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真菌感染皮肤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咪唑类及广谱三唑类是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最常用药物。

  • 标签: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红光照射治疗感染皮肤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4例感染皮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外敷法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红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9%>73.8%)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2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照射治疗感染皮肤疗效显著,其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红光照射治疗 感染性皮肤病 疗效
  • 简介:夏季到来后,陈先生就开始觉得双脚奇痒难忍,脚趾间的皮肤出现红斑,并伴有糜烂和渗出物,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患上了足癣。据皮肤科医生介绍,像陈先生这样常年穿皮鞋,脚部出汗较多又没有做好清洁工作的人,足癣的发生率比一般人要高一些,有的患者春游一趟回来后,不知不觉脚气就找上门来。

  • 标签: 皮肤病 夏季 真菌 预防 清洁工作 皮肤科
  • 简介:皮肤真菌是由皮肤真菌寄生于犬、猫等多种动物皮毛与表皮,侵害皮肤、被毛和趾爪角质蛋白组织等引起的各种皮肤。又称"钱癣"、"脱毛癣"、"秃毛癣"或"匍行疹",是由犬小孢子菌属等引起的一种真菌皮肤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圆斑(癣斑),其上带有残毛,并被覆有癣屑或痂皮等潜在皮肤损伤,并有渗出液、发痒等症状。该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医统称为"癣"。

  • 标签: 真菌性皮肤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 皮肤真菌病 诊治 动物皮毛
  • 简介:皮肤真菌分为浅部真菌、皮下真菌及系统真菌皮肤累及,是人类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浅部真菌和皮下真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外伤接种产生。系统真菌所致的皮肤表现通常是病原体从内脏器官经血液或局部组织播散感染所致。致病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对皮肤真菌感染的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 真菌感染 生物学特性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红光照射治疗感染皮肤的价值。方法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感染皮肤患者中抽选8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接受药物外敷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共43例,接受药物外敷治疗联合红光照射治疗的列为实验组,共45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皮肤患者中采取红光照射治疗能够更好的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复发率,安全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红光照射 感染性皮肤病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皮肤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皮肤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皮肤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皮肤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甲疾病种类繁多,其中甲感染疾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最常见甲感染疾病是甲真菌感染,但临床上甲感染疾病还包括病毒、细菌、梅毒螺旋体和疥螨等感染,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

  • 标签: 感染性甲病 病毒 细菌 梅毒 疥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百多邦软膏对于感染皮肤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100例感染皮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红霉素软膏进行涂抹,治疗组则对于百多邦软膏进行应用。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记录,以方便今后的进一步对比。结果治疗组的痊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治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样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多邦软膏对于治疗感染皮肤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其见效快、费用适中、不良反应较小,较为安全,因此今后的临床过程中可以对于这一方法进行广泛的应用。

  • 标签: 百多邦软膏 感染性皮肤病 临床价值
  • 简介:为了提高皮肤科临床诊断技能和实战,需要提高广大皮肤科医师对伍德灯的认识,根据切身的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文献,探讨和总结了伍德灯在色素性和感染皮肤中的应用。伍德灯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对某些皮损进行快速无创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皮肤科医师需要掌握的一门简单、方便、实用的临床诊断技能。

  • 标签: 伍德灯 色素性皮肤病 感染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为了加强对北京地区猫皮肤的防控,通过对471例猫感染皮肤初诊病例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统计北京地区猫皮肤的病原种类、发病规律及特点,以期减少宠物主人及伴侣动物皮肤发生的可能,为临床诊疗和宠物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皮肤病 发病规律 真菌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常见真菌皮肤的特点以及防治方法和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随机抽取32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皮肤患者,回顾分析患者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发病情况等,此次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为初次确诊为真菌皮肤的患者,主要包括念珠菌、甲癣、花斑癣、足癣、手癣等。结果发病率前三位真菌皮肤为足癣,占55.18%,甲癣,占17.99%,股癣,占12.50%,其次为念珠菌、手癣、花斑癣、体癣以及头癣。<30岁患者以及30~60岁患者发病率明显较>60岁患者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病率明显较女性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真菌皮肤主要包括足癣、甲癣以及股癣等,必须对60岁以下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 标签: 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特点 防治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红光照射治疗感染皮肤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在我院诊治的 52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 96.1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88.46%),两组对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红光照射配上药物外敷治疗感染皮肤有显著疗效,比单纯药物外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 ]红光照射 感染性皮肤病
  • 简介:儿童真菌皮肤占儿童皮肤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真菌皮肤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皮肤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 标签: 儿童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 体股癣 手足癣 甲真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真菌皮肤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引起猫的头、颈、四肢、躯干的皮肤形成鳞屑状癣斑为主要特征。病原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等病原真菌,并常伴有螨虫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多数药物价格较贵且有毒副作用,应用受到限制。

  • 标签: 真菌性皮肤病 蛇床子 人畜共患传染病 抗真菌药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见儿童真菌皮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常见儿童真菌皮肤患者一共10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5年2月10日-2016年2月1日),对患者患病的皮肤细胞实施真菌培养,观察真菌种类,实施针对治疗。结果本次研究中所发现主要真菌具有1.头部链状孢子、鹿角菌丝、关节孢子;2足部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同心毛癣菌等,3手部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4体股部位同心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5.甲部为曲霉、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其中体癣患者、头癣患者、股癣患者经过治疗后,只有一例体癣患者好转未愈,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其治愈率为99.00%。结论头癣患者、股癣患者患者的治愈率较高,通过对儿童真菌皮肤患者实施真菌培养,能为患者用药提供有利依据,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 标签: 儿童真菌性皮肤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皮肤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次实验主要是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接收的68例细菌感染皮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2%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本次实验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3%,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感染皮肤的实际临床效果极好,患者治疗之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也极高,所以,该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夫西地酸乳膏 细菌 感染性皮肤病 莫匹罗星软膏 瘙痒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变态反应皮肤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探讨,分析真菌与变态反应皮肤的关系,评估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皮肤的病因学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门诊部就诊的变态反应皮肤患者共3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为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n=151例),对照组为无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皮肤患者(n=15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真菌变应原和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使用Student-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差异分析。结果 须发癣菌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中须发癣菌的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态反应皮肤真菌感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变态反应皮肤患者在就诊时需要注意是否由真菌感染引起。本文针对变态反应皮肤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探讨,分析了真菌与变态反应皮肤的关系,有助于寻找诱发变态反应皮肤的真正病原体,为临床门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真菌 变态反应 皮肤病 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