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采自江苏和陕西的杜仲(Eucommiaulmoides)的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54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分属于9个属。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杜仲组织中以及从杜仲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杜仲 内生真菌 形态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7月,医院门诊收治的370例念珠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方法,评价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痊愈组、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痊愈169例入选痊愈组,痊愈率45.68%;痊愈组年龄、病程、阴道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组伊曲康唑、联合抗感染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部用药、口服+局部用药、微生态制剂、臭氧治疗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痊愈率仍有待提高,疗效影响因素较多,伊曲康唑的整体疗效更好,可配合其他治疗方式,多样化用药途径,增进疗效。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念珠菌性阴道炎 临床疗效
  • 简介:为了解除虫菊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除虫菊(PyrethrumcinerariifoliumTrev.)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1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2个属:镰孢霉属(Fusariwn),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maria),内多隔孢属(Endophragniell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殖霉属(Humicola),黑孢霉属(Nigrospora),韦氏孢属(Wiesneriomyces),色串孢属(Tortila),阜孢霉属(Papular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其中镰孢菌属、链格孢属、腐殖霉属为优势种群。除虫菊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除虫菊 内生真菌 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方法对2011年—2012年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的191例胎膜早破孕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检查。结果191例标本中培养出细菌和真菌120例,总检出率为62.83%;两组在真菌检出率、G+杆菌检出率、葡萄球菌属检出率上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tPROM组前两个指标较低,第三个指标较高。结论PROM与G+球菌间具有极为紧密的相关性,所以为预防PROM及改善分娩解决,临床需要结合真菌及细菌检查结果,考虑孕妇药敏情况选取适当抗生素进行治疗。

  • 标签: 胎膜早破 宫颈分泌物 细菌 真菌培养 药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真菌药物对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否有效,是否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个组别,分别给予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结果分析三组治疗的效果,是否产生不良差异性问题。结论通过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出伊曲康唑对短期治疗具有最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流程较短且疗效好。

  • 标签: 抗真菌 药物治疗 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讨论实施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真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显效40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于临床实施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可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各种临床不适。同时,坚持应用药物按照疗程治疗后,基本上能够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得到治愈,减轻外阴瘙痒、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增多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的概率,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抗真菌药物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真菌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3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组依据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则同时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各50例。治疗后对所得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则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真菌药物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且不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抗真菌类药物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用药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6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实验组30例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实验组治疗前后症状表现及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首次治疗及维持期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期治疗后较首次治疗症状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各症状,复发率低,缩短了治疗时间,值得临床采用与推广。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念珠菌性阴道炎 用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试回顾性分析既往念珠菌性阴道炎抗真菌药物治疗情况,评价疗效,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总结用药经验。方法2014年1月~2015年9月,共筛选资料完整使用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174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结果痊愈率48.28%,不良反应发生率5.75%;痊愈组年龄、病程、阴道健康评分低于未痊愈者,氟康唑痊愈率低于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低于联合用药,口服用药+局部用药痊愈率高于口服、局部用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真菌药物单独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确有疗效,其中伊曲康唑疗效较好,联合用药可增进疗效,但局部用药不会增进疗效。

  • 标签: 阴道炎 念珠菌 抗真菌类药物 用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真菌药物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中的用药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10月份至2017年10月份来我院接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共11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9%。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真菌药物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疾病临床治疗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抗真菌类药物 念珠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女性患者在使用具有抗真菌效果的一类药物进行治疗炎症的效果。方法采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这10个月期间,到我院确诊并接受医院制定的医药治疗方案的100名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将研究对象随即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个小组各有50名患者。实验组的50名患者主要使用抗真菌的药物对阴道炎症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的50名患者主要使用常规的药物对阴道炎症进行治疗,最后对两组接受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经过一段相同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炎症改善情况明显要好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改善情况,实验组的50名患者接受治疗的整体有效率为90%,而观察组的50名患者的整体有效率只有72%(P<0.05)。结论对于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症的女性患者来说,利用具有抗真菌效果的药物治愈炎症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常规的药物,而且安全系数更高,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症的女性患者来说非常合适。

  • 标签: 抗真菌 药物治疗 念珠菌性 阴道炎
  • 简介:许多大型药用担子菌被发现具有抗癌、杀菌、降糖、降血脂等活性,成为药物开发的新潜在资源,深受人们青睐。文中对2010年以来的担子菌新结构活性产物根据活性类型进行综述,特别关注了2014年至今中国作者的研究,重点描述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

  • 标签: 担子菌 次级代谢产物 新结构 活性
  • 简介:摘要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是除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之外最常见的妊娠期阴道感染性疾病。目前治疗妊娠期VVC主要推荐制霉菌素、克霉唑等阴道栓剂,但由于妊娠期VVC复发率高,抗真菌药物对母婴潜在的毒副作用风险,治疗复杂性VVC及复发性VVC较为困难,需不断研制治疗安全药物及创新治疗方案。

  • 标签: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妊娠 抗真菌药物
  • 简介:根据2010-2018年的调查和鉴定,初步明确上海地区含笑真菌病害有11种分别为:含笑炭疽病、含笑煤污病、含笑拟盘多毛孢叶枯病、含笑叶点霉叶枯病、含笑链格孢霉黑斑病、含笑尾孢霉叶斑病、含笑大茎点霉叶斑病、含笑盾壳霉叶斑病、含笑壳二孢叶斑病、含笑镰孢霉基腐病,并描述了11种真菌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及发生情况。

  • 标签: 含笑 真菌病害 鉴定
  • 简介:报道了葡萄上两个国内新记录真菌病害:由茶藤子小穴壳菌(Dothiorellaribis)引起的熟腐病和败育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tabescens)引起的根腐病。病害附有症状和病原菌的描述和形态图。

  • 标签: 葡萄 熟腐病 蜜环菌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
  • 简介:摘要:新疆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随着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种植条件不够完善,使马铃薯病害频发,大大降低其品质和产量。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有: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枯萎病、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茎基腐病、马铃薯黄萎病、马铃薯叶枯病和马铃薯炭疽病等。针对新疆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病原和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 标签: 马铃薯病害 病原真菌 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