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早期文学充满了对自然生态的描写,这些书写归纳起来具有3个基本特征:首先,它侧重自然的宗教性,更多展示的是自然对人类宗教意识的作用;其次,它侧重自然的道德性,着重于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教诲作用;再者,它借以自然的名义为各种社会变革传递呼声,从自然中汲取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灵感与行动。

  • 标签: 美国早期文学 自然书写 生态书写 布雷兹特里特 布莱恩特 爱默生
  • 简介:《东方杂志》作为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一份综合性杂志,它在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其丰富的文学世界则很少有人谈及。文章添补这一空白,对其早期文学状况进行考察。从《东方杂志》早期文学状况、文学栏地位的变迁、文学样态的变化以及杜亚泉主编时期的文学新变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讨论。

  • 标签: 《东方杂志》 文学栏 文学样态 杜亚泉
  • 简介:中西方早期乌托邦文学都起源于各自的古代神话传说,都有着一种怀旧情结,是古代人民为了逃避艰苦的现实生活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是,西方的乌托邦文学是以史诗或戏剧的形式出现,它重智慧、理性,重逻辑与完整性;我国的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重道德论理,重形象而不讲究逻辑性与完整性。通过比较,说明我国乌托邦文学与西方的一样具有传统性,一样的源远流长。

  • 标签: 乌托邦文学 神话 怀旧情结 传统
  • 简介:清教思想与美国早期文学紧密相联,不了解清教就无法了解美国文学。透过清教的信仰观照美国早期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出:清教影响并塑造了美国诸多作家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人格;清教对教育的重视使它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清教对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导致美国戏剧发展的滞后。

  • 标签: 清教 美国文学 影响
  • 简介: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 标签: 胡适 周作人 文学革命观 文学理论渊源 文学研究方法论
  • 简介:中国早期电影在把西方技术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基于商业本性与当时大众文化代表形式“鸳鸯蝴蝶派”文学遇合,从而在电影初兴时便形成了“鸳鸯蝴蝶”的电影潮流。鸳蝴电影潮流典型地体现了都市“安逸经济”的娱乐特点,观众成为当时电影走向通俗文化定位的原驱动力。鸳蝴电影对电影商业本性的体现、对娱乐性的追求、对观众趣味的了解,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电影通俗文化的定位,并促进了当时电影的发展。

  • 标签: 鸳鸯蝴蝶电影 商业 娱乐 观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六十多年前,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思想解放潮流,冲破封建主义的黑暗闸门,在神州大地上汹涌澎湃、奔腾向前。作为这派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支脉,新的文学潮流也破土而出,向封建文学的污泥浊水进行着猛烈冲击。推动新文学潮流前进的勇敢的弄潮儿中,有鲁迅,有郭沫若,也有茅盾。和鲁迅主要以杂文、小说创作开拓现实主义道路,郭沫若主要以诗歌、散文创作张扬浪漫主义旗帜不同,茅盾主要是以文学评论为武器,和鲁迅相呼应,大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作为一个具有进步的思想、开阔的胸襟、非凡的魄力的青年编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潮流 外国文学 早期文学 新文学运动 文学评论
  • 简介:回到二十世纪初,重温现代知识分子探索文学的价值的历史,王国维和鲁迅又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描述过他选择文学的原因:当时还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的他,在幻灯片上看到一群中国人围观一中国间谍被斩首的情形,一样是“强壮的体格”,一样是“麻木的神情”。

  • 标签: 文学 鲁迅 王国维 呐喊 现代知识分子 对文
  • 简介:“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丈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 标签: 丁玲 “五四”时期 女性文学
  • 简介:二十世纪初,在一系列的器物改良、制度改良都失败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便开始往外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周氏兄弟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东渡日本,在那里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浸染,终于寻求到利用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使中国富强的解决方式。《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便是这时产生的,文章中两人表现出众多的相似性,却也表现了若干相异的方面。本文旨在以这三篇论文为例.比较两者的早期文学思想,并从中发现两人的异同。

  • 标签: 晚清 周氏兄弟 文学批评 比较
  • 简介:摘要:1903年周作人在接触西方文艺的过程中,修正了自己的民族思想,并在1906年之后的留学日本的生涯中形成了自己“改造国魂”的文学观。本文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为中心,从周作人民族思想的修正、文章大道、再造国民三个方面,来阐述周作人早期民族主义文学观的形成及具体内涵。

  • 标签: 周作人 民族主义 文章 国民精神
  • 简介: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受到域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地方色彩”是美国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localcolour”的本土化,但其中融入了早期理论建设者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域外文学思潮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在写作目的上,早期乡土文学理论“为人生”的文学观,则与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美国乡土文学的影响有关。

  • 标签: 早期乡土文学理论 域外文学理论 域外文学思潮
  • 简介:张友鸾先生,作为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一位笔耕几十年的老报人,他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然而,对于他早年所从事的文学活动,他在整个二十年代与新文学运动中诸多著名作家过从甚密的文学交往,至今则鲜为人知。友鸾先生今年已八十有六,因患脑血栓而失语多年;即便了解他这段经历的老朋友,如今在世的也不多了。承蒙《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的美意,笔者得以将先生早年留下的具有史料价值的片断文字整理出来,见诸纸端。

  • 标签: 张友鸾 文学史料 早期文学 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史料》 刘半农
  • 简介:在清初高邮学风和文风的发展过程中,夏之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继承了前期高邮学人吴世焘、贾兆凤等人重视致用的观念,但又具有以六经为本的独特性;他在与博学鸿词科的同僚的交游往还中,提高了经史之学,尤其是考据学的修养,这使得他成为贾稻孙以古文兼古学、重视创新和会通之学风的先导。通过对夏之蓉文学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扬州学派早期文学思想全貌,加深对扬州学派“博通”特点的体认。

  • 标签: 夏之蓉 扬州学派 六经之文 高邮
  • 简介:文学是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一种新的文学观念诞生,必先是在思想上产生了变革,而思想的更新往往与注入思想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国内思想的转变,随即促成近代文学思想发生变迁,即而在文学观念上产生诸多新的理念和见解。文学的教育作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学不仅仅是歌颂和文人骚客的个人专用品,它更强调了那个时代所赋予它的时代使命,教育一词也不仅仅局限于学院,在社会上更是为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近代留日学生无疑是新文学发生的启蒙思想者。

  • 标签: 留日热潮 新文学 源流
  • 简介:中国文学思想的本质在于中国人区别于西方人的具体生命表现。阐述中国文学思想就是解读蕴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中的文学思想。中国人“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起始于原始巫术时期,其后在主要先秦儒家经典中体现为君子型人格的生命样式。

  • 标签: 中国早期文学思想 生命意识 人格范式
  • 简介: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对"儿童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日本不论是儿童文学创作还是儿童文学研究都领先于中国。周作人回国后前十年对日本儿童文学的译介,尤其是发表在《绍兴教育会月刊》上的三篇译文,分别从趣味性、玩具、儿童争斗等方面探讨儿童教育,为其在"五四"时期提出"儿童的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周作人 儿童本位 日本儿童文学翻译 教育
  • 简介:鲁迅与周作人早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兄弟二人共同选择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们相信文学能改变国民精神,译介国外先进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抨击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相关联,表现出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 标签: 鲁迅 周作人 文学救国 人生道路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