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综合干预在早产儿早期微量间断喂养价值,总结护理经验。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7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144例,据入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72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综合营养支持,采用配方奶粉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口腔按摩、抚触、做好室温管理、控制噪音等。结果观察组奶量摄入量、体重增长速度、大便次数高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喂养不耐受8.3%,黄疸36.1%,低于对照组25.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微量间断喂养早产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喂养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100例早产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按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治疗。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早产儿患者优。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早产儿 抚触 微量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这一时间段本院产科出生4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双盲法将所有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早产儿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和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每日平均增加体重、住院时间和胎粪完全排出时间、家长满意度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每日平均增加体重、住院时间和胎粪完全排出时间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早产儿,家长满意度更高、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微量喂养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对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进行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早产儿30例,随机将这些早产儿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一组有15例。对照组的早产生给予一些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在一天之后再给予喂养。而观察组的早产儿在给予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抚触与微量喂养等护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观察两组早产儿的不耐受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在胃肠外营养时间比对照组的早产儿短,对照组早产儿的不耐受率要高于观察组早产儿。结论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很明显,不仅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的动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早产儿胃肠道喂养过程中的耐受性。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抚触 早期微量喂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6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早期微量喂养,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评估两组早产儿喂养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早产儿日摄奶量、热卡、体重增长量更高,恢复出生体重日龄、PN停止时间以及达FEN时间更早,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联合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低于常规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χ2=7.216,P=0.008)。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的基础上联合抚触护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功能,使之更快发育成熟,增强胃肠动力与胃肠喂养耐受性,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早期微量喂养 抚触 体重 肠外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喂养不耐受(FI)新生儿行早期微量喂养+益生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FI新生儿,“双盲法”分常规组(常规喂养)、科研组(早期微量喂养+益生菌治疗)各40例,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比较血清学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科研组TBIL值更低,PA及ALB指标更高;科研组有效率(95.00%)高于常规组(75.00%),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益生菌治疗FI新生儿可改善营养学指标、增强临床疗效,值得推崇。

  • 标签: 早期微量喂养 益生菌 喂养不耐受 血清学指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肠道喂养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1例,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并发症、排便情况、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消化系统类并发症,对照组为NEC11例,观察组为NEC13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呼吸系统类并发症,对照组早产儿呼吸暂停61例,观察组早产儿呼吸暂停56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正常排便时间,对照组平均5.21d,观察组平均时间为4.58d,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死亡情况,对照组死亡24例,观察组死亡8例,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体重增长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所用时间7.53±1.4d,对照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所用时间11.08±1.1d,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微量肠道喂养不会导致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类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可以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 标签: 早期 微量 肠道喂养 早产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2011年8月前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11年9月后为早期微量胃肠道喂养组(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24~72h出现肠鸣音后常规予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依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于生后6~24h予早产儿配方奶进行早期微量胃肠内喂养,病情稳定后逐步加奶。观察两组患儿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90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17.7±3.1)天比(11.8±4.1)天,P﹤0.01,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21.3±9.7)天比(26.6±10.4)天,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内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早产儿住院时间。

  • 标签: 早产儿 早期微量喂养 全量胃肠内喂养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接受抚触护理及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对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录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出生的早产儿36例,基于早期干预措施不同分组,实施抚触护理的18例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实施抚触护理及早期微量喂养的18例患儿纳入干预组,分析组间调研数据差异。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占比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意义(P<0.05);干预组早产儿每日摄入奶量、热卡、体重增长量数据较之对照组均存在显著的数据差异(P<0.05)。讨论:早产儿由于过早地娩出,胃肠道功能、呼吸功能等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早期护理阶段开展抚触护理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发育,改善胃肠道如同,更好的提升喂养耐受性,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 标签: 抚触 早期微量喂养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静脉营养和胃管鼻饲喂养,对观察组在每次鼻饲奶液前15min予微量奶液1-5ml吸允,对照组不予微量吸允。观察两组患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等体格发育情况及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发育、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都有明显差异。结论对VLBW早期微量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以较短时间达到经口全量喂养,缩短鼻饲及静脉营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机体生长发育成熟,体重、身长、头围等参数按规律性增长;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 标签: 极低体重儿 早期微量喂养 体格发育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7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100 例早产儿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50 例)与研究组( 50 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配合鼻饲喂养,研究组则行早期微量喂养配合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并发症,观察喂养效果。 结果 :对照组体重明显低于研究组( P < 0.05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早产儿营养支持过程中运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早产儿,病例选择时间介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根据单双数法将患儿进行组别的划分,即A组(41例)与B组(42例)。给予B组患儿单一静脉营养支持,A组患儿在B组患儿基础上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与各相关指标,分析在早产儿营养支持过程中运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分组对比研究后发现,A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低于B组患儿,各相关指标优于B组患儿,示之为P

  • 标签: 早期微量喂养 静脉营养支持 早产儿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中对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3月,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的早产儿2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了两组,对照组(n=137)和观察组(n=137),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通过早期微量喂养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率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率明显要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按需哺乳时间和体质恢复的速度均小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体质恢复所用时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使用早期微量喂养的方式进行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工作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降低了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概率,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应该得到临床大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早期微量喂养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道喂养对危重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NICU收治的84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其中36例早产儿中,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18例;48例足月儿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24例。所有新生儿在生后6h开奶,微量喂养组每2h0.5-2ml/kg,用微量泵将奶液通过胃管持续泵入,泵2h休息2h,一天总量不超过12ml/kg,按需喂养组生后在6h用同样的配方奶或母乳开始10-20mL/(kg?d),以后每天增加10-15ml/次。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胃肠损害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1)微量喂养组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2)微量喂养组在静脉营养天数、光疗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按需喂养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微量肠道喂养能促进胃肠动力成熟,减少胃肠损害发生率,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天数。

  • 标签: 危重新生儿 早期肠道微量喂养 胃肠功能 静脉营养 光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改善早产儿呕吐,腹胀,胃出血等胃肠道不耐受情况。方法112例早产儿随机平均分成2组,早期微量喂养及传统喂养组(对照组),比较2种方法喂养后早产儿在呕吐,腹胀,胃出血的发病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在呕吐,腹胀,胃出血等方面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

  • 标签: 早产儿 早期微量喂养 传统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