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日本等国刑法明确区分了财物与财产利益,我国刑法未作此区分,故不能按照德国、日本的刑法规定确定我国刑法中的财物的外延;在我国刑法中,财物应当包括财产利益盗窃罪的对象既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利益。但是,“盗窃”以行为人将他人占有或享有的财产利益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或者享有为前提。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的,成立对交通工具或者欠条的盗窃,而不是对财产利益盗窃。由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象包括对财物本身的占有以及对财物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的占有,所以,对于盗用他人交通工具或者盗窃欠条的行为,可以按行为人所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盗窃数额。对于侵害他人不动产的案件,需要区分行为对象是不动产本身还是不动产的产权,进而确定侵害行为的性质。

  • 标签: 盗窃罪 财产性利益 行为特征 行为对象 数额计算
  • 简介:财产利益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很多案件无法通过传统的财产犯罪框架加以解决。传统理论中的盗窃罪以"秘密"作为核心要件,盗窃罪成立范围小,导致了对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需要做宽泛解释。以"占有"为核心的财产犯罪体系以盗窃罪作为基础,延伸出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的构成要件。财产利益的时代背景下,"占有"已经无法周延财产犯罪对象。因此,应当以"行为人造成他人利益受损,自己取得利益"作为盗窃罪的结构,以此为基础展开延伸出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

  • 标签: 财产性利益 盗窃罪 诈骗罪 占有
  • 简介:摘要:在我国刑法中,财产利益财产并非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容的关系,这种看法重视了财产利益的保护,但财产利益的无形特点也导致了在一些侵犯财产的犯罪中难以简单的将其列入有形财产的考虑。以无载体的财产利益为对象的诈骗犯罪中,财产利益是不会随着受骗者的一时的“假性处分”而永久变更、消灭的。所以为了维持盗窃、诈骗罪的逻辑体系上的区分,也应当认定受骗者自发的“假性处分”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相较于财产的有体,财产利益的转移程度也应当采取依赖于处分意识的占有转移通说。

  • 标签: 盗窃 诈骗 占有转移 处分意思 财产性利益
  • 简介:通过对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扩大解释和体系解释,并考虑到因应社会经济发展,严密法益保护的需要,可以认为财产利益是我国财产犯罪的行为对象。在界定财产利益的外延时,应以无体性、客观财产价值、确定且具体的利益为一般判定标准;具体到盗窃罪等取得型财产犯罪,还可以特别考虑该财产利益是否具有可转移。所有权以及包括在所有权中的其他财产权利、他物权、以请求支付财物为内容的债权,是财产利益的主要类别能量、商业秘密、虚拟财产、劳务等特殊的无体性存在,或者因为无法脱离其载体而独立存在,或者因为缺乏客观财产价值,或者因为欠缺可转移,而无法被认定为财产利益,或者在盗窃罪等取得型财产犯罪的范围内,无法承认其为行为对象。

  • 标签: 财产犯罪 财产性利益 行为对象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盗窃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的案件不断增多,严重威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巩固和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刑法》是1979年颁布实施的,对这类财产犯罪没有明确的界定,而近年来有关法律

  • 标签: 无形财产 财产犯罪 既遂 市场经济体制 犯罪分子 案件立案
  • 简介:一、基本案情朱某系个体工商户,经朋友担保,向黄某借款3万元,约定月息4%,借款期限8个月。朱某来到黄某家,谎称还钱,要黄某看看借条上的利息是多少。黄某拿出借条后,朱某一把抢走,黄某要上前夺回,朱某拨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威胁黄某说“你要过来,就别想活”。黄某没有办法只得让朱某把借条抢走。朱某抢到借条以后,即将其销毁。

  • 标签: 财产性利益 抢劫 借款期限 个体工商户 借条 案情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虚拟财产已经不再简单停留于网络之中,而是已经可以成为财产带给人们巨大经济利益。这也让一部分人对于网络虚拟财产垂涎,通过非法获取的方式获取网络虚拟财产。但是,实际生产生活中,虚拟空间的犯罪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有所疏离,司法实践中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定性也存在较大分歧,对类似案件的不同罪名适用也存在较大差别。网络虚拟财产应当界定为合法财产,也应当为刑法所保护,但不能依照传统盗窃罪予以定罪处罚。

  • 标签: 刑法规制 盗窃 网络虚拟财产
  • 简介:肖像、姓名、声音等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使传统民法理论关于人格权为具有专属性的非财产权的认识面临挑战,产生了对人格上财产利益进行保护以及承认其可继承的需要.美国和德国在各自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公开权与隐私权分离的“二元”模式和人格权包含财产成分与精神成分的“一元”模式,我国更宜采纳“一元”模式.在“一元”模式下,人格上财产利益是人格要素财产化的结果而具有承认其可继承的必要.

