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是一种潜在的致瘤病毒,约95%的健康人感染并终生携带该病毒。EBV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克隆转化,约2%的肿瘤和EBV感染相关。近年来围绕EBV诱导淋巴细胞克隆转化、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标签: 疱疹病毒4型,人 淋巴瘤 转化 免疫治疗 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患儿 男,9岁7月龄,因“反复感染3年余,阵发性头痛3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EB病毒感染后继发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反复肺炎,右侧额颞部头痛和头晕,发作性左下肢无力。精细分型提示成熟B细胞水平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基因检测提示SH2D1A基因 c.163C>T(p.R55X)杂合变异。脑脊液中EB病毒DNA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损伤,头颅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提示左前脑动脉有局部结节。诊断为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型,经干细胞移植该患儿脑血管炎、颅内EB病毒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类不明的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U)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B-CLPD-U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以COP方案为主(30例)或以氟达拉滨为主方案(9例)规律化疗。应用χ2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0岁(37~78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19例(48.7%),3~5分20例(51.3%)。患者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ORR)为82.1%(32/39)。乳酸脱氢酶(LDH)正常(≤245 U/L)患者ORR高于LDH升高(>245 U/L)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ORR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5%(21/22)比64.7%(11/17),100.0%(15/15)比70.8%(17/24),均P<0.05]。至2019年10月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1例(79.5%)生存,8例(20.5%)死亡,中位总生存(OS)时间40.0个月(95% CI 36.0~55.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年龄>60岁患者OS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Ann Arbor分期、IPI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评分、是否贫血、是否伴有B症状、以COP方案为主或以氟达拉滨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和不同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分层患者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HR=0.411,95% CI 0.172~0.981,P=0.045)及年龄(HR=2.242,95% CI 1.045~4.808,P=0.038)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中位PLR为59.07(1.18~276.26),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OS的曲线下面积为0.565。结论B-CLPD-U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LDH升高及年龄>60岁为B-CLPD-U患者生存独立危险因素。应用PLR评价B-CLPD-U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受者EB病毒(EBV)感染后淋巴细胞类型的特点,探讨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在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中的意义。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2013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例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受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儿童受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血浆和TBNK细胞分选后EBV-DN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PTLD儿童受者PBMC EBV-DNA呈高复制水平(>104拷贝数/ml),其中8例血浆EBV-DNA>103拷贝数/ml。12例儿童受者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以B淋巴细胞为主,2例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治疗后7例PBMC和血浆EBV-DNA转为阴性,6例较前下降,1例较前升高。10例儿童受者治疗后B淋巴细胞EBV-DNA转阴,3例较前下降,1例治疗后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EBV-DNA较前升高。13例受者治疗后好转,1例治疗后效果不佳,出现噬血综合征,最终因PTLD进展而死亡。结论大多数EBV相关PTLD以B淋巴细胞感染类型为主,少数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复制。伴有T淋巴细胞和/或NK细胞EBV-DNA高载量感染的PTLD儿童受者相比B细胞感染为主的儿童受者对治疗反应性较差,预后不佳。EBV感染淋巴细胞类型的检测在EBV相关PTLD受者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PD)病程中常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ITP的发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由于部分CLPD发生率低,而CLPD相关ITP可使原发病的出血风险增加,这使部分原发病诊断和治疗复杂化。由于目前CLPD相关ITP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CLL、NHL、HL等常见CLPD相关ITP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淋巴瘤,非霍奇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标记物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643例,包括327例CLL、5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4例滤泡淋巴瘤(FL)、36例边缘区淋巴瘤(MZL)、10例毛细胞白血病或其变异型(HCL/HCL-v)、40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以及48例CD5+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未分类(B-CLPD-U)和90例CD5-B-CLPD-U。