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酰胺和噻嗪酮在茭白中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1mg/kg添加水平下,酰胺和噻嗪酮在茭白植株和茭白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1%~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2%~11%之间。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酰胺和噻嗪酮的半衰期分别为2.3d和2.8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酰胺悬浮剂按制剂用量450~675g/hm^2分别施药2和3次,间隔期5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14和21d采样,酰胺在茭白中的残留量均〈0.01mg/k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按制剂用量600~900g/hm^2分别施药2和3次,间隔期5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14和21d采样,噻嗪酮在茭白中的残留量为〈0.005~0.078mg/kg。建议10%阿维·酰胺悬浮剂最高制剂用量为450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以7d为宜;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最高制剂用量为67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以21d为宜。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氟虫双酰胺 噻嗪酮 茭白 残留 消解
  • 简介:通过6种农药林间注干防治松材线虫病,试验结果表明:4.8%氯酰胺和4.5%甲维盐能够有效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的繁殖。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的杀虫剂氯酰胺室内杀线虫活性和林间防治效果。

  • 标签: 松材线虫 氯氟氰虫酰胺 药剂筛选 注干施药
  • 简介:摘要:氰基和氰基苯胺是二酰胺杀虫剂,它们的目标是鱼的丝状受体。鱼的NiTi受体是钙离子释放的重要通道。二酰胺杀虫剂作用于昆虫,迫使鱼类的尼廷受体打开,导致细胞质钙离子流失,浓度升高,导致昆虫肌肉收缩功能瘫痪,使昆虫停止进食,最后导致昆虫死亡。氯苯那普利和氯那普利的作用时间长,毒性极低,安全性高,对蜜蜂、鱼类、天敌、人和动物、鸟类等也非常安全。栋它们主要对胃有毒,对害虫有接触性致命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溴氰酰胺和氯硝苯地平对甲霜灵的毒性作用。

  • 标签: 黑胸散白蚁 溴氰虫酰胺 毒杀效果
  • 简介:为明确新化合物酰胺(ZJ3757)的杀虫活性,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其对小菜蛾Plutell日xylostella、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的毒力,得其LC50值分别为0.088、0.905和0.095mg/L,与氯苯甲酰胺酰胺的杀虫毒力相当。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酰胺悬浮剂(sc)在有效成分15g/hm2。剂量下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菜青Pierisrapae药后7d的防效分别达88.41%、92.72%、82.07%和98.39%,与氯苯甲酰胺相当,高于或相当于酰胺、茚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的防效。可考虑将酰胺用于蔬菜上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菜青的防治。

  • 标签: 氟氧虫酰胺 蔬菜害虫 毒力 田间防效
  • 简介: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内吸性杀虫剂氯苯甲酰胺具有广泛的杀虫谱,能够用于多种作物,且持效性好、活性佳,毒性低,对环境生物安全,与市场主流杀虫剂产品无交互抗性且与多种大宗杀虫剂具有良好的相混性,受到国内外农药市场的广泛关注。

  • 标签: 苯甲酰胺 国内外 内吸性杀虫剂 农药市场 生物安全
  • 简介:摘要:环丙胺是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间二酰胺类杀虫剂,其原研企业从化合物、组合物、制备方法、晶型、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国内外的专利布局。本文通过对环丙胺的专利申请趋势、重点申请人以及相关重点专利进行收集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农药领域的研发主体在拓宽研究思路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环丙氟虫胺 专利 技术
  • 简介:摘要我国为农业大国,但是病虫害繁多,农药尤其是杀虫剂的使用逐渐增多,寻找一个新型的高效安全的作用靶点成为当前困扰很多学者的一大难题,因此鱼尼丁受体抑制剂以其广谱、高效、低毒和安全的特点成为农药研发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农药生产发展的方向。此类抑制剂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而防治害虫,鱼尼丁受体被激活后,可刺激昆虫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使害虫停止取食、抽搐、呕吐、致昏、肌肉收缩僵直及致死。当前鱼尼丁受体抑制剂主要是通过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和化学合成两种方法得到,从天然产物中提取鱼尼丁受体目前并无突破性进展,因此其主要来源还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而在化学合成方法中氯苯甲酰胺的应用最为广泛。

