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学界通常认为的明清诗歌思想截然有别的认识相反,本文以为,明清诗歌思想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批判承联系,表现为一个否定定的完整的逻辑上升历程。按这一认识,本文力求清晰地描述明清之际诗歌思想的诗特色。

  • 标签: 诗歌思想 "诗言志" 时代 清化 文学研究
  • 简介:陈寅恪倾晚年之力所撰写之《柳如是别传》,自以笺释“钱柳因缘”为中心。然该书除却极力彰显其“颂红妆”主题外,也对明清之际的江南文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重点分析了他们在面对改朝换代这样巨大转折时,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变化以及灵魂深处的搏斗,为今人理解历史大变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不同抉择及最终命运提供了很好的镜鉴。

  • 标签: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江南文人
  • 简介:小说的产生、繁荣与时局关系密切。元明时局,是第一批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史演义传》产生的直接诱因。明亡前夕的社会政治局势间接催生了《两汉开国中兴志传》、《隋炀帝艳史》等小说,而明清鼎革之变则直接催生了《剿闯小说》、《海角遗编》、《铁冠图全传》、《樵史通俗演义》等小说。可以说,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时局,在明清之际蔚为大观。

  • 标签: 易代小说 产生 繁荣 易代时局
  • 简介:明清是中国历史时段上极为重要的关节点之一,不仅演绎着一个王朝兴盛衰败的周期规律。更使中国传统的“尊华贱夷”观念再一次被满洲人的金戈铁骑所践踏。外夷的入侵给予汉民族的冲击远不止于刀锋战火所带来的涂炭生灵,更多的是使代表民族脊梁与文化传承的士人阶层开始在朝代更替的存与亡中作出抉择。“仁以为己任,明道救世”的传统与道德情操将带领其探寻先人足迹,去思考和承担属于他们的时代责任感。

  • 标签: 明清 贰臣 遗民 责任感
  • 简介:【摘要】明清这一政治历史事件中的气候变化因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气候变化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明清之际恰逢小冰期中1500s一1690s这一漫长的寒冷期,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明朝中后期,旱涝、蝗灾、冰雹、瘟疫等灾害频发,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连年灾荒,也使得社会矛盾急剧升温,各地起义不断,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覆灭。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明清之际气候的周期变化是促使清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为其与汉人的军事较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 标签: 易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关系
  • 简介:摘要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以独特的“梅村体”叙事诗饮誉文坛,受晚明社会思潮影响,以妓家入诗成为吴伟业诗歌中常见题材。但明亡前受时代风气与个人经历的影响,妓家题材多绮艳风流,而到之际,妓家题材亦随鼎革之痛而沧桑。可见同样是以妓家入诗,因时代之不同与诗人心态的变迁,诗歌意蕴与妓家形象大不相同。

  • 标签: 吴伟业 明清易代 妓家题材
  • 简介:本文对明初和清初颁发于全国文庙的卧碑文做了评述。指出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思想言论钳制最严、迫害最烈的时期,明清以卧碑文形式发布的禁令对国家的危害和流毒至为深远,也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完全背道而驰。尤其清朝初年,世界已开始民主革命,清朝统治者却在此时厉行集权专制,公然剥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这恰恰是中国落后于世界、长期走不出中世纪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卧碑文 明清专制 民主自由
  • 简介: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 标签: 明清时期 徽州 状元 地方志 明代 清代
  • 简介:高启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成就是巨大的。他一生经历过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高启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启面对之际时的复杂心态。本文主要是探讨高启在明王朝时期既想追求独立的人生又对政治无法忘怀的矛盾心态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让人们能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这位天才的诗人。

  • 标签: 高启 复杂心态 个体独立 矛盾 自适
  • 简介:在南岭山地,以军户为身份的人群,随着卫所调戍制度的改变以及军屯的散乱,在明中後期控制了军屯,获得了屯田所户籍。清初湖南清丈和兴屯的过程中,官方实施了较为温和的改革措施,强调亲族保结、民间报垦、延缓升科。三藩之乱打乱了改革节奏,在康熙定鼎後施行的新一轮兴屯招垦、裁屯归县、编户计丁等改革中,失去屯籍的军屯户和民田寄庄户面临户籍及学籍的普遍需求。联里朋甲的规定,旨在解决这类土地人居格局的难题,其合同户籍内部的组织方式,承续的是明代中後期军屯散乱後的人地关系格局,反映了从顺治朝至康熙朝帝国统治艺术的转变。经过明清国家制度转型与南岭社会变迁,一种整齐可观的明代军屯社会结构,竟在清代得以构筑。

  • 标签: 南岭 卫所 军屯 蓝山县 粮户归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3
  • 简介:灵渠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大军挥师岭南,五岭阻隔南北,交通困难,奉命掌管军需供应的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l一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运河修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其后,长江、珠江两河流域贯通,中原与北部湾沿岸地区相连,岭南乃至于北部湾沿岸地区的文化、经济、科技因交流的顺畅而加快了发展。

  • 标签: 灵渠 编年 诗篇 使节 越南 明清
  • 简介: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记得,在故宫建筑物屋顶正脊、垂脊和戗脊上,都装饰着形态各异的瑞兽。这些瑞兽或者只有头部,如建筑物正脊两端向内张开大嘴的"龙头",垂脊、戗脊上的兽头,重檐下层檐转角处的"龙头",屋檐檐角下面的"龙头";或者是成排蹲在垂脊或戗脊的下端,立在瓦面上的不同造型的珍禽异兽。它们以千奇百怪的形象,吸引着游客的眼球。然而,很少有游客知道这些珍禽异兽的名字,以及它们高立屋顶的象征意义。

  • 标签: 建筑物屋顶 垂脊 戗脊 北京故宫 瓦面 本茨
  • 简介:摘要明清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朝代,东西方文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汇,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这一重任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是要从明清科学翻译的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本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明末清初 科学翻译 清末民初 科学传播
  • 简介: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有不少诗学着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求古体、律体诗赋押韵规范(如《古今韵会举要》)。宋元诗学的这种辨体意识,到明代脱胎成了李束阳、前後七子等的“复古”诗学,同时还产生了具体支撑古诗创作的杨慎古音学、古今体通用韵书(以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为代表)等副产品。可是,随着明季以後的韵学研究的精密化和朴学化,本来携手并进的诗学和韵学两个领域逐渐变得疏离,在清代知识菁英世界中各自发展成了专门之学。

  • 标签: 诗学 古音学 科举 诗话 韵书 元明清
  • 简介:本文从地域、时代、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明清绍兴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从中剖析了我国藏书事业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

  • 标签: 藏书 历史 绍兴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