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不仅在脑血管手术中,而且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有一定显微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显微镜下练习微小血管吻合的操作.通过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该项技术,从而为临床应用做好基础准备.本文笔者曾多次举办培训班,通过常用的几种培训方法,总结适合学员由浅入深的掌握血管吻合技术的方法.本文还将详细介绍各级培训需要的材料、器械和教学方法.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吻合技术 外科 教学
  • 简介:我们于1998年至2000年将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应用于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治疗中,计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

  • 标签: 显微血管吻合术 耳廓离断伤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对第Ⅷ颅神经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16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3例伴有轻度眩晕。结果16例患者术后耳鸣完全消失,3例伴有眩晕者术后眩晕症状随之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 耳鸣 血管压迫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粘接法与针线法显微血管吻合术后对实验性大鼠血浆血管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以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尾动脉行改良粘接法(血管内置中空支架蘸胶端-端直接粘接吻合法)吻合为实验组,尾动脉行常规针线缝合端-端吻合吻合为对照组;分别记录血管吻合时间;并于术后1周、4周、16周,股动脉取血测血管内皮素ET-1。结果手术时间,改良粘接法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实验组的ET-1与对照组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16周实验组的ET-1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随时间推移2组差异更加显著。结论改良粘接法快速、对血管内皮损伤小、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血管粘接 支架 显微外科技术 血管内皮素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 标签: 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主流的两种操作训练模型——离体鸡翅血管模型和活体实验鼠血管模型,逐渐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训练吻合直径小于0.8 mm的血管,特别是直径小于0.3 mm的血管,离体动物血管的灌注标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活体动物模型面临着获取困难、对后勤保障要求高的问题。以活体动物雏鸡为模型有望建立一种较为经济、低风险、高成效,可反复训练、可用于科学研究的超级显微外科模型;其分支可以满足超级显微外科领域直径小于0.8 mm的血管要求,可以模拟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接近临床真实操作。但是,活体动物雏鸡模型尚有不足之处,在技能训练或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血管模型及其评价系统,并在术中对雏鸡进行麻醉。

  • 标签: 超级显微外科技术 血管吻合模型 雏鸡 训练 活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离体鸡翅血管吻合训练模型在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训练中的制备过程,以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方法2019年11月在本院临床解剖学实验室,利用12只中段鸡翅,分离出尺动脉、桡深动脉,并且对其远端进一步解剖,在不同的层面和肌肉间隙中找出主干动脉及动脉血管穿支,分别对尺动脉、桡深动脉的二、三级动脉穿支血管进行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进阶式训练。结果本组鸡翅的尺动脉、桡深动脉、桡深动脉穿支外径分别为(0.98±0.11)mm、(0.65±0.10)mm和(0.36±0.08)mm;相应的暴露时间分别是(88.25±4.16)s、(106.00±5.20)s和(97.58±3.68)s。利用中段鸡翅上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顺利实现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训练。结论利用中段鸡翅上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可以进行血管吻合训练,模型符合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训练要求,且容易制备,训练者可以在此模型上更好的完成进阶式训练。

  • 标签: 超级显微外科 血管吻合训练 血管模型 鸡翅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症状的演变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Cohen分级对病人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得到症状评分-时间曲线,分析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的演变特点。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将病人分为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消失组(A组)、术后顷刻症状消失而出院时又再现组(B组)、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减轻组(C组),3组病人长期随访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90.1%、83.3%、66.7%。术后症状评分-时间曲线表明:总体演变趋势先急剧下降,后低幅波动,并逐渐下降,术后9个月趋于稳定。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根据术后即刻至出院前的症状恢复情况将病人分组,有助于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 面神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纤维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案,采取面神经干压榨及分支切断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3.2%;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组1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5%;对照组19例患者中有6例,复发率为31.6%;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的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2.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颈前区显微解剖特点,安全、高效显露颈部血管的技巧及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法。方法2021年1月-2021年7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显微解剖实验室对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麻醉成功后沿颈前中线切开,分别进行颈部组织分离并显露双侧颈外静脉(EJV)、颈总动脉(CCA)及其分支,分别测量游离CCA的长度、双侧CCA间距、CCA及EJV直径,总结外科解剖特点、操作技巧,针对提高神经外科搭桥手术技能建立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模型(端端、端侧、侧侧吻合),观察并记录术后半小时吻合口通畅性、吻合口漏血及狭窄等并发症例数、围手术期大鼠死亡例数。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双侧CCA之间、EJV之间直径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只大鼠均成功完成颈前区重要解剖结构显露,测量游离CCA长度(18.0±2.5)mm,双侧CCA间距(11.0±1.5)mm,CCA直径(1.3±0.2)mm,EJV直径(2.5±0.3)mm。双侧CCA之间、双侧EJV之间直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完成CCA端端吻合10例、CCA-EJV端侧吻合5例、EJV-CCA端侧吻合5例、半环端侧吻合10例、CCA侧侧吻合5例。本组发生吻合口漏血5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不通2例,围手术期无大鼠死亡。结论大鼠颈前区是显微血管吻合训练的理想部位:大鼠颈前区解剖分离过程有助于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能;充分显露血管获取足够的操作空间是进行多种显微血管吻合训练的前提。

  • 标签: 显微血管吻合 颈部 脑血运重建 动物模型 大鼠 显微技术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的可行性及优点,为微小血管吻合提供一种新的显微缝合线。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平均体重为275g。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大鼠,A、B两组均建立断尾再植模型进行断尾再植,A组以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B组以传统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C组为非手术对照组。记录A、B组血管吻合时间、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及再植断尾成活例数,术后1-14天内每日观察A、B、C组鼠尾的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皮肤弹性及温度等指标。术后2周行超声Doppler观察A、B组尾动脉通畅情况。结果A组单针吻合时间19±2.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1.5±2.5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即时断尾再植成活率100%;B组单针吻合时间29±3.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6.4±2.8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断尾再植成活率93.33%。术后2周内,A、B组成活再植鼠尾色泽红润,毛细血管返流时间正常,皮肤弹性正常,与C组无明显差异。A、B组远侧鼠尾皮温稍低于C组,A、B组间皮温无明显差异。超声Doppler显示A、B组成活再植鼠尾之尾动脉血循通畅。结论应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有简易、可靠,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提高再植断尾成活率等优点。

  • 标签: 微血管吻合 显微缝合线 改良 大鼠断尾再植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镜下手指血管吻合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60例手指血管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观察组患者借助显微镜设备对患者的手指血管进行吻合手术,同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吻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与术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借助显微镜并进行严格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3%;两组患者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结论在手指血管吻合手术中进行严格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患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指血管 吻合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显微外科
  • 简介: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及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并逐渐扩展用于治疗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疾患,均取得了显著成效。MVD的宗旨是最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幕上出血 急性硬膜下血肿 远隔部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