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语原生介词源于实词性词语,次生介词源于介词介词与其他词的组合。次生介词,构成类型主要有"介·介、动/名·介"等;生成机制主要是同层结构词汇化和跨层结构词汇化;生成动因主要是使语义精细化、加强语义和协调韵律;语法化意义是可以重新描述语法化斜坡,证明介词语法化发展不一定是语义进一步虚化,揭示介词发展历史层次性。

  • 标签: 汉语介词 原生介词 次生介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汉语介词“和”与英语介词“with”的功能有相似之处,即二者均可引进交互者、比较者、言谈者和所对者,都可作状语.但二者的功能又有不同之处,即“和”在引进事件的参与者时,用法相对复杂,称为“交互介词”;“with”的主要功能表示伴随,并由此衍生出其他功能,称为“伴随介词”.

  • 标签: 汉语 英语 “和” “with” 交互介词 伴随介词
  • 简介:先秦汉语里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基本位于所修饰的中心成分之后,而现代汉语里这两类介词词组基本位于所修饰的中心成分之前,这个词序变化是古今汉语词序最显著的差别之一。《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从汉语历时变化的角度详细考察了这一词序变化的过程,指出这一变化始于东汉时期、剧烈变化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介词词组 词序变化 汉语 工具 处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摘要〕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共同之处,就是都拥有介词。但在使用上,即汉语与英文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变化是很大的。这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和汉语时,特别是英语转化成汉语时一定要注意的。

  • 标签: 〔〕转化介词语言学习
  • 简介:本文主要从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两方面论述了汉语介词和连词的区分方法。

  • 标签: 汉语 介词 连词
  • 简介:“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 标签: 汉语介词 语法化 汉语动词 使用频率 现代汉语 用法
  • 简介: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主观行为,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

  • 标签: 中古汉语 介词 动词 类同引申 语法
  • 简介:省略介词宾语是古人的语言习惯,一般情况下,省略介词宾语后的句子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但有时古汉语介词宾语省略后,也会出现歧义。

  • 标签: 歧义 语法结构 介词宾语 省略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汉语空间关系介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介词短语作定语、作状语、作补语这三个方面对空间关系介词结构进行分析。

  • 标签: 介词 空间关系 语法功能
  • 简介: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统计,现代汉语介词共有93个。虽然数量有限,但其功用不亚于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频次之高,语法意义之重大,值得语言学习者重视。但长期以来,关于介词的地位和属性的划分,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梳理介词的语法作用。

  • 标签: 介词 三维语法 介词短语 探讨
  • 简介:俄语前置词和汉语介词虽然都是虚词,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由于俄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种,汉语作为孤立语,没有俄语性、数、格的变化。所以通过分析其语义、语法手段可以更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可以加深互相的理解沟通,减轻汉语对外交往中的障碍,同时对于词典编撰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前置词和介词的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前置词 介词 对比 研究
  • 简介: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很多语法意义都是通过虚词来表达。而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在虚词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且用法灵活多变。因此对留学生来说,介词的学习和使用相当重要,且颇有难度。通过对韩国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介词使用偏误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在使用介词“对”时出现偏误的规律和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提高留学生对汉语介词的运用能力,减少使用偏误,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 标签: 介词“对” 韩国留学生 偏误分析 句法结构 语义特征
  • 简介:本文以“盆子”为词源的“”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同一词源汉语借词的词义分化现象,阐述了两者在词义上的不同。其中“”是指“尿盆”,“”则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和“”在流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及书写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从流入时间上看,“”在15-19世纪文献中均有所发现,但“”则在18世纪中期才出现,并在一定时期与“”共存。从书写形式上讲,两者首音节的无气音与有气音相对应,第二音节的“”与“”分别与“子”的中古音及近代音相一致。此外,“”的出现则缘于“”的音韵变化及齿音下“”与“”的混记。

  • 标签: 盆子 借词 词义分化 历时考察
  • 简介:介词框架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形式多样、意义灵活。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介词框架的研究与总结非常重要。本文提出"用"字介词框架的概念,考察"用"字框架,对比分析个体框架之间的功能差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总结框架特点,从而便于语言教学。

  • 标签: 介词框架 工具 分布 话题 隐现
  • 简介:本文借鉴格语法、配价语法以及论元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或方法,探讨汉语介词的隐现及介词省略时的功能替换手段问题.研究发现:标识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的介词一般不能省略.状况论元在句中处于状语或补语位置上时,介词一般不能省略.可以省略介词的情况有:标识客事论元的介词"对、对于"可以省略;状况论元通过话题化或述题化等手段变换话题或宾语的位置上时,介词一般要省略;数量论元一般不用介词标识;标识时间论元的介词往往可以省略;框式介词的前项一般可以省略.介词省略后,论元角色仍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原因在于采用了其他的手段,以补偿介词的标识功能:表示时间和数量的词语本身含有较为固定的论元角色,因此时间论元和数量论元一般不用介词标识.标识处所、源点、终点、时间、原因/目的等论元的框式介词中的前项省略后,框式介词的标识功能就全部转移到了后项上.

  • 标签: 介词 现代汉语 格语法 配价语法 论元理论 标识功能
  • 简介: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介词性框式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不完整,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误代,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汉语中介语 介词性框式结构 偏误分析 构式
  • 简介:介词“以”产生的机制角度来重新审视其基本功能,辨明“以”的动词本义不是“用”,而是“提挈、携带”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带领、率领”义,这一词义基础决定了它虚化为介词后基本功能为伴随格而非工具格.“以”的伴随格功能即其所引介的对象是施事进行某一行为所伴随的人或其他事物.语言事实中“以”表伴随的功能比表工具的功能出现早,这为“以”的基本功能是伴随格提供了时间上的证明.此外,类型学、认知学相关规律,以及“以”与典型工具格介词“用”功能的差异性比较,也都能给这一结论提供佐证.

  • 标签: “以” 介词 基本功能 伴随格
  • 简介:本文全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对这些语法现象的欧化性质、产生时间和发展状态进行了考察,以此说明间接语言接触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

  • 标签: 间接语言接触 汉语书面语 欧化 汉语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