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海湾战争与9·11以及现在美国攻打阿富汗,战场都在中东地区,都是美国与中东国家对垒,两者之间另一个重要的联系点,就是炭疽热疫苗与海湾战争综合症。贝茨(SonnieBates)是少数敢于对抗美国空军的人,更何况他是一个为美国空军服务了14年并拥有3,200小时飞行经验的少校!当美国空军要求所有出征波斯湾战争的士兵都接种炭疽热疫苗以预防受到生化武器袭击时,贝茨拒绝了,因为他相信,连队中的12个战友已因接种炭疽热疫苗而出现各种慢性健康问题,如精神问题、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疼、失眠、记忆力下降等。1999年12月,贝茨被终止飞行任务,在后来的军事法庭审讯中,贝茨因拒绝接种炭疽热疫苗被判入狱5年,并罚款3,200美元。贝茨虽然不是历史上首位反对炭疽热疫苗免疫计划的军人,却是军阶最高的一位。

  • 标签: 炭疽热 疫苗 准备 记忆力下降 头疼 关节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婴幼儿接种五联疫苗安全。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9月200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现场留观0.5h并记录观察结果,8、24和48h分别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并作记录。结果一般反应发生率为1.09%。其中发热反应率为0.73%,红肿+硬结反应率为0.36%,皮疹反应率为0.18%,未出现疑似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均发生在接种后24h内,不同针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所对应的处理方式是减轻发热,如用温水毛巾擦拭降温,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注射部位贴敷生土豆片,5次/d。注射部位肿痛大多在第二针后出现,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是更换注射部位。结论接种五联疫苗一般发热和注射部位肿痛反应属于正常范围,未出现异常反应,采取防护措施可以得到有效减轻。

  • 标签: 五联疫苗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研发的快速推进,数十种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数种不同类型COVID-19疫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疫苗安全始终是专家和公众都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此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已公开发表或官方发布的COVID-19疫苗上市前后安全数据,为全面理解疫苗安全,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同时为更好地开展疫苗大规模应用后安全监测和信号挖掘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如今疫苗接种已经成为人们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做好疫苗接种的管理工作,使疫苗接种真正发挥其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

  • 标签: 疫苗接种 安全性 伦理道德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后安全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后安全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后安全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后安全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后安全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后安全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虽然世界各国均采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但新城疫(ND)仍是引起禽类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年代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致病存在很大差异,从引起易感鸡100%死亡的高致病毒株到无症状肠型毒株不等,所以根据其致病可以将NDV分为速发型、中发型、缓发型。无论其NDV毒株致病高或低,其抗原性均较为稳定,不同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很小,

  • 标签: 新城疫病毒 活疫苗 安全性 抗原性差异 高致病性 进口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观察,并分析原因。方法对1000名3个月以上的健康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并对接种过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幼儿进行后续观察。结果1000名预防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幼儿中,55名幼儿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5.5%,主要以发热,情绪烦躁,红肿为主,未见潜在生命威胁和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可投入使用。

  • 标签: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安全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疫苗上市后安全监测是及时发现风险信号以确保疫苗安全的必要措施,包括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其中,主动监测能够全面、持续的收集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及时发现并验证疫苗安全信号,已经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主动监测可通过纵向链接多源电子医疗数据库开展分析,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定期更新,使得接近实时的发现疫苗安全信号成为可能,这种主动、及时、快速识别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准实时主动监测方法逐渐在国际上兴起。本文通过梳理既往文献,对目前疫苗准实时主动监测的发展现状与方法学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疫苗安全的准实时主动监测提供借鉴。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主动监测 准实时 序贯概率比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种流感疫苗具有的预防效果及安全展开深入观察与探究。方法选取来我中心接种流感疫苗人群中的120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120例未接种疫苗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流感症状的发生率及其安全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实验组流感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接受流感疫苗接种的实验组中,18至65岁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低于年龄在18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两组数据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给予人们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达到降低流感症状发生率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年龄在18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的人群容易发生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情况,因而需要将其作为特殊人群,并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流感疫苗 预防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疫苗作为防范疾病的重要措施以成为研究热点。大范围传染疾病的发生更加使人们对疫苗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关注。疫苗安全接种问题关系到人们生命及国家的安危,探讨如何规范疫苗接种的相关工作,对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评价 规范接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流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安全和免疫效果。方法从本市随机选择1至2周岁,除开禁忌症而应施行初免的儿童288名,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分别按照规定向该288例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对照组144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剂量为1针,每针0.5ml。观察组144人,向其接种灭活疫苗,剂量为2针,每针0.5ml,2针间隔时间为7天。结果对于免疫前后的儿童进行乙脑抗体测试,对照组和观察组儿童的乙脑中和抗体都呈现阴性,GMT值分别显示为12.5612.58。经过免疫治疗后两组儿童抗体转阳性的比率为92.2%和67.1%,GMT值分别显示为118.22和111.07。通过观察得知,注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两组儿童均出现发热反应和接种部位红肿反应,分析其发热率为8.62%与8.20,红肿概率为1.55%和0.98%。两组儿童的红肿与发热均在24小时之内恢复。结论流行乙型脑炎的减毒活疫苗治疗免疫效果良好,且因安全较高、注射次数少,可称为当今预防流行乙型脑炎较为理想的疫苗,值得在市场推广。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疫苗接种的安全影响因素与合理应用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方法介绍预防接种的安全影响因素、异常反应的鉴别处理与合理应用疫苗、防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方面的内容。结果疫苗接种的安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疫苗自身、疫苗使用情况、个体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结论针对疫苗接种的诸多安全影响因素,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合理应用,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

  • 标签: 疫苗接种 安全性 影响因素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流感病毒曾多次导致20世纪的全球大流行。注射流感疫苗是最好的防止流行性感冒的方法。当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是病毒灭活疫苗,但其有效安全存在一定的差别。现就目前有关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流感疫苗 安全性 免疫效果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黄热病是近数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发病率呈复发趋势的一种恶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和南美洲热带地区。接种黄热疫苗是现今防止黄热病传染和黄热病毒传播唯一有效的方式。通过回顾黄热疫苗的发展历史,集中讨论了黄热疫苗安全和有效,以及过敏副反应的处理和在老龄人群易发生的严重副反应。展望未来黄热疫苗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黄热病 黄热疫苗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效果、安全。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接收疫苗接种的15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A组儿童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B组儿童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C组儿童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结果①加强免疫后三组乙脑中和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接种疫苗后发热情况两两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安全较高,适合儿童接种。

  • 标签: 水痘减毒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及其安全。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120例婴幼儿分成甲、乙、丙3组,每组例数同等(n=40)。并分别选择股外侧肌部位、上臂三角肌部位、臀肌部位接种。比较并分析3组婴幼儿在选择不同疫苗部位后30min、72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比较显示,3组婴幼儿30min、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较于乙、丙两组,甲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相较于上臂三角肌与臀肌部位,选择股外侧肌部位在婴幼儿疫苗接种中具有更高安全

  • 标签: 婴幼儿 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