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位居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首。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的治疗目标。然而,部分患者在标准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不能实现病毒学抑制(virological suppression,VS),发生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目前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该人群发生病毒传播、病毒学失败(virological failure,VF)、免疫活化等的风险增加。LLV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临床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LLV的流行病学概况、危险因素、及其危害展开简要陈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了解LLV,以期提高LLV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艾滋病 低病毒血症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危害
  • 简介:摘要面对变异性极大,威胁性极强的流行性感冒,有许多致病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阐述。目前,流行性感冒致重症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四种学说,分别是病毒血症、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遗传易感性。本文就当前国内外流感病毒血症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

  • 标签: 流感,人 病毒血症 重症肺炎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了解HIV感染者巨细胞病毒(CMV)血的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统检索2011-2020年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关于HIV感染者CMV血现患率的文献,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5 076例。Meta随机效应模型显示,HIV感染者CMV血合并现患率为26.2%(95%CI:16.8%~35.6%,I2=99%);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结果显示,不同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可能为:研究样本中>30岁人群比例、同性性传播比例、HIV病毒载量>104 拷贝数/ml比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μl比例。结论HIV感染者CMV血现患率较高,现患CMV血可能与HIV感染者的年龄、HIV感染途径、艾滋病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巨细胞病毒血症 现患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BK病毒(BKV)血对受者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肾移植229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术后24个月内受者血清BKV最大载量,将其分为无病毒组(血清BKV持续阴性)、低病毒载量组(血清BKV最大载量≤1×104 copies/mL)和高病毒载量组(血清BKV最大载量>1×104 copies/mL)。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作为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指标。观察受者年龄和性别、供肾来源、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内eGF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者年龄、供肾冷/热缺血时间、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及术后24个月内eGFR,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受者首次检测到BKV的术后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受者供肾来源、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29例受者中28%(64/229)的受者肾移植术后血清检测到BKV,其中19%(43/229)为低病毒载量,9%(21/229)为高病毒载量。截至2018年7月,229例受者平均随访时间(44±8)个月。低病毒载量组受者术后首次检测到BKV的时间为移植后(10±8)个月,高病毒载量组为(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无病毒组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24.8%(41/165)]低于低病毒载量组[60.5%(26/43)]和高病毒载量组[61.9%(13/21)](χ2=19.82和12.42,P均<0.017)。无病毒组受者细胞排斥反应发生率[13.9%(23/165)]低于低病毒载量组[39.5%(17/43)]和高病毒载量组[42.9%(9/21)](χ2=14.38和10.94,P均<0.017)。无病毒组受者中12例发生移植肾失功,低病毒载量组受者中2例发生移植肾失功,高病毒载量组受者中4例(3例发生BKVAN,1例病因不明确)发生移植肾失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5)。高病毒载量组受者术后第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高于无病毒组和低病毒载量组(P均<0.05)。高病毒载量组受者术后第3、6、12、24个月eGFR均低于无病毒组和低病毒载量组(P均<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高BKV血会影响肾移植受者预后及移植肾功能;而低BKV血对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类受者无需调整他克莫司剂量。

  • 标签: BK病毒 BK病毒血症 BK病毒相关性肾病 肾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HIV低病毒血症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9月-2021年9月纳入的3200例病例进行研究,一线治疗队列(不含克立芝)与二线治疗队列(含有克立芝),将各项数据分成低病毒血症组与无低病毒血症组,针对不同水平与频率患者的风险比(HR)采取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有效对比。结果:通过对病例LLV后病毒学失败的具体发生状况进行对比可得知,在一线治疗队列当中,从没有出现过LLV病例病毒学失败发生率是1.81/100(95%C:1.75/100-1.88/100人年),发生LLV51-999 copies/mL病例VF发生率提升,其中,LLV51-199copies/mL组病毒学的失败发生概率并没有提升,LLV 200-399copies/mL组与LLV 400-999copies/mL组的VF发生率不断升高。在二线治疗队列当中,从没有出现过LLV病例病毒学失败发生率是2.15/100(95%C:1.75/100-1.88/100人年),发生LLV51-999 copies/mL病例VF发生率提升,其中,LLV51-199copies/mL组病毒学的失败发生概率并没有提升,LLV 200-399copies/mL组与LLV 400-999copies/mL组的VF发生率不断升高。结论:200-999 copies/mL或者单独一次、连续性发生低病毒血症与后期病毒学失败存在密切联系,导致其风险的发生概率明显提升。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 低病毒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2、10.598、29.769,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42、15.220,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χ2=9.663、11.206,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OR=48.519、44.352、53.432、39.989,95%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89、6.310,P=0.008、0.012)。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临床表现 内镜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emia,LLV)对其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接受ART≥1年且存在LLV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根据性别、年龄、传播途径1∶1匹配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根据病毒载量将LLV组分成3个亚组,其中LLV-1亚组指HIV-1 RNA为50~200拷贝/mL,LLV-2亚组指HIV-1 RNA为201~400拷贝/mL,LLV-3亚组指HIV-1 RNA为401~1 000拷贝/mL。分析LLV对后续3年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结果LLV组共纳入137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女26例,年龄为(39.5±13.5)岁。同时抑制组纳入137例患者。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为93、25和19例。LLV组和抑制组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LLV组累计发生病毒学失败患者比例[7.3%(10/137)]高于抑制组[1.5%(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8,P=0.018);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有8例(8.6%)、2例(8.0%)和0例发生病毒学失败,各亚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和抑制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V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均低于抑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3、-2.094、-2.312,均P<0.05)。LLV-1、LLV-2和LLV-3亚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随访1、2、3年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超过1年存在LLV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更易发生病毒学失败,且免疫功能恢复减慢,提示需对其尽早给予干预。

