周者占78%。出生体重440~3 840 g,中位出生体重(四分位间距)1 142(979,1 300)g,出生体重<1 500 g者占83%。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37 d、62 d、5 d、37 d,对照组分别为23 d、45 d、4 d、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6.1%、15.2%、91.2%,对照组相应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5%、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8 g/(kg·d),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13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和极早产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促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并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早产儿 胆汁淤积症 肠外营养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早产及中期早产校正18~24月龄神经发育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在校正18~24月龄完成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测试的早产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神经发育损害(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的发生率,并根据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得分,将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PDI)分为≥85分、70~84分和<70分3组,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胎龄<34周早产202例,男131例(64.9%)。共有91例(45.0%)发生NDI,其中轻度77例(38.1%),重度14例(6.9%)。单因素分析显示,MDI<70分组重度窒息发生率、多胎、早产视网膜病≥3期、气管插管史比例较高(P<0.05),校正40周和3、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P<0.05);PDI<70分组宫内窘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和多胎比例、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3~4级发生率、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比例较高(P<0.05),校正6、12月龄头围>-2SD比例较低(P<0.05)。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气管插管史和有创通气是低PDI评分的危险因素(OR=9.176、4.547和3.227,P均<0.05),校正6月龄的头围>-2SD是低MDI和PDI评分的共同保护因素(OR=0.063和0.041,P<0.001)。结论胎龄<34周早产发生重度NDI的比例较高,避免非必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管理可能对早产神经发育结局有益。

  • 标签: 婴儿,早产 神经发育 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早产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各器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子宫外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差,通过给他营造一个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合理喂养,呼吸管理,预防感染七个方面的护理,降低早产的死亡率和提高早产的生命质量。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积极预防,合理护理,降低早产并发症,对提高早产成活率及减少致残率尤为重要。我院2001年1月-2003年9月共收治早产65例,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合理护理 早产儿 医学科学技术 治疗效果 成活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早产及时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可降低早产死亡率,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早产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的死亡率较高,因为早产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因此,大多数早产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当早产能自己吮奶,并保证每日吸入量;在室内温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体温;体重每日增加10~30克,并达到2300克以上;无并发症;不需吸氧,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等疾病症状,即可出院。但孩子出院后身体仍然很弱,做父母的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起,谨慎小心地加以护理。

  • 标签: 呵护早产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护理技巧在早产喂养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早产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形式将其1/1纳入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实施早产护理技巧下喂养护理;对比两组喂养成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喂养成功率、患儿体质量增长,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产儿护理技巧 早产儿喂养 喂养成功率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原因及早产并发症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及早产结局。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间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6周早产产妇304例及其早产3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产发生的原因,对不同孕周及出生体重早产的并发症及近期结局进行比较。结果早产发生率18.3%,胎膜早破和子痫前期为早产的常见原因。治疗性早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发生率高于自然早产组,新生儿感染及高胆红素血症低于自然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早产的并发症如窒息、RDS、吸入性肺炎、HIE发生率逐渐减少,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及死亡率下降,存活率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医师应当掌握引起早产的原因,尽可能的延长孕周及出生体重,将有助于降低早产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从而改善早产的预后。

  • 标签: 早产儿 早产原因 预后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