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20名中日竞走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训练期间进行了训练后血清GOT,GPT,CPK的测试。对其结果研究发现:(1)平原运动员初到高原训练时,由于受到高原缺氧影响,CPK明显上升,男、女分别比上高原前增加142.4IU/L、44.2IU/L(P<0.05),而GOT,GPT变化不明显。(2)高原训练期间血清GOT,GPT与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CPK活性对运动强度的刺激更为敏感。(3)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情况,因此,从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变化对运动后机能状况评定及训练负荷安排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血清酶 高原训练 运动负荷
  • 简介:目的检测KA致痫后鼠海马Caspase-3酶活性动态变化.方法运用FIENA法特异性体外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KA致痫后6h,鼠海马即有Caspase-3活性显著增高,一周内保持高水平,10天开始下降;而正常鼠海马几乎无活性Caspase-3检出.结论Caspase-3参与癫痫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损害,特异性Caspase-3酶抑制剂能预防癫痫后凋亡的发生.

  • 标签: 癫痫 CASPASE-3 海人藻酸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 简介:通过对几种作物种子(赤豆、小麦、绿豆等)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得到种子淀粉酶活性变化的数据。实验数据表明:作物种子的淀粉酶活力均随着发芽天数增加而增高,但到一定时期又转为下降趋势。

  • 标签: 作物种子 萌发 淀粉酶活性
  • 简介:目的:比较六种代料栽培配方栽培茯苓前后土壤活性变化,探讨影响茯苓生长的土壤活性因素,指导代料配方的改良。提高代料栽培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方法:以传统松木栽培茯苓为对照,选择土壤中含水量、pH、有机物、多种酶和微生物等土壤活性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六种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结果: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前后的各项土壤活性指标均发生变化;加权综合分析表明,代料配方E试验组与传统松木对照组G的土壤活性变化较接近。结论:为优选代料配方及其改善栽培茯苓的土壤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茯苓 种植 代料栽培 土壤环境
  • 简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的成熟和深入,一些研究成果显示CYP3A基因表达与机体各种状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机体状态的表达不同,药物作用于不同机体状态的治疗及预后就有差异,CYP3A表达酶谱的阐明为研究CYP3A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CYP3A 活性变化 中医药 机体状态 分子生物学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大鼠肥厚心肌线粒体内膜ADP/ATP载体(AAC)转运活性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腹主动脉缩窄组,术后5周及15周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构指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心肌线粒体,用抑制剂终止法测定线粒体AAC的转运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心肌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5周出现左心室肥厚,术后15周加重伴心功能减退;术后5周AAC活性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15周时AAC活性显著减低与线粒体内(ATP+ADP)含量下降相一致。结论压力超负荷后心功能减退的肥厚心肌AAC转运活性降低,使能量产生和利用异常,提示AAC活性改变是肥厚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心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线粒体 腺苷酸 ATP/ADP载体
  • 简介:本文利用体内法测定了喜树幼苗不同器官以及不同叶位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同时观察了喜树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NRA的日变化规律,并考查了NRA与叶面积及比叶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根、茎及茎尖中的NRA相比,叶片中的NRA最高。不同叶位叶片的NRA有明显的差异,在所测定的10个不同叶位的叶片中,上数第4~6片叶片的NRA较高。叶片NRA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中午1230前后。同时,结果表明NRA与叶面积以及比叶重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喜树的氮代谢提供基础资料。图5参18。

  • 标签: 喜树 硝酸还原酶活性 日变化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酶法水解、二硫键裂解和/或葡萄糖接枝修饰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表面活性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在低化学处理水平下,SPI水解物、氧化-SPI或葡萄糖氧化-SPI的表面活性随着化学处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在达到最高值后,由于过度处理,这些蛋白质的表面活性随着处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表面活性变化与表面疏水性的变化非常相似。结果证实,SPI的表面疏水性反映了蛋白质表面疏水残基的真实分布,可以作为评价和预测蛋白质表面活性变化的理想关键指标。

  • 标签: 预测,表面活性,表面疏水性,大豆蛋白分离物,结构变化
  • 简介:为了进一步了解甜高梁茎秆糖分代谢的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考利、拉马达和MN-2747等3个甜高粱品种成熟期6个节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以及中性转化酶(NI)、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酶活性,并对其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2.32~4.34mg/g、2.30~4.14mg/g和35.92~95.92mg/g。随着节间的变化,3个品种果糖和葡萄糖均呈现“U”型变化趋势,而蔗糖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只是略有增高的趋势。3个品种成熟期茎秆中NI、SAI、SPS和SS酶活性普遍较低,随着节间的提高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节间蔗糖含量与SAI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与NI、SPS和SS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SAI可能为甜高粱茎秆糖分代谢的关键调控酶。