  • 标签: 人格权 人格上财产利益 人格上财产利益的可继承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财产利益作为贿赂犯罪的对象,中央已明确决定为立法考量的范畴.文章结合司法实践及国外先进经验,对财产利益入刑的必要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完善反腐败立法中财产利益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上探讨反腐败立法中财产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为我国反腐败立法提供实践基础.

  • 标签: 反腐败 立法 贿赂犯罪 财产性利益
  • 简介:现代社会,人格权商业化迅速发展,人格财产性相互交融,人格的财产利益属性已为社会实践所证成。我国现行法虽固守传统人格权理论,但仍有纳入人格财产利益的法律空间。经比较法的分析,结合中国法律现状,建议采纳区分人格利益为精神利益财产利益分别加以保护、宪法人格权和私法人格权协同运作的一元双轨体制,并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采用直接保护模式,以形成完善的人格财产利益保护机制。

  • 标签: 人格权商业化 人格财产利益 宪法人格权 直接保护 一元制与二元制
  • 简介:小偷跑到你家,偷你们家东西。你很气愤,打断了他的腿,小偷把你告了,法官支持了他,你会奇怪,难道可恶的小偷还受到法律的保护吗?我们看这样的案件——

  • 标签: 利益 财产 价值 生命 法律权力
  • 简介:本文试着从域外国家对保险利益原则的突破出发,指出我国现行保险法之保险利益规定的不足,论证引入财产保险利益例外情形的必要,并且探讨其具体例外情形,指出无因管理或者保险人弃权等应当成为财产保险利益的例外情形。

  • 标签: 财产保险 保险利益 例外情形
  • 简介:网络虚拟财产,也称网络虚拟物品,一般认为是指必须利用网络服务器的虚拟空阃才能为网络使用者所支配、使用的电磁记录,即以数字化的方式而存在的财产。其外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游戏装备、QQ号码、电子邮箱帐号等。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定性问题在法律界有争议。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和犯罪构成等几个方面看,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应当定性为盗窃罪。

  • 标签: 网络虚拟财产 定性问题 盗窃罪
  • 简介:近年来针对虚拟财产的刑事犯罪逐渐增多,但由于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新生事物,理论界对其属性的判断争论不断。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罪名不一,定性不一的情况。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虚拟财产盗窃案的典型案例入手,展现司法实践中对于虚拟财产属性、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性质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议。本文对虚拟财产盗窃案中涉及的定性疑难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加强虚拟财产类犯罪的规范。

  • 标签: 虚拟财产 财产属性 司法实践 刑法保护
  • 简介: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制度的灵魂,无保险利益则无保险。根据民商法的基本原理,公司对其财产当然具有保险利益。但股东对公司财产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各国保险法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我国《保险法》对这一问题一直未作规定。从保险利益原则设定的价值与功能角度分析,我国应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具有保险利益。对此,实践中可通过公司章程自治规范以及保险行业针对此类保险合同的特别约定来具体操作。

  • 标签: 保险利益 股东 公司财产 公司章程
  • 简介:本文从人格的概念出发,梳理了人格在法律中的三种含义,提出要适应实际充分保护人格权的财产利益的观点。同时,简要概况司法实务中对人格权保护的不足,并针对上述不足,建议从承认部分人格权的可转让可继承、扩大肖像权姓名权的保护内容、明确与细化损害赔偿制度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 标签: 人格权 财产利益 保护
  • 简介:我国司法实务对盗窃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的盗窃罪定性较为切合实际,但说理并不充分。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在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凭证.我国法律将作为债权凭证的纸币拟制为物的先例说明完全可以将虚拟财产归入《民法通则》、《刑法》、《继承法》所规定的“其他财产”以及《物权法》所规定的“其他动产”之列。据此,盗窃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构成犯罪的,同时触犯盗窃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竟舍,可择一重罪处断。

  • 标签: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 司法实务 债权凭证 法律拟制 法律适用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