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的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的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的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4,P<0.000。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的变化程度。

  • 标签: 肤色 验证评估量表 偏最小二乘回归-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皮肤色度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镜在几种皮肤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总结分析。分析比较皮肤镜用于诊断这几种皮肤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手术切除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脂溢性角化、神经纤维瘤6皮肤病例226例,分别行肉眼、皮肤镜及病理诊断,用皮肤镜确定手术边界指导手术切除并分析。【结果】皮肤镜对226皮肤肿瘤诊断的平均灵敏度73.38%,平均特异度90.5%,诊断符合率92.92%皮肤镜观察肿瘤边界与单纯肉眼观察相比平均符合率68.58%,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1mm时12%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3mm时3%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的肿瘤边界外侧4mm时未见肿瘤组织残留。【结论】皮肤镜对皮肤肿瘤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良好的价值。在手术切除方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确定切缘,减少复发和创伤。

  • 标签: 皮肤镜皮肤肿瘤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为规范非肿瘤性皮肤病的皮肤镜检查标准,国际皮肤镜协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皮肤科学(非肿瘤性皮肤病)中皮肤镜术语和基本参数的标准化:国际皮肤镜协会专家共识》,该共识确定了5个标准化基本参数及31个子项,包括血管(形态和分布)、鳞屑(颜色和分布)、毛囊改变、其他结构(颜色和形态)、特异线索,并总结了它们的曾用名、组织病理学对应关系和主要涉及的疾病。本文通过介绍该共识,为未来相关中文皮肤镜术语及参数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规范皮肤镜在皮肤科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皮肤镜检查 术语表 标准化 皮肤科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的护理效果。 方法 : 抽取研究人员的时间为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放疗患者 5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5 例。对参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和皮肤护理,对实验组行 3M 皮肤防护剂和相关护理干预。检验 2 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相比于参照组较轻,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 96.00% ( 24/25 )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 72.00% ( 18/25 ),组间差异明显( p < 0.05 )。 结 论 : 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使皮肤对辐射的耐受性提升,将皮肤损伤情况减轻,避免出现严重损伤,使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预防 放疗 皮肤损伤 3M 皮肤防护剂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皮肤功能日渐下降,导致老年人群发生皮肤问题的可能性较高,老年患者常见皮肤问题包括:皱纹、老年性白斑、老年雀斑痣、老年疣、老年性皮肤瘙痒等。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护理皮肤呢?本文从老年人常见皮肤疾病入手,简要介绍老年人皮肤护理措施、皮肤护理步骤及护理时间。

  • 标签: 老年人 皮肤 护理 皮肤疾病 皮肤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通过强化皮肤护理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的作用。方法 随机于2019年10月-2020年10间在我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的奇偶来完成分组,即常规组(n=59)与皮肤护理组(n=59)。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知识宣教,皮肤护理组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施予皮肤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皮肤不适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相比,常规组为15.25%,显著高于皮肤护理组(3.39%)(P

  • 标签: 动态心电图伪差 皮肤护理 皮肤不适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肿瘤复发,局部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皮损的影响,以促进乳腺癌放疗患者预后。方法:选择我院 2018-2019年的乳腺癌放疗患者,共 100例,随机分为放疗常规护理(对照组)、配合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研究组)的 2组,比较 2组乳腺癌放疗患者的皮损程度、情绪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乳腺癌放疗后情绪与皮损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予以乳腺癌放疗患者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皮损风险,且利于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标准化皮肤护理 乳腺癌放疗 皮肤损害 情绪状况 生活状况
  • 简介:摘要皮肤表面定植着众多微生物,宿主与共生微生物之间依赖免疫细胞和分子网络相互作用,建立并维持皮肤的健康稳态。发生皮肤疾病时皮肤菌群发生改变,并可能参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等的发病。本文综述生理状态下及发生炎症性皮肤病时皮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微生物群落 皮肤 免疫系统过程 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 160例于我院接受放疗的乳腺癌的患者,按照随机性原则将 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收常规性的护理,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标准化皮肤护理,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记录、比较与观察。结果:观察组( 87.50%)患者的皮肤修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7.50%),护理后效果仍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乳腺癌放疗患者的治疗中,标准化皮肤护理的效果极为显著,可有效降低皮肤损害的问题并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和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大面积推广并使用。

  • 标签: 标准化护理干预 乳腺癌 放疗 放射性皮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皮肤点刺试验(SPT)的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中荨麻疹患者118例(39.33%),特异性皮炎患者147例(49.00%),湿疹35例(11.67%),以女性患者居多。吸入组中排名前5的变应原分别为粉尘螨(67.00%)、屋尘螨(61.33%)、蟑螂(48.67%)、狗皮屑(25.67%)与禾本谷类(23.67%),食入组排名前5的变应原分别为牛奶(45.67%)、鸡蛋(42.33%)、小虾(28.33%)、蟹肉(21.67%)与黑胡椒(19.33%)。不同性别及不同疾病患者粉尘螨、屋尘螨等主要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患者这些主要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能有效寻找变应原,其中粉尘螨、屋尘螨、蟑螂、狗皮屑、禾本谷类、牛奶、鸡蛋、小虾、蟹肉以及黑胡椒为主要变应原,为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瘙痒性皮肤病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原
  • 简介:摘要自体断层皮片移植仍是修复皮肤缺损的重要方法,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供皮区损伤、皮源不足等。研发组织工程皮肤实现缺损皮肤的永久性替代是一个理想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种组织工程皮肤已被投入市场使用,但要实现皮肤缺损的再生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总结组织工程皮肤的现状,并对组织工程皮肤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初步探讨。

  • 标签: 组织工程 表皮 真皮 皮肤替代物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