  • 标签: 农药 氯虫苯甲酰胺 合成
  • 简介:摘要:在百色市田阳区百育镇四那村开展相关试验,以当地常用的200克/L氯苯甲酰胺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和5%阿维菌素SC作为对照药剂,试验探讨拜耳公司生产的200克/L四唑酰胺对水稻常见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防治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药后7d,200克/L四唑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达到96%以上,药后14d杀虫效果达100%,杀虫效果最好,杀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达到并超过氯苯甲酰胺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常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阿维菌素,并且对水稻植株生产安全[1]。

  • 标签: 稻纵卷叶螟 四唑虫酰胺 防治效果 药效试验
  • 简介:目的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复配药剂,研究了螨腈与胺不同比例复配剂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情况。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螨腈与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蛄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h后螨腈对乳白蚁的LC50值为1.211mg,L,胺的为16.143mg/L。胺:螨腈为5:1、20:1及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1、154.2和155.8,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胺与螨腈为1:10和1:20,共毒系数分别为55.9、82.6,表现出拮抗作用。胺与螨腈为l:1时,表现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为100.8。结论螨腈和胺的混配剂在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相加和拮抗作用。

  • 标签: 毒力 虫螨腈 氟虫胺 混配 白蚁 共毒系数
  • 简介:南京某船运大队登陆艇上官兵反映蟑螂较多,甚至晚上睡觉时都有蟑螂爬到脸上,要求对蟑螂进行一次集中防治。蟑螂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厨房、储藏室和卧室。因官兵长期在船上居住生活,船上温度和湿度较高,厨房食物和垃圾较多,适合蟑螂的繁殖和栖息。

  • 标签: 药效观察 德国小蠊 氟磺酰胺 防治 蟑螂危害 厨房食物
  • 简介:摘要: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氯苯甲酰胺和噻胺复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者配比在1:2到1:4时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6%氯苯甲酰胺•噻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17.6、134.4、151.2 g a.i./ha防效分别为为81.6%、84.3%、89.9%,防效相当或显著高于对照药剂0.4%氯苯甲酰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42 g a.i./ha的防效,但都显著高于0.5%噻胺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300 g a.i./ha处理的防效。0.56%氯苯甲酰胺•噻胺颗粒剂可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胺 稻纵卷叶螟 毒力测定 防效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胺对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击倒法、传毒法、群体法和模拟法;结果:0.05%以上浓度的胺对台湾乳白蚁的击倒速度、传毒能力强,处理的木材具有较强的抗蛀能力,0.05%,0.1%,0.5%胺施药15d后全部死亡;结论:胺对台湾乳白蚁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值得研究与推广应用.

  • 标签: 氟虫胺 台湾乳白蚁 药效 击倒法 传毒法 群体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替代乙酰胺抢救有机中毒。方法在常规治疗有机中毒基础上,使用无水乙醇替代乙酰胺,通过对18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使用无水乙醇替代乙酰胺抢救有机中毒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 标签: 有机氟中毒 无水乙醇 护理
  • 简介:为探究溴氰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LC_(10)和LC_(25)浓度的溴氰酰胺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观察受胁迫后试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寿命的变化情况,并组建了其F_1代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经LC_(10)和LC_(25)浓度溴氰酰胺胁迫后,F_0代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减少了40.41%和41.36%;F_1代雌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4.41%和16.31%,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酰胺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78和0.64。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田间施用溴氰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白背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溴氰虫酰胺 亚致死效应 白背飞虱 种群 生命表
  • 简介:日前,山东省乳山市农药厂研制开发的脲原药合成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打破国内脲原药依赖进口的局面。据专家介绍,脲是一种新型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治棉花、大豆、蔬菜、果树、玉米等田间未成熟阶段的螨类和昆虫。以前市场上流通的脲是由美国氰氨公司研发的。乳山市农药厂通过对脲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后,掌握了能大幅度提高脲总收率的关键技术,以该厂年产脲原药20t计算,一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500万美元。

  • 标签: 科技成果鉴定 合成技术 氟虫脲 农药厂 乳山市 昆虫生长调节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建立了氯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氯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5~2mg/kg时,氯苯甲酰胺在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的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1.6%。氯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氯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g/hm2施药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在1.18~3.57mg/kg之间,半衰期为12.4~18.2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中氯苯甲酰胺的残留量低于0.05mg/kg。参照我国制定的甘蔗上氯苯甲酰胺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是安全的。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甘蔗 土壤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