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3种不同内固定系统植入人体内的三维模型,互相之间进行力学参数对比,分析皮质(CBT)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实验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30日招募的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2~L4腰椎的CT数据进行建模,在Ansys中对3种模型施加500 N压力,比较内固定系统、钛笼底部、末节椎体椎体的受力、位移、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工况下椎体定点角度变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CBT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优势。结果结果显示,CBT螺钉固定系统在侧弯时最大应力为194.84 N,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最大应力为196.48 N,结果基本相同。后伸时,CBT螺钉固定系统在对抗后伸扭矩时最大应力为104.17 N,观察位移可以或得相同结果,这表明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坚强的稳定性。相邻阶段的短椎弓根螺钉与CBT螺钉对比可以看出,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稳定性。结论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比较,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更有效重建腰椎结核术后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腰椎更多运动节段,在临床上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质骨钉道螺钉 腰椎结核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修复颈椎前路椎体螺钉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防腐成人颈椎标本(C3~7)共30个,分3组:正常骨密度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骨质疏松修复组(C组),各组10个标本,测试疲劳前后的最大轴向拔出力。A、B对照组椎体二侧孔均放置4mm的椎体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行即时最大拔出力实验,另一侧在疲劳实验(2Hz,20000次)后行最大拔出力实验。C组(实验前需进行螺钉拔松实验)注入PMMA0.6~1.0mL,并拧入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进行即时和疲劳后最大拔出力实验。结果A、B、C组即时拔出力明显高于疲劳后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疲劳后与A组即时拔出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即时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拔出力C组〉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后拔出力C组〉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注射后未发现渗漏。结论PMMA修复能够明显增强椎体螺钉的即时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并且安全有效,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 标签: 颈椎 聚甲基丙烯酸类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并分析不同量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椎弓根通道(TT)螺钉皮质通道(CBT)螺钉固定周围骨质CT值,探讨CBT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内固定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胸椎或腰椎骨折行胸腰段高分辨率CT扫描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量正常、量减少、骨质疏松3个组,单组各抽取30例共90例数据,其中男36例,女54例。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18.0中进行组织三维重建,在T10至L2各椎体上(非骨折椎体)模拟TT螺钉与CBT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ROI)并测量其CT值,计算各组各椎体不同置方式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在T10至L2同一组内比较两种置方式间ROI的CT值,在T10至L2同一种置方式比较量正常组、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ROI的CT值,在T10至L2比较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CBT螺钉ROI的CT值与量正常组TT螺钉ROI的CT值,在T10至L2比较量正常组、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两种置方式ROI的CT值相对差异百分比。结果T10至L2无论何种量CBT螺钉ROI的CT值均显著大于TT螺钉,T10至L2无论何种置方式ROI的CT值:骨质疏松组<量减少组<量正常组,T10至L2量减少组CBT螺钉ROI的CT值均显著高于量正常组TT螺钉,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骨质疏松组CBT螺钉ROI的CT值与量正常组TT螺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10、T12、L1椎体,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CBT与TT螺钉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1、L2椎体,3组之间CBT与TT螺钉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量的降低,CBT和TT螺钉周围骨密度均明显下降。在骨质疏松患者中,CBT螺钉仍能表现出相对TT螺钉更高的密度,能够提供更高的-螺钉界面强度。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皮质骨通道螺钉 传统椎弓根通道螺钉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CBT)螺钉技术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切口小、对后方软组织剥离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认可。CBT螺钉技术使用CBT螺钉进行固定,其头端螺纹螺距较尾端更近,增大了螺钉皮质的接触面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翻修、邻近椎体疾病等脊柱外科疾病。本文将从CBT螺钉技术的手术技术、拓展应用、生物力学特点、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脊柱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融合术都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中,该术式常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皮质轨迹螺钉的出现成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另一种选择。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皮质螺钉内固定有助于提高固定强度、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应用体会,分析皮质螺钉的研究热点问题,介绍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 展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CBT)螺钉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初以应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下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占大部分。随着技术熟练和器械改进,疾病种类不断拓展,并且能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搭配使用,在邻椎病翻修微创治疗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强化固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CBT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腰椎CBT螺钉技术的应用拓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拓展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下颈椎椎间孔螺钉道长度及角度参数,并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连续进行健康查体的受检者,共50名(男25名,女25名)的颈椎CT影像资料,年龄(56.00±15.90)岁(范围:29~89岁)。对受检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依据椎间孔螺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Magerl法)置技术的进点和设计在三维重建模型上选定后进行调整,在调整完毕的重建图像上分别对C3~C7节段进行道长度和进角度测量,记录其最大内倾角、最适内倾角、最小内倾角、最适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等参数测量值。间隔2周由同1名脊柱外科医生对各影像学参数再次进行测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颈椎椎间孔螺钉总体最适道长度和内倾角分别为C3 10.65 mm,21.12°;C4 10.12 mm,22.62°;C5 9.82 mm,23.66°;C6 9.19 mm,24.13°和C7 9.10 mm,27.54°。