同时收集本院健康管理中心2018年20名正常对照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CLPD患者免疫表型及CCR7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了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缺失、13q14缺失、P53缺失和12三体,并利用Sanger测序分析了剪接因子3b亚基1(SF3B1)、NOTCH1、肿瘤蛋白53(TP53)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的基因突变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CCR7的诊断价值和最佳阳性界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结果CCR7在典型CLL和非典型CLL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257/283)和84.1%(37/4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CCR7在CLL中阳性表达率为89.9%(294/327),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78(246,307),而CCR7在MCL、CD5+B-CLPD、CD5-B-CLPD、FL、WM、HCL/HCL-v和MZ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58)、6.3%(3/48)、8.9%(8/90)、0、0、0和13.9%(5/36),MFI分别为114(106,128)、112(106,117)、110(104,121)、108(105,119)、111(105,124)、112(108,115)和109(105,120),与CLL相比,其他类型B-CLPD中CCR7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177.8、232、164.7、180.8、62.6、129,P<0.01)。另外CCR7阳性用于鉴别CLL与其他类型B-CLP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9%、93.0%和92.3%。CCR7+CLL患者CD49d阳性表达率为13.9%,低于CCR7-CLL患者(42.1%)(χ2=7.6,P=0.01);而13q14缺失发生率为50.3%,高于CCR7-CLL患者(20%)(χ2=6.56,P=0.01)。结论CCR7在CLL与其他类型B-CLPD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受体,趋化因子 淋巴瘤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llo-HSCT后合并小肠PTL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使用CLAG+BU+CY方案预处理后为其胞弟行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5/10相合的allo-HSCT。移植后+136天患者出现腹痛,腹部正位片提示腹腔内游离气体,行急诊手术见回肠穿孔,行部分回肠切除术,病理结果提示多形性PTLD。结论PTLD是allo-HSCT术后一种少见但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常累及淋巴结,但也可累及结外器官,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对于CD20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 标签: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EB病毒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TLPD-GI)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单克隆T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正式列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之一。由于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ITLPD-GI常被误诊或漏诊,导致过度或延误治疗。现报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例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等,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此罕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沙利度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并发EB病毒(EBV)-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疗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8月7日,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收治的1例AA并发EBV-LPD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男性,60岁。根据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以及外周血EBV核酸及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查等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环孢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IST)。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0年2月26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患者相似的接受IST后并发LPD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20日。总结与本例AA并发EBV-LPD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等资料。本研究获得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19-08-13),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间断面色苍白、乏力、皮肤淤斑5年8个月,便血1周"入院。患者于2013年11月被诊断为慢性AA,并接受以环孢素为主的IST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37×109/L、1.61×1012/L、60 g/L、2×109/L。外周血涂片结果示,有核细胞多见,幼稚、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38%、3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42%、45%。骨髓有核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19+、CD5+CD23+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分别为58.3%和14.4%。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查结果示,免疫球蛋白重链(IgH)FR1-JH基因重排、IgH FR2-JH基因重排、IgH DH-JH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κ链(Igκ)Vκ-Jκ基因重排均呈阳性。外周血病毒核酸检查结果示,EBV DNA值为1.70×103 copies/mL。③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LPD)。对其停用环孢素,予COP方案(长春新碱2 mg/d,d1、8;环磷酰胺0.2 g/d,d2、5、10、13;地塞米松10 mg/d,d1~7,7.5 mg/d,d8~14,5 mg/d,d15~17),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出院时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WBC、RBC、Hb值及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56×109/L、1.11×1012/L、37 g/L及5×109/L。随访期间,患者病情稳定。④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文献检察策略,共计19篇文献被纳入,涉及20例接受IST后AA并发LPD患者中,单独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引起AA患者淋巴增生改变为4例,ATG联合应用环孢素为14例,单独应用环孢素为2例。结论长期接受IST的AA患者存在发生LPD的风险,特别是存在EBV感染时。COP方案治疗AA并发EBV-LPD的疗效尚可。