  • 标签: 甜高粱 蔗糖累积 转化酶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合成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其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呈异常状态的196例肿瘤患者为试验组,呈正常状态的36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根据TEG检测结果的总体凝血指标(CI)值将试验组分为两组:高凝试验组(n=104):CI值>3;低凝试验组(n=92):CI值<-3。每个试验组再根据TEG结果的R值、K值、α角、MA值分成3个亚组,即高凝一组(n=37)、高凝二组(n=34)、高凝三组(n=33);低凝一组(n=33)、低凝二组(n=30)、低凝三组(n=29)。同期测定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凝血因子(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凝一组FⅡ、FⅤ、FⅦ、FⅧ、FⅪ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105±281)、(1 352±326)、(1 628±397)、(1 795±314)、(1 389±288)和(1 908±486)U/L(均P<0.01);高凝二组FⅡ、FⅤ、FⅦ、FⅧ、FX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068±189)、(1 194±205)、(1 529±394)、(1 562±241)、(1 150±196)和(1 722±415)U/L(均P<0.05);高凝三组FⅦ、FⅩ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411±196)、(1 212±327)和(1 713±457)U/L(均P<0.01)。低凝一组FⅤ、FⅧ、FⅨ、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732±96)、(695±64)、(1 216±191)、(832±128)和(1 088±117)U/L(P<0.05);低凝二组FⅤ、FⅦ、FⅧ和FⅫ活性降低,分别为(714±102)、(1 125±108)、(783±95)和(912±111)U/L(P<0.01);低凝三组FⅪ、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812±92)、(827±179)和(916±76)U/L(P<0.01)。结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仅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发生明显改变。高凝状态时,FⅡ和FⅩ的活性较高,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因素,FⅤ、FⅧ活性升高易引发深静脉血栓;低凝状态时,FⅤ和FⅧ活性显著下降,常引发出血或渗血。

  • 标签: 肿瘤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目的研究NF-κB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小鼠各脏器中的活性变化,以期探讨其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酵母多糖制作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小鼠模型,提取小鼠脏器的细胞核蛋白,用凝胶阻滞分析方法观察NF-κB的活性变化.结果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后,小鼠发生了三个阶段的生理学变化,表现为体温和体重的波动;在第三阶段小鼠脏器发生了严重的病理学改变.同时,NF-κB的DNA结合活性有显著性增加.结论酵母多糖有效地诱发了小鼠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在此模型小鼠的各脏器中,NF-κB活性显著性增加,提示NF-κB可能是多功能不全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

  • 标签: 实验模型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小鼠 生理学 NF-ΚB
  • 简介:对KRK22,KRK26,KRK23,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5个烤烟品种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现蕾后整个发育过程中,KRK26叶绿素平均含量整体最高,与其余4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KRK22,KRK23,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叶绿素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比较而言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叶绿素在现蕾后降解速度较快.2.津巴布韦引进品种的上部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整体较高;对于中部烟叶,红花大金元和KRK26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其次为KRK23和KRK22,云烟87最低.3.KRK26品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现蕾后整个过程中相对较高,随生育期的推进其活性下降速度较慢,后期氮代谢强度高于其它品种.

  • 标签: 烤烟品种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硝酸还原酶
  • 简介:目的探讨死后家兔玻璃体液胆碱脂酶(CHE)、谷草转氨酶(AST)两种酶的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postmorterninterval,PMI)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加准确地推断死亡时间寻求一种新方法的可能。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家兔死后0-54h玻璃体液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两种酶的失活情况。结果两种酶的活性改变在一定时间内各出现一个平台期,平台期后两酶的活性迅速下降,低温组在死亡54h后活性几乎为零,高温组在死亡48h后活性几乎为零。经统计学分析死后两种酶活性变化与PMI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据各自的回归方程可以大致地推断PMI,依据两种酶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准确地推断PMI。