C3节段总体最适道长度最长;C7节段总体最适道长度最短(F=19.287,P <0.001),但与C6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C7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最大,C3节段总体最适内倾角最小(F=19.752,P <0.001)。男性在C4、C6、C7节段最适道长度长于女性(C4t=2.912,C6t=3.884,C7t=5.468,P <0.05),并在C4、C6、C7节段最适内倾角小于女性(C4t=3.560,C6t=4.370,C7t=4.738,P <0.05)。椎弓根螺钉总体最适道长度和内倾角分别为C3 30.94 mm,33.92°;C4 30.50 mm,34.95°;C5 31.92 mm,33.42°;C6 30.50 mm,31.94°和C7 29.87 mm,31.01°;总体椎弓根宽度分别为C3 5.35 mm;C4 5.56 mm;C5 5.99 mm;C6 6.34 mm和C7 6.86 mm。侧块螺钉总体最适道长度为C3 14.84 mm;C4 15.33 mm;C5 15.44 mm;C6 14.74 mm;C7 14.06 mm。颈椎椎间孔螺钉总体最适道长度在C3~C7节段为9.10~10.65 mm,均短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P <0.05),总体最适进内倾角在C3~C7节段为21.12°~27.54°,均小于椎弓根螺钉(P <0.05)。结论椎间孔螺钉长度受限,不具备直接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进角度较椎弓根螺钉陡直,且具有较大的进安全角度,可作为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有效补充。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2年9月接诊的100名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着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患者治疗情况(治疗效果、手术时长、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使用皮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情况。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腰椎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BT内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轨迹(CBT)螺钉固定技术的后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翻修中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MIDLF术治疗的24例患者,均进行MIDLF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4.12±30.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1.13±46.90)ml,平均随访时间为(18.43±4.37)个月。24例患者共植入CBT螺钉共96例。在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出现了下降(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肺炎、泌尿系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MIDLF术在部分腰椎翻修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可作为腰椎疾病外科治疗的补充内固定技术了,临床运用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技术 再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中国成人正常颌螺钉种植体植入的不同位点处皮质厚度,为临床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正畸支抗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采用螺旋CT对30例18-40岁正常颌中国成人颅颌面进行扫描并重建,测量适合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处的皮质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个测量项目中,均值从1.73mm至10.67mm不等,最小值仅0.8mm。除前鼻嵴和下颌11牙尖隙外,46个左右对称的测量项目(左右各23个)中,34处左右对应指标相互比较均无差异(P〉0.05),另有12处测量位点左右配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提供了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常见植入位点处皮质厚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下颌前牙根尖间隙,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应更加小心;上下颌磨牙牙尖隙处,植入相对安全。不同成人的皮质厚度差异较大,提示临床工作者最好能先根据病员的CT片测出相应植入位点处皮质厚度,再确定微螺钉种植体的植入部位与方向。

  • 标签: 微螺钉种植体 颌骨 皮质厚度测量 CT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角度和道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失败、皮质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道螺钉 骨质疏松症 腰椎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中采取3D打印及导航技术辅助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独组和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发现,单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治疗有效率为73.33%、住院时长为(13.15±2.54)d、手术时长为(296.54±24.54)min,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治疗有效率为96.67%、单独组住院时长为(8.89±1.81)d、手术时长为(183.47±16.6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腰椎皮质轨迹螺钉置入时采取3D打印以及导航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减少伤口暴露时间,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3D打印 导航技术 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螺旋分内螺旋和外螺旋,在机械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来自西方,在17世纪传入中国。汉语中表示这种意义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1612年耶稣会士熊三拔的《泰西水法》。“螺丝”的出现在此之后,见于1626年另一位耶稣会士汤若望的《远镜说》。之后,又产生了“螺丝”“螺钉”“螺蛳”“螺旋”“旋螺钉”等词,这些词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则沿用下来。

  • 标签: 螺旋 螺丝 螺钉 螺丝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轨迹(CBT)螺钉固定结合后路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骨科应用CBT结合MIDLF技术治疗的16例MIDLF术后邻椎病翻修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68±6)岁。手术原因:神经根痛4例、间歇性跛行10例、顽固性腰痛2例;初次手术融合的节段数:1节段11例,2节段5例,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7.5±2.0)年。翻修手术节段:1例L2/3,6例L3/4,7例L4/5,2例L5/S1。患者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I扫描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各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70±30)min(120~240 min);术中出血量(220±45)ml(100~280 ml)。1例峡部轻微劈裂,微调进点后顺利置入螺钉,1例术中脑脊液渗漏,术后予去枕平卧、加强抗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时间(19.5±1.3)个月。术前VAS腰痛评分(2.9±1.7)分,末次随访为(1.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9±1.5)分,末次随访为(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34.5±3.2)分,末次随访(12.6±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BT内固定技术结合MIDLF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手术效果良好,可作为邻椎病翻修手术方案一种选择。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 邻椎病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8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皮质轨迹螺钉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χ2=9.9823,P=0.0096),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χ2=6.2341,P=0.0024)。结论皮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