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综观电影作为产业和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早期的默片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里男性控制着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对银幕上的角色塑造握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一现象是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和思想意识方面不平等的反映。尽管如此,女性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电影 女性 早期 角色塑造 经济地位 思想意识
  • 简介:如果我们将截止1930年底的中国影片划人中国早期电影的范围,根据《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影片目录加以计算,到1930年底,国产影片的数量已达590部。它们绝大部分今天已经不能看到。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出版了光盘的六部影片:《劳工之爱情》(1922)、《一串珍珠》(1925)、《西厢记》(1927)、《情海重吻》(1928)、《雪中孤雏》(1929)和《儿子英雄》(1929)。这六部影片并非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通过它们考察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形态,其结论只能是初步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叙事形态 《劳工之爱情》 国产影片 《西厢记》 故事片
  • 简介:早期放映电影并无影院,看影戏都在茶楼饭馆里,这大概是沿袭了饮茶听书的风俗。1897年起,上海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都放映过电影。但看电影与听书到底不同,它须隔绝光亮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中,所以放映电影从一开始就辟单室于茶楼,另售门票。

  • 标签: 中国 电影院 清朝 民国时期
  • 简介:我们谈论中国电影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华语电影”。所谓华语电影,一般而言指的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两岸三地”的电影[1]。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电影史可以看作是上海-香港-台湾三个地域的光影流转,正是这种“电影地理学”奠定了今日的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发展格局。事实上,沪港台三个地域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似水流年,构成了一幕幕令人唏嘘感叹的商业与文化风景,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华语电影走了很远,却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 标签: 中国电影 历史渊源 港台 上海 华语电影 早期
  • 简介:"影戏"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都简单地用"电影即戏剧"来阐释"影戏"观念。本文在细致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到后来强调"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强调"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家的认识在逐渐深入。

  • 标签: 电影观念 影戏 戏剧 电影术 电影艺术
  • 简介:从一个中国观众的角度揭示了卓别林悲喜剧电影观念的社会本质,中国早期电影之所以主要选择美国滑稽电影为师,中国电影理论家对于电影喜剧的认识

  • 标签: 中国早期 卓别林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中国
  • 简介: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 ,从一个中国观众的角度揭示了卓别林悲喜剧电影观念的社会本质,中国早期电影之所以主要选择美国滑稽电影为师

  • 标签: 中国早期 卓别林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中国
  • 简介:中国最早的影片创作,经历了它特有的发展过程,即戏曲片开其斌,纪录片、故事片及其后的道路。1905年。中国电影在北京任庆泰的“丰泰照相馆”迈出了它的第一步,戏曲纪录片《定军山》成为中国电影的开荒之作,以及随后的《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金钱豹》等戏曲片的拍制,把电影真正引入到中国。

  • 标签: 中国 电影化 《定军山》 《收关胜》 影片创作 纪录片
  • 简介:电影是一种带有强烈商业化色彩的艺术,电影诞生之初,它的商业属性较文化属性更为明显,因而世界各国的电影在初创时期都存在着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社会教育的矛盾。在中国电影的探索期,电影艺术家自身大多是经营者。作为艺术家,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 标签: 商业电影 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 电影艺术家 社会责任感 文化属性
  • 简介:<正>洪深(1894~1955),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学生时代即爱好戏剧,在校园内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1916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后考入哈佛大学著名戏尉教育家培克教授主持的“472工作室”,研习戏剧,同时还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发音、表演和舞蹈,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西方戏剧艺术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后,曾受聘于张季直、卢寿联等人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公司起草了“征求影戏脚本启事”,但该公司旋即解体。此后,洪深除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供职,在复

  • 标签: 洪深 电影创作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文明戏 影片 戏剧性
  • 简介:中国早期电影在把西方技术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基于商业本性与当时大众文化代表形式“鸳鸯蝴蝶派”文学遇合,从而在电影初兴时便形成了“鸳鸯蝴蝶”的电影潮流。鸳蝴电影潮流典型地体现了都市“安逸经济”的娱乐特点,观众成为当时电影走向通俗文化定位的原驱动力。鸳蝴电影电影商业本性的体现、对娱乐性的追求、对观众趣味的了解,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电影通俗文化的定位,并促进了当时电影的发展。

  • 标签: 鸳鸯蝴蝶电影 商业 娱乐 观众
  • 简介:电影的幻想元素与商业性息息相关,更是营造奇观、培养观众的关键因素。针对近年来我国商业电影领域出现的众多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本文回溯历史,试图探寻建国前中国电影中幻想元素的发展流变,找到"中国式幻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从内容和表现两个角度展现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整体面貌,以期对当下国产商业电影的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幻想元素 早期电影 商业浪潮“孤岛”时期 国统区
  • 简介:童星是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群体中的一个弱小而明亮的分支,他们与成年明星一样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和民族的缩影,并承担着与成人世界相同的社会学、符号学意义。但是,在近几十年硕果累累的"明星研究"中却鲜见关于童星的深入发掘和探讨,这个小群体似乎已经被时间的流逝所淹没。本文尝试从童星在早期电影中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分析其来源等问题,探讨童星本人及其角色的存在模式和意义。

  • 标签: 早期电影 童星 社会意义 性别差异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戏剧的角度来谈电影,观赏电影电影剧作家也惯用戏剧构思来编写电影剧本。演员从事影片的表演起初也是源于戏剧表演。早期演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声音。没有声音,演员就需要更多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影片的内容,难度很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从而也就局限了表达的深度或者说观众的大众化程度。在电影表演艺术形成过程中,从戏剧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艺术将继续在戏剧的大舞台上而不走向荧屏,呈现出艺术的综合性。电影表演艺术应该逐渐从戏剧舞台模式化走向生活化使演员的表演更趋于自然。

  • 标签: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表演 戏剧
  • 简介:明星是影视产业核心生产力之一。当今的中国电影已经步入产业化,但是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明星制这一关键环节方面,似乎认识很不一致。体制和机制都还不能保证明星的作用被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掘。其实,中国的明星制建设曾经达到过相当成熟的阶段,那就是民国时期。1923年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一直到1926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第一个制片高峰,这个时期明星制造和控制处于缘起阶段和摸索状态。

  • 标签: 明星 基本演员 签约制度 薪酬办法
  • 简介:本文援引18世纪于欧洲大行其道的'如画'理论,针对欧美早期'境况电影'的构图美学进行探究,一方面思考境况电影同英美'风景画'之间的延承性关系,另一方面论述最早的运动影像风景如何彰显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媒介的现代性特征。作为一种绘画、旅行和园艺方面的美学词汇,'如画'在电影发明之初迅速融入这一新兴视觉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尤其指导了影像在构图方面的实践;与此同时电影的运动属性又使这一新兴媒介拓展和革新了原本静止的'如画'美学,令其吸纳了流动性、全景化、置身性等特征。因此从'媒介考古'的角度来说,美术(理论及实践)对早期电影的影响功不可没。

  • 标签: 境况电影 美术 如画 构图 观看
  • 简介:电影和城市一样成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  1、城市、电影与震惊,城市、现代性和知识者面对现代性的姿态

  • 标签: 上海电影 吊诡孙瑜 城市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