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椎动脉V4段 梭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动脉V4夹层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V4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8±17)岁(范围:35~68岁),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Ⅱ级15例。其中20例行单支架辅助栓塞,9例行多支架辅助栓塞,9例行半密网辅助栓塞,1例行密网支架辅助栓塞。收集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发生术中并发症4例(10.3%,4/39),其中动脉瘤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7.7%,3/39),均为远期责任血管缺血(改良Rankin评分<2分)。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1个月(范围:12~2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动脉瘤复发10例,复发率为25.6%(10/39)。20例单支架辅助栓塞患者中,复发6例,发生并发症2例;9例多支架辅助栓塞患者中,复发3例,发生并发症4例;9例半密网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患者中,复发1例,发生并发症1例。结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应根据患者血管结构、动脉瘤位置选择适合手术方式。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椎动脉V4段 支架辅助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内V4)钙化的量化指标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0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椎基底动脉cTA检查椎动脉V4是否钙化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椎动脉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血管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椎动脉血流参数的差异。分析V4钙化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钙化组和非钙化组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PI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和非钙化组V4狭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化积分与pI值正相关(r=0.332,P=0.04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椎动脉V锻钙化的发生率高,V4钙化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钙化 脑血流动力学 颅内段椎动脉
  • 简介:摘要:在企业运营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企业运作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代化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逐渐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本文主要介绍了ITIL技术的概述,并对ITIL v4的运维架构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点IT运维技术在企业运维管理中的重要应用,以供国能网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借鉴分析。

  • 标签: IT运维管理 信息技术 运维架构 信息安全
  • 简介:摘要:混凝土是基础设施体系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材料,但这种材料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网络剪枝技术和EvoNorm-S0结构的改进后的YOLO v4网络,以更好地从众多干扰目标中识别裂缝。提出的网络与使用相同数据集的同类型的另外三种先进算法(SSD300、YOLOv3和YOLO X-l)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网络不仅能够以较快的计算速度正确分类最多的目标种类,而且具有最高的。

  • 标签: 计算机视觉 YOLO系列 裂缝识别 深度学习 结构检查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160根所检出的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行颈部血管超声对所检出的160根椎动脉走行变异与180根椎动脉走行正常的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阻力指数、博动指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160根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中,其中有8例是双侧椎动脉走行变异,因此患者是156例,156例患者中,头晕头痛患者135例(其中32例合并有高血压)。变异组椎动脉第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自身一、二及对照组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内45岁以上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与45岁以下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力指数、博动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在颅外段走行过程中变异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就椎动脉走行变异来讨论,颈走行变异一方面可影响到椎动脉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头晕头痛的症状,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异的椎动脉当转颈时由于各种原因,椎动脉受压明显,可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使得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加明显。

  • 标签: 椎动脉 颈段走行变异 超声测量值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 标签: 椎动脉 变异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猎人弓综合征(BHS),是后循环缺血的罕见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表现为双侧小脑梗死,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头颈部旋转后出现椎动脉特殊血流动力学变化,最终经DSA确诊的BHS并颅内椎动脉夹层的病例。结合文献,我们对BHS的临床特征包括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 标签: 猎人弓综合征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椎动脉变异1例李彦,李晓林,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椎动脉是脑部血供两条重要来源之一,它一般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穿出,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腔。由于椎动脉要穿行横突孔这一特点,所以颈椎病,骨质增生...

  • 标签: 椎动脉变异 尸检 病例报告
  • 简介: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杭州市311400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1例作为对象,常规行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完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检查,最终确诊68例,诊断符合率为95.77%(P>0.05)。结论: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能获得较好的检出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动脉双体位 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与椎间隙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椎动脉 支架 血液动力学过程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和Tubridge)治疗未破裂椎动脉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个动脉瘤)患者。对手术过程、围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25例未破裂椎动脉颅内夹层动脉瘤患者共使用26枚血流导向装置,其中16例使用Pipeline 16枚,9例使用Tubridge 10枚;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2例;单纯置入1枚血流导向装置24例,置入2枚血流导向装置1例。术后所有血流导向装置均完全覆盖病变且贴壁良好,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均滞留。25例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3~39个月),其中mRS 0分19例,1分6例;1例术后8个月尾状核出血破入脑室,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中19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3~29个月),OKM分级D级11例,C级2例,B级6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颅内夹层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但长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 血管内操作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人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 简介:一般认为,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然而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较为混乱,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一些病因学学说尚待进一步论证。

  • 标签: 颈椎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发现在对一具成年男性标本进行头颅解剖时,发现左、右椎动脉直径明显不对称,存在管径变异。方法用直尺、解剖用圆规、定位针、量角器及游标卡尺(0.02mm)对椎动脉及其分支的外径及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左、右椎动脉管径相差较大,右椎动脉与左椎动脉汇合处,两者的压扁外径分别是1.35mm和6.52mm,左椎动脉与左小脑下后动脉汇合处,两者的压扁外径分别是6.43mm和1.53mm。讨论右侧椎动脉直径与正常值相似,而左椎动脉直径明显增粗,这可能是与一侧椎动脉长时间血流不畅,造成另一侧椎动脉代偿性的增粗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合手术在症状性颅外椎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治疗的症状性颅外椎动脉闭塞患者5例,观察5例患者血管重建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神经系统评分,并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5例患者椎动脉均成功开通,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无新发卒中或出血事件。其中病例1、病例3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术,病例2、病例4、病例5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远端支架成形术。病例4在术后30 d复查时出现术侧椎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症状,未予干预。结论复合手术可能是药物治疗不佳的症状性颅外椎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可选的治疗方式,但术式以及支架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复合手术 颅外椎动脉 长段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颅内(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分(范围:8~18分)。其中2例患者行同期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行分期血管内治疗,即一期应用微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并球囊成形,使血流保持在脑血流灌注分级系统分级2b级及以上,随后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及自身纤溶系统溶解病变部位附壁血栓;二期于残余重度狭窄部位行支架植入术。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例同期血管内治疗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但1例术中出现血栓移位,1例出现拉栓后血管再次闭塞;分期治疗的7例患者中6例血管再通,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5.7分(范围:3~14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平均1.6分(范围:0~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0.9分(范围:0~2分),优于术前状态。结论分期血管内治疗是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椎动脉 血管内治疗 闭塞 血管再通
  • 简介:大约1/4的缺血性卒中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发生在颅外段或颅内,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在一项47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造影研究中,18%的患者右侧、22.3%的患者左侧存在椎动脉颅外段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又处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2个常见的狭窄部位。采用血管内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 标签: 动脉 治疗 诊断 循环 患者 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