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民国的保存状况调查,以及对民国纸张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民国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参考文献2。

  • 标签: 民国文献 保护 图书馆
  • 简介: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数量丰富,但是家底不清、损毁严重,不仅不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笔者对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特藏室等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民国保护现状,并提出应从馆藏文献普查鉴定、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其保护工作。

  • 标签: 高校图书馆 民国文献 武汉大学 文献保护
  • 简介:稽考民国有关文献可见,北平是当时国内图书馆数量最多、图书收藏最丰富的地区,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全国图书馆之冠,实为北平学术之中心。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委员会制度与运行机制,预示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阅览服务,始终以读者便利为首要考量,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读者的阅览需要。国立北平图书馆所举办的各种展览活动,则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民国文献 国立北平图书馆 组织架构 阅览 展览
  • 简介:关于包括南宁在内的广西地域丧葬仪式的记录,一直以来地方志记录得都较为零散。1937年出版的《南宁社会概况》所刊录的广西首府南宁的丧葬仪式,是首份较为详细记录南宁丧葬仪式的书籍。此书将南宁丧葬仪式分为始丧筹备、入殓、孝服、讣闻、吊奠、发引、安葬、丧葬费用、丧葬琐俗九个部分,涉及了三大内容,一是“始丧、入殓、发丧、安葬”的程序问题,二是丧葬的各种仪式习俗,三是彼时丧葬所需费用。这三部分内容把当时南宁市整套丧葬习俗和具体仪式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为后人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史料记录。此书所涉及的相关丧葬仪式在40年代末后大多消失了,故而此书具有重要的民俗史价值。

  • 标签: 《南宁社会概况》 丧葬仪式 过渡性
  • 简介:民国数据库建设是对民国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最具代表性的四家《申报》数据库进行比较,总结他们在收录范围、检索和浏览功能上的优缺点,结合民国和其用户的特点,讨论目前民国数据库建设需要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 标签: 《申报》 民国文献 文献整理 文献保护 特色数据库建设
  • 简介:以二维码技术与云服务平台为技术支撑,提出基于“二维码”的民国数字化模式。同时围绕民国服务创新,提出民国同类推荐服务、标识定位服务、语音文件传递服务、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等新思路。

  • 标签: 民国文献 二维码 文献数字化 创新服务 云服务
  • 简介:古籍和民国是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档案资料,需要发挥它们在传承、发展中国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它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探讨如何提升市级图书馆古籍和民国档案资料服务水平,分析如何让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档案,让更多的读者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古籍 民国文献 历史档案 读者 分析
  • 简介:随着'现代文学'研究遭遇'瓶颈','重估一切价值'、转变学术研究视角、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成了现代文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民国学'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提出来,在与'现代文学'就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学史分期以及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展开的论辩中,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范式和视角。它目前虽存在概念模糊、解释多样、理论不系统等问题,然而其自身的学术主体性、包容性也为'民国学'这一研究谱系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张力。同时,这一研究谱系也为学科体系建设带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术主体性、问题本土化意识、发现被遮蔽的人类性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现代性
  • 简介: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 标签: 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民国
  • 简介:对于现今的全国统一语文高考标准化试题,近几年人们的质疑已经够多了。那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五四以后传统的大学招生国文考试又是怎样的呢?我翻开北大档案馆珍存的当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各科试卷,竞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总共才一页纸!这哪儿像堂堂国立北京大学的国文试卷?

  • 标签: 考试卷 国文 大学入学考试 二十世纪上半叶 民国 北京大学
  • 简介:民国学"论争是学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反思。此次反思提出了三个值得再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对文学史的遮蔽问题,其二是概念的意义和替代问题,其三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民国学"的存在价值。

  • 标签: 民国文学 现代文学 论争 反思
  • 简介:民国时期是骈文研究走上现代转换的时代。本子课题所说“骈文研究论著”主要出现在民国以后。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文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守护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对骈文研究论著文献的整理,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提供学术史的完整学术档案基础文献

  • 标签: 民国时期 研究文献 骈文 中国现代学术史 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2006年影印《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出版,收刊150种,总卷数达209卷(含目录索引5卷),立即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但是从数量上和品种上仍然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在做进一步调查之后,发现还有很多资料需要收入,遗漏的部分仍然很多,而且很多刊物不能收全也是一大遗憾。2007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由中国书店出版,《续编》85卷(含目录索引2卷),其中新增收民国佛教期刊90余种,并对《集成》中所收期刊中的56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其中补齐者多达18种。

  • 标签: 期刊文献 佛教 集成 民国 出版 目录索引
  • 简介:本文从本馆馆藏实际出发,针对民国的现状,具体探讨了民国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标签: 合作竞争 图书馆 统一
  • 简介: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所富藏的民国音乐文献,并参阅比较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所编排的民国音乐文献目录。文章认为该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学科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指出从"存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下引领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高度,在该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普查、增补编辑《民国音乐文献集成》。对于如何审视新旧冲突、中西对接的民国时期的音乐文献分类,如何增补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海外对民国音乐的记录、描述和研究文献目录,如何以"异域之眼"看待中国音乐在民国时期发生的重大转型等等史料收集及其编目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 标签: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 《中国音乐书谱志》 《民国音乐文献集成》 民国音乐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 异域之眼
  • 简介: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有一类纪录片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文献纪录片.所谓文献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在西方,这种纪录片通常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film).美国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认为,文献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她完成于1926的影片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端.1927年,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的影片是中国文纪录片的起点.由于文献纪录片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所以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历史纪录片,其中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献纪录片又称人物传记片或传记片.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活动影像书写历史的手段,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以至于电视时代到来后成为电视台的看家节目,有些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设了历史频道,这类频道播放的纪录片多为文献纪录片.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文纪录片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 标签: 文献纪录片 中国 电影艺术门类简史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 黎民伟
  • 简介:《出土战国文字词集释》是继《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大型工具书之后,对战国文字考释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集成性古文字学著作,它的正式出版还可为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作为此书前言,本文将简述战国文字研究的历史、战国文字工具书编纂的成就,对战国文字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有所议及,并就《集释》的成书始末也稍作交代。

  • 标签: 古文字学 战国文字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 简介:王应瑞、张传文《标准公文程式汇编》该书于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出版,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已出至第八版。鉴于“近日出版界中此类书籍印行虽多至数十余种,然大都取材陈腐、转相因袭,欲求可资实用参考者实不多见。编者为谋群众之便利,费几许时间,搜集全国文武机关最近往复公文,编成是书,以飨读者”(《编纂旨趣》)。

  • 标签: 公文写作 上海书店 九四 张传 要籍 杂体
  •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 标签: 战后初期 台湾文学 民国文学 现实主义 横的移植
  • 简介:出土战国文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 标签: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