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调控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IL-1β和IL-23的机制。方法从400只新生雌雄不限C57BL/6野生型小鼠皮肤中分离原代KC,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于24孔板中,用于以下实验。(1)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IL-17A刺激组,分别加入10 μL的PBS、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IL-17A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2)取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组、IL-17A+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组,分别加入相应试剂,各试剂体积均为10 μL,IL-17A质量浓度为100 ng/mL,核因子κB、STAT3、ERK1、ERK2、JNK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S3I-201、SCH772984、SCH772984、SP600125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5 μmol/L、100 μmol/L、4 nmol/L、1 nmol/L、10 μmol/L,均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3)取细胞,同实验(1)分组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每组3个样本。对数据行双尾Student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46、6.72,P<0.01)。(2)培养6 h,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STAT3抑制剂组、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与IL-2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1、4.01±0.32、0.32±0.06、1.76±0.43、3.62±0.24、3.80±0.43、4.26±0.74和1.03±0.29、4.08±0.34、4.76±0.38、4.70±0.21、1.06±0.42、0.92±0.21、0.39±0.05。与DMSO对照组比较,IL-17A+DMSO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9.24、12.60,P<0.01)。与IL-17A+DMSO组比较,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与IL-17A+STAT3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1.34、6.91,P<0.01),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和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2.44、13.03、15.21,P<0.01)。(3)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IL-17A分别通过促进核因子κB、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与ERK、JNK信号通路磷酸化促进小鼠KC转录表达IL-1β与IL-23。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23 NF-κB 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c-Jun氨基端激酶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结果:(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结论:(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IL-17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SpA具有特征性的骨改变,可同时出现骨侵蚀与新骨形成。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在包括AS、PsA等SpA中参与致病。其中,IL-17A与全身性和局部的骨改变密切相关。针对IL-17A拮抗剂治疗AS及PsA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其对骨代谢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将就IL-17A在SpA骨代谢中的复杂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骨关节炎,脊柱 骨代谢 白细胞介素-17
  • 简介:摘要风湿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症状。目前IL-17A已在多种疾病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它的失衡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SpA、RA、SLE、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IL-17A和IL-17A产生细胞已成为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靶点。本文拟收集近年来IL-17A参与风湿性疾病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以期为病理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IL-17A IL-17A抑制剂 风湿性疾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变化,探讨IL-17及IL-6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7及IL-6浓度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IL-17、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IL-17及IL-6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患者的IL-17、IL-6含量变化可能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酶联免疫吸附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5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十余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并确立了Th17/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IL-17A不仅能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功能,对银屑病免疫病理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也有很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针对IL-17A通路的单抗如司库奇尤单抗、ixekizumab、brodalumab等在国内外陆续上市,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本文介绍IL-17A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靶向IL-17A及其受体IL-17RA生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银屑病 Th17细胞 抗体,单克隆 白细胞介素17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 (IL-17A)、IL-18、趋化因子9(CXCL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UAER正常组56例及UAER增高组共64例;另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UAER正常组与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与UAER正常组相比,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阳性率较UAER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IL-17A、IL-18、CXCL9、TNF-α的检验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四项指标联合检验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测。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8 趋化因子CXCL9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中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脓毒症 信号传导 转录因子
  • 简介: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分泌,也可由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等分泌。虽然IL-17的作用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其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诱导多种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与人体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IL-17的来源、生物学活性及其与人体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生物学活性 疾病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7A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有多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多个国家上市并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明确疗效。然而,该类生物制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仍然有多项不良反应报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念珠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炎症性肠病等,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综述3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ixekizumab和brodalumab的临床安全性。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白细胞介素17 受体,白细胞介素17 抗体,单克隆,人 药物毒性 感染 白色念珠菌
  • 简介: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EH患者(EH组)不同等级间(其中男性30例、女性34例,按WHO/ISHⅣ高血压分级:1级35例,2级22例,3级7例)及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3水平及变化;以30名健康人(男、女各15名,均无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作对照.结果EH组血清IL-17及IL-23水平分别为(390±31)pg/ml和(501±6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60±34)pg/ml和(193±4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级高血压患者血清IL-17及IL-23水平较1级患者明显增高.治疗后血清IL-17及IL-23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23与IL-17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2=0.5841,P<0.01).结论血清IL-23和IL-17可能参与EH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监测血清IL-23和IL-17水平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L)-23/IL-17轴是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发病的主要通路,IL-17A是相关免疫通路中的关键节点,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和银屑病的重叠炎症通路,促进炎症、凝血和血栓形成,在银屑病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IL-17A的炎症作用能减少重度银屑病患者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本文综述近年来IL-17A介导银屑病的全身性炎症及其心血管合并症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预防及减少银屑病患者心血管合并症提供参考。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心血管疾病 共病现象 白细胞介素17A
  • 简介:方法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的量来研究大蓟总黄酮能否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结果见表2,表明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介素影响 介素白细胞
  • 简介:方法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的量来研究大蓟总黄酮能否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结果见表2,表明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介素影响 介素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2例初诊AML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的缺铁性贫血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h17(CD3+ CD4+ IL-17+)占CD4+ T细胞比例(简称Th17比例)及IL-17A浓度,分析二者与AML患者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等指标的相关性及意义。结果初诊AML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为(2.74±0.85)%,高于对照组的(1.0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7,P<0.01);AML组患者血清中IL-17A浓度为(3.16±1.54)pg/ml,低于对照组的(2.22±0.2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2)。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50的AML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及IL-17A浓度高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50的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高危组AML患者外周血Th17比例和IL-17A浓度均高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危组和中危组间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ML患者外周血Th17、IL-17A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危险度有关,定期检测Th17和IL-17A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免疫状态监测以及预后判断,并为AML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A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年龄(29.24±3.15)岁,年龄范围为22~35岁;90例正常早孕选择人工流产的女性为早孕组,年龄(28.85±3.07)岁,年龄范围为24~33岁;90名健康未孕女性为未孕组,年龄(28.77±3.11)岁,年龄范围为23~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三组纳入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NF-κB、IL-17及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性流产组NF-κB[(433.12±285.90)ng/L]、IL-17[(42.85±9.35)ng/L]及IL-6[(21.53±8.11)ng/L]水平均高于早孕组[(188.60±123.95)ng/L、(28.63±8.55)ng/L、(12.60±6.64)ng/L]和未孕组[(160.28±102.55)ng/L、(26.48±9.17)ng/L、(11.20±5.7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F-κB、IL-17与IL-6之间相互存在正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研究NF-κB、IL-17和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发现三者联合指标对复发性流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呈高表达状态,提示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升高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相关。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9是一种多来源、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其受体(IL - 9 receptors,IL-9R)亦可在多种细胞上进行表达。二者发生特有异性结合后,可有效介导机体的肿瘤免疫、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关于IL-9的研究在免疫学和免疫病生理学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下将对比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9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