  • 标签: 贫血,再生障碍性 免疫抑制剂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疱疹病毒4型,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淋巴增值性疾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数年后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结果本例以发现右上肺结节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但该患为肾移植后,故考虑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Post-transplantlymphoproliferativedisorder),予以R-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淋巴结肿大及肺部占位性结节消失,更加支持该诊断。结论PTLD淋巴结外病变为首发表现,常容易误诊1,临床上应对此类表现不典型的疾病提高重视,避免误诊。

  • 标签: 肾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肉苁蓉多糖(CDPS)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环磷酰胺(Cy)复制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正常及免疫低下动物脾脏、胸腺指数。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结果CDPS对丝裂原(ConA及LPS)活化淋巴细胞及未活化正常细胞均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并促进淋巴细胞IL-2的分泌。腹腔给药显示CDPS具明显提高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的脾指数,对因Cy所致胸腺指数的降低也有显著的对抗作用。结论CDPS可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其促IL-2分泌有关。

  • 标签: 肉苁蓉多糖 脾指数 胸腺指数 淋巴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TLPD-GI)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克隆性T细胞增生性疾病,以惰性行为和慢性复发性为临床基本特征,较为罕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亚型之一。ITLPD-GI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但由于其罕见性且临床医师对其形态学特征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或具有侵袭性的T细胞淋巴瘤等。现对ITLPD-GI的临床特征、形态学表现、遗传学改变、免疫表型和临床诊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ITLPD-GI的认识。

  • 标签: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两例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T-LPD)患者,年龄分别为41岁和44岁,均为男性。1例仅表现为轻度腹痛伴腹泻;1例因肛瘘而就诊,无其他症状。两例患者在长达3年和7年的病程内,多次内镜检查均提示回肠末段和结肠黏膜增厚、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和小息肉,而无明显大肿块形成。组织学形态显示肠固有膜内形态相同的小淋巴细胞非破坏性浸润,细胞较成熟,形态单一,胞核圆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未见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显示病变细胞CD2、CD3、CD5、CD8和TIA-1弥漫阳性,CD4、CD56、Granzyme B和Perfor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基因重排1例为单克隆性,另1例检测失败。原位杂交EBER阴性。其中1例在第一次活检诊断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后进行了8个周期的CHOP方案化疗,复查病变黏膜未见改善。胃肠道惰性T-LPD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肿瘤,呈惰性临床经过。掌握胃肠道惰性T-LPD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避免将其误诊为侵袭性淋巴瘤而导致高毒性的治疗。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淋巴瘤,T细胞,外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 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 简介:摘要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一组发生在各种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存活率及移植成功率。治疗方法主要有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联合化疗,使用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去B淋巴细胞治疗,靶向抑制剂等,但其各有缺点。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治疗因其有特定的靶向性而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可能成为PTLD预防和治疗的新选择。由于这类药物仍需临床研究证实,资料有限,现就靶向抑制剂治疗淋巴增殖性疾病作一总结。

  • 标签: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靶向抑制剂 治疗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种新型固有免疫细胞,ILC2s与T细胞类似,可以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并启动、维持2型免疫反应,因此又被称为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跨界免疫细胞。近年来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病原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ILC2s作为先天固有淋巴细胞家族的一员,可以参与2型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机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攻击人体过程中,ILC2s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病毒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ILC2s在病毒侵染机体过程所起到的防御性作用进行综述,为阐述ILC2s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确诊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根据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到114例(男53例,女61例)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岁(范围0~17岁),轻症组107例(93.86%),其中EBV感染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9例;重症组7例(6.14%),以T细胞或NK细胞增殖为主(6例)。重症组反复发热时间明显较长,EBV-DNA的拷贝数较高,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7,P>0.05)。重症组的IgM水平低于轻症组,秩和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5)。重症组IgA水平、CD8+细胞数低于轻症组,IgG水平、CD4+细胞数、IgE水平高于轻症组,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症组患儿经抗病毒等治疗后转归良好。重症组中1例确诊为种痘样水疱病样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V-like LPD),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和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失访;1例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化疗后死亡,另1例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和1例EBV相关淋巴瘤在移植后死亡。结论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EBV感染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如免疫球蛋白IgM、IgA降低,高DNA拷贝数和高IgE,或所感染的淋巴细胞类型为NK或T细胞的病例可能进展为重症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应提高警惕。移植和化疗对重症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可能有效,但仍不确切。

  • 标签: 儿童 EB病毒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糖蛋白(HQGP)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给药时间的关系、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对双向混合淋巴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在不同时间给予一定浓度HQGP、给予相同浓度HQGP和不同浓度ConA刺激,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QGP在不同时间对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培养12h给药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作用与T细胞的活化程度无相关性;能明显抑制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QG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且与活化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黄芪糖蛋白 淋巴细胞转化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BTLA)是21世纪初发现的负向共刺激分子成员,是Ig超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其配体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 HVEM)。BTLA调节γδT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ILCs)稳态,促进效应T细胞存活,并帮助其向记忆T细胞分化;BTLA还在维持树突状细胞(DCs)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BTLA敲除的小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TLA在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BTL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出系统的综述。

  • 标签: 免疫抑制分子 BTLA HVEM 过敏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