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BaculovirusSurfaceDisplay,B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膜展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杆状病毒表面囊膜蛋白基因与所要展示的目的蛋白基因进行融合,形成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在表达同时,目的蛋白也随即进行表达,并与囊膜蛋白共同运输至病毒囊膜处,特异的与锚定部位结合,展示在杆状病毒表面。该系统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较高的展示效率,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转导与基因治疗、较复杂的真核蛋白展示、新型疫苗研发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领域。本文对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 标签: 杆状病毒 表面展示 囊膜蛋白 融合表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全球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检测是非侵入性的血清诊断参数,临床上可以监测H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进程,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优化和管理。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利用DNA重组和细胞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了P7.5启动子和P11启动子单独带动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和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含有P7.5和P11启动子分别带动一个HBsAg基因(正反两个插入方向)的四种重组痘苗病毒,比较了它们对HBsAg表达的影响。含P7.5启动子的比含P11启动子的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BsAg水平更高些;在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P7.5和P11两个启动子分别带动HBsAg基因时,两个启动子同向转录表达的HBsAg水平较低,而两个启动子又向转录时表达的HBsAg水平较高,但均没有单一P7.5启动子带动的HBsAg基因的表达水平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重组痘苗病毒 启动子
  • 简介: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观察汉坦病毒的基本形貌,分别对用戊二醛固定的Vero—E6细胞和用汉坦病毒感染过的Vero—E6细胞进行成像,在原子级或纳米级水平上观测病毒感染后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将病毒直接滴加到云母片上自然风干后进行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的结构大小;用0.5%~2.0%浓度的戊二醛固定细胞,通过成像发现,固定液浓度高时虽然成像质量较好,但对细胞的损伤较大,降低固定液浓度,细胞的形态接近于生理状态,成像质量良好;用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用合适的戊二醛浓度固定细胞进行观察,发现病毒感染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发现其形态的变化与病毒感染的浓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 标签: 原子力显微镜 汉坦病毒 VERO-E6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在无生命物品表面及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状况。方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环境、温度、表面、耐受力、活力、存活、稳定性、灭活、SARS-CoV-2、surface、inanimate、environments、environmental、matrices、factors、conditions、contact、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transmission、stability、persistence、viability、survival、survivability、infectivity、transmission"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学术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5日。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中数据后采用改良的MINOR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9-nCoV在无孔物品(不锈钢、玻璃和塑料)表面的存活能力与在有孔物品表面(布、木板、纸币、棉花、纸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4, P<0.001; Z=17.85, P=0.004; Z=38.20, 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2019-nCoV在纸币与玻璃、塑料表面的存活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 P=0.420; Z=1.79, P=0.070)。2019-nCoV在4℃、25℃条件下的半衰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7.49 h, 95%CI: 7.00~87.99, Z=2.30, P=0.020]。2019-nCoV在25℃、35℃条件下的半衰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46 h, 95%CI: 0.13~10.78, Z=2.01, P=0.040]。结论相同条件下,2019-nCoV在无孔物品表面的存活时间高于有孔物品表面,温度越高存活时间越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表面 温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乙肝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中存在的差异。为如何预防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共检测0~80岁以上共14570人。小于20岁的人群的阳性率在逐年减低,20岁至50岁这个年龄段人群中乙肝阳性较多,5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阳性率越低。结论全民认清乙肝传播途径,从而高效率预防乙肝病毒传播。

  • 标签: 乙肝 HbsAg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诺如病毒原型株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NV)P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并对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构建pET28a-inaQn-TB-P(GI.1)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建立升级版假NV。以猪胃粘膜提取物中已知NV受体组织血型抗原(human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为对象,验证假病毒特异性识别、捕获HBGAs的能力;以生菜叶中类HBGAs为对象,验证升级版假NV捕获生菜叶中NV配体的特性,并对所捕获的配体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获得可高效捕获NV受体/配体的假病毒体系,该体系可特异性识别并捕获猪胃粘膜提取物中A型HBGA和生菜中类HBGAs。另外,所捕获生菜中类HBGAs可以分别被A、H和Lewis a型HBGA单克隆抗体识别,且以H型HBGA抗原位点暴露最多。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NV的P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可以识别并捕获HBGAs及其类似物,为解析NV与配体互作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 标签: 诺瓦克病毒 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P蛋白 生菜 配体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的试剂、方法也已成熟,因其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验条件要求不高,而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广泛采用。虽然检测时标本要求空腹采集,不能溶血,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因种种原因造成标本溶血。

  • 标签: 溶血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克隆并鉴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为下一步构建该重组腺病毒载体以及进一步研究腺病毒载体的包装及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参照人HBVadr亚型序列,设计和合成S基因特异引物.应用PCR技术,从含有HBsAg的HBVDNA中扩增目的DNA,通过TA连接将其克隆入pGEM-Teasy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BgIⅡ/SalI鉴定后,进一步测序鉴定.结果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血清中成功提取HBVDNA,并以此DNA为模板,成功扩增出S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注册的相应序列比对,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2%~99%,预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亦达82%.结论从HBsAg阳性血清中成功克隆出S基因序列,为进一步构建重组腺病毒及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表面抗原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 克隆 序列分析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重组腺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送检的血清标本,共有2042份。男性1000例,女性1042例,对每一份标本随机编号,然后进行平行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对照线出现红色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值大于或等于2.1为阳性。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金标准,计算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100%、85.6%,K=0.97,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快速,简便,但灵敏度低。

  • 标签: ELISA GICA HBsAg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兴县中、小学生麻疹病毒IgG抗体(抗-MV•Ig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Ss)水平,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及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为学校预防麻疹爆发、乙肝防治提供措施和意见。方法采集手指末梢血,采用ELISA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抗-MV•IgG、抗-HBs进行检测。结果24444名在校学生抗--MV•IgG平均阳性率为95.09%,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6.42%。结论兴县中、小学生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只需针对个体进行麻疹疫苗的补种,学校爆发麻疹几率较低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略偏低,应加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 标签: 学生 抗-MV&bull IgG 抗-HBs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可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线索和依据,有助确定风险环节,评价干预效果,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为满足北京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撰写了《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技术规范》(DB11/T 1748-2020)地方标准,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为原则,针对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样部位、数量、面积、操作流程、个人防护、样本保存与运输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 标签: 物体表面 新型冠状病毒 采集 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能够更好更快地检测HBsAg作出诊断。方法金标法检测后ELISA法初、复检检测确认的阳性血液标本,并确定金标法漏检病例。结果对76例初、复检HBsAg都为阳性。金标试纸条检测出阳性48份,漏检率为0.56%。而ELISA法检测出阳性76份,阳性率为100%。结论从HBsAg金标法试纸的灵敏度看,HBsAg试纸只能作为初筛试剂,初检和复检试剂采用ELISA法,以防止HBsAg漏检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避免输血与HBsAg携带者传播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金标法检测HbsAg 漏检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