  • 标签: 家兔玻璃体液 CHE 胆碱脂酶 AST 谷草转氨酶 PMI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kineseC,PKC)的活性变化及其与T细胞活化和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无菌采集30例急性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分离富集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细胞PKC的活性,ELISA法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sIL-2R的表达,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的减少程度。结果急性ITP患者T细胞PKC的活性(0.94±0.23)nmol^-1·min^-1·ml^-1高于正常对照(0.50±0.17)nmol^-1·min^-1·ml^-1,差异有显著性(P〈0.05),sIL-2R的表达(U/ml)以患者组(528±124)高于正常组(296±57),差异有显著性(P〈0.05),PKC的活性变化与sIL-2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25,P〈0.05),与血小板计数成显著负相关(r=-0.8107,P〈0.05)。结论急性ITP患者外周血PKC活性增强可能导致T细胞活化,活性T细胞增多可能引起患者血小板的损伤,提示PKC信号传导在急性ITP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细胞 蛋白激酶C 可溶性白介-2受体
  • 简介:本文探讨了乌丹蒿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抗旱特性,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方式研究盆内土壤含水量(40.0%、25.0%、15.0%和5.0%)对乌丹蒿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乌丹蒿苗期株高、茎粗、根长、生物量指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下降,4片、8片、12片真叶时期的CK组与HS组相比,株高分别下降3.39cm、6.25cm和10.72cm;茎粗依次降低0.57mm、0.41mm和0.42mm;根长降低0.55cm、1.27cm、1.15cm;总生物量分别降低1.65g、5.56g、6.43g;侧根数量和根冠比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其根冠比分别增加4.5%、5.57%、8.12%.叶片和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后期大体上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及根系酶活性均在12片真叶时期MS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72U/g·Fw、310.20U/g·Fw;162.53U/(gFw·min)、226.62U/(gFw·min);96.02U/(gFw·min)、144.69U/(gFw·min).

  • 标签: 乌丹蒿 苗期 干旱胁迫 保护酶活性 形态指标
  • 简介:以太湖南北方向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水解酶活性测定方法,考察了冬夏季节碱性磷酸酶(APA)、芳基硫酸酯酶(ARS)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FDA)3种水解酶活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同步分析了酶活性与重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种水解酶活性在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均具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同时亦表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即河口区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而湖心区较低。APA、ARS酶活性、TP、温度及LOI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FDA与另外两种水解酶的相关性不高(p〉0.05)。同时亦发现多数重金属离子(除Sr)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酶活性 重金属离子 分布格局 富营养化
  • 简介:大量研究发现,花色苷等多酚物质在体外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然而动物学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多酚类物质经胃肠消化后结构遭到破坏,生物活性降低有关。本文以富含花色苷的蓝莓多酚为原料,采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人体胃肠对蓝莓多酚的消化,通过检测蓝莓多酚特征光谱、总酚及总花色苷含量变化,观察蓝莓多酚经胃肠消化后的成分变化;采用ORAC法评价蓝莓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结构花色苷的稳定差异性,探讨花色苷的消化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莓多酚在胃消化过程中较稳定;经小肠消化后,蓝莓多酚的特征光谱明显减弱,总酚、总花色苷及抗氧化活性分别降低了42%,67%和28%;花色苷糖基配体上的甲氧基越多越稳定,羟基越多越不稳定。该结果证实了花色苷等多酚物质在消化过程中易发生降解,从而导致生物活性降低。

  • 标签: 蓝莓 多酚 花色苷 抗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贫血程度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n=18)、无贫血组(n=18)、轻度贫血(n=23)、中度贫血(n=21)、重度贫血(n=20),检测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结果:对照组、无出血组、无贫血组、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重度贫血组凝血因子XI、XII比较无差异(P>0.05);但两组随出血程度的加重,各组凝血因子XI、XII活性呈减弱的趋势;相较于对照组,凝血因子II、V的活性在轻度、中度、重度贫血组降低(P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出血患者 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变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复合果蔬发酵汁以新鲜的水果蔬菜原料,利用具有发酵作用的益生菌发酵支撑,适当的饮用可以补充人体营养,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因其具有更易消化吸收的性质,帮助人体充分吸收果蔬发酵汁中的营养物质,起到了排毒养颜的作用,同时其味道色泽及香气可以帮助人们愉悦心情。本文研究了复合果蔬发酵汁胃肠抗氧化活性及有机酸的变化,旨在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参考资料。

  • 标签: 复合果蔬发酵汁,胃肠,抗氧化活性,有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