  • 标签: HIV-1载量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低病毒血症 抗病毒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为便于基层医院早期识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患者,构建简便易行的诺莫图形式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临床资料,以2:1随机构建训练组和验证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组相关指标,筛选UC合并CMV血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预测模型及诺莫图,采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ROC曲线分析确定cut-off值,并利用验证组数据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效能。结果纳入242例UC患者中162例为训练组,80例为验证组,两组UC合并CMV血发生率分别为27.2%、20.0%,组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显示年龄、对激素反应、发热、腹痛、体重下降、近一个月有无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为UC合并CMV血的独立相关预测因素;为增强模型预测效能,纳入更多有意义临床指标,设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P值临界点为0.2,筛选年龄(OR=1.025,95% CI:0.991~1.062,P=0.156)、发热(OR=12.093,95% CI:3.826~44.152,P<0.001)、腹痛(OR=9.204,95% CI:2.130~67.460,P=0.009)、近一个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OR=17.326,95% CI:3.770~96.423,P<0.001)均为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C指数为0.909,Hosmer-Lemeshow检验P=0.173,ROC曲线分析示cut-off值为0.179时,特异度为82.2%,敏感度为93.2%。相同cut-off值设定下,验证组准确率可达81.3%。结论年龄、发热、腹痛、近一个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于UC合并CMV血症结局具有显著危险相关性,以此拟合的模型及诺莫图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可达81.3%。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巨细胞病毒 诊断预测模型 诺莫图 logistic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2018年台州市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血浆巨细胞病毒血症现患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台州市新报告且未接受ART的成年HIV/AIDS血浆样本,提取核酸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巨细胞病毒DNA水平,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612例HIV/AIDS中,男性480例(78.4%),年龄>60岁125例(20.4%),同性性传播者177例(28.9%),异性性传播者430例(70.3%)。巨细胞病毒血症现患率为13.4%(82/6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 个/μl者现患巨细胞病毒血症的风险显著高于CD4>500 个/μl者(OR=5.10,95%CI:1.74~14.96,P=0.003);82例现患巨细胞病毒血症者的血浆巨细胞病毒DNA载量(log10)中位数为1.57(P25,P75:1.04,2.13),CD4≤200 个/μl者的巨细胞病毒载量最高(P<0.01)。结论2017-2018年台州市新报告未接受ART的 HIV/AIDS中,巨细胞病毒血症现患率与免疫缺陷状态显著关联,巨细胞病毒血症对HIV/AIDS病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巨细胞病毒 病毒血症 现患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某羊场内死亡的羊经剖检发现妊娠毒血的死亡比例较高,由此展开调查分析。患妊娠毒血母羊大多由于怀胎个数较多、胎儿体积较大饲料营养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病症。

  • 标签: 湖羊 妊娠毒血症 妊娠母羊 怀胎个数
  • 简介:羊肠毒血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羊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羊急性传染病,死后肾脏软化,临床症状类似羊快疫又叫"类快疫",2009年4月下旬,法库县某羊养殖户发生一起以羊发病突然,迅速死亡为特征的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羊肠毒血,救治情况如下。

  • 标签: 羊肠毒血症 羊快疫 急性传染 救治情况 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研究探讨了羊肠毒血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提高该种疾病的防控成效有一定帮助。

  • 标签: 羊肠毒血症 诊断 治疗措施
  • 简介:母羊妊娠毒血,又称妊娠酮血。它是母羊怀孕末期发生的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低血糖、酮血、酮尿、产前瘫痪、肝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一般以双胎或三胎孕羊多发,死亡率在70%以上。

  • 标签: 波尔山羊 妊娠毒血症 发病特点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发生脓毒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产后脓毒血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生产的产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9例产后患脓毒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应用简单随机方法选取同期不伴有产后脓毒血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脓毒血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产后脓毒血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生殖道、呼吸系统,分别占28.28% (28/99)、26.26%(26/99);99例产后脓毒血患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比例最高,占58.59%(58/99),其中以链球菌为主,占23.23%(23/99)。革兰阴性菌占38.38%(38/99),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1.31%(31/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643,95% CI 1.123 ~ 6.276)、合并生殖道感染(OR=7.542,95% CI 3.571 ~ 15.959)、阴道试产(转剖宫产)(OR=1.218,95% CI 1.008 ~ 1.493)、胎膜早破(OR=1.152,95% CI 1.019 ~ 1.449)、产后出血(OR=1.562,95% CI 1.263 ~ 1.881)及剖宫产分娩(OR=2.074,95% CI 1.442 ~ 2.993)是产后脓毒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产后脓毒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阴道试产(转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分娩,针对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预防,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防治产后脓毒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脓毒血症 产后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