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引导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选随机抽取30例作为A组,仅以神经刺激引导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其余30例则作为B组,以超声与神经刺激引导联合进行神经阻滞,对比2组临床结果。结果:对比2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示B组高于A组,P<0.05;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显示B组均优于A组,P<0.05;对比术后2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示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以超声与神经刺激引导联合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建议临床对此方案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引导 坐骨神经 股神经 神经阻滞 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超声引导神经刺激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足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刺激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麻醉。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1次穿刺成功率及临床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优良率和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深度短于对照组,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神经刺激麻醉相比,在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可以有效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药物起效时间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使用神经肌肉刺激的效果。方法:挑选出在福利院接受治疗的2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例和参照组10例。针对实验组患者,选择进行神经肌肉刺激进行治疗,针对参照组患者,选择正常的治疗方式,将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数据在两组采纳不一样治疗方式的患者中进行比对,并统患者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选择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患者治疗期间痉挛次数得到一定控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对其麻醉情况进行探究,以期证实经神经刺激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诊的70例上肢手术患者开展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研究组,每组例数为35例,前者在传统异感法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者经神经刺激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通过观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综合评估经神经刺激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94.29%)较对照组(77.14%)高,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9.9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效和安全性。方法:118例患者。分成对59例对比组(异感定位法)、59例刺激组(神经刺激定位法)。对比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并发症。结果:在麻醉指标上差异显著(P刺激组(1.32±0.42)次,对比组起效时间(16.02±4.05)min>刺激组(12.49±3.44)min,对比组麻醉维持时间(7.53±2.54)h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 麻醉 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响应国家优生优育政策及女性对产后健康意识的提高,医院及女性对产后康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产后康复项目主要是通过固定的治疗方案来做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的处方主要是单一频率,单一波群的电刺激脉冲波对盆底肌进行电刺激治疗,但不同症状的患者使用单一的治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医疗器械技术及临床研究的发展,最近几年推出了集合评估-治疗的生物刺激反馈,目前主要是通过采集肌电及压力通道来评估盆底肌各个肌肉群的情况。该论文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人体腔内(阴道或肛门)专用生物反馈肌肉刺激探测器捕捉和测量盆底肌肉群在收缩和放松过程中的峰值肌电(EMG),通过肌电图的变化展现在显示器上,让患者感知、理解这些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学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意识调控骨盆底肌肉的活动的仪器。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腰丛及骶丛在高龄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时间选择在2018.02-2019.02月之间,以我院接收的12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领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根据前后排列顺序的方式,将其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更低(p

  • 标签: 关节置换术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 腰丛骶从神经阻滞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与运动疗法组,每组30例。运动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NMES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肩外展、肘屈曲)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臂丛功能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NMES组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运动疗法组的70.00%(21/30),P<0.05。治疗后,两组VAS、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NMES组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NMES组肌力分级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外展、肘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关节活动度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臂丛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臂丛功能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NMES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提高患者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优良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并可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臂丛功能恢复。

  • 标签: 臂丛神经 损伤 神经肌肉电刺激 运动疗法 臂丛功能评分 优良率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电刺激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与参照组相比,两组在治疗前数据差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粗大运动功能与精细运动能力评分上要更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康复护理在生物刺激反馈促进子宫复旧的效果。方法:将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给予彩超联合神经刺激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神经刺激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实施彩超联合神经刺激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

  • 标签: 彩超 神经刺激仪神经阻滞麻醉 老年下肢骨折 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目前对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刺激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正中神经刺激在意识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意识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正中神经电刺激
  • 简介:摘要迷走神经刺激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但由于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仍无可靠预测指标来评估可能从迷走神经刺激术中获益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研究表明,可能的特异性预测指标包括年龄、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病因、癫痫综合征类型、认知与行为水平、头皮脑电图相关指标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等,但因研究设计等因素的异质性,导致其中部分指标仍有争议。现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综述迷走神经刺激术对难治性癫痫疗效的预测指标,希望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药物难治性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2月至 2021年9月我院接收的80例慢性尿潴留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诱导排尿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正常排尿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使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尿潴留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缩短了其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 慢性尿潴留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血栓(VTE)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作为一种安全、便携的治疗技术,近年来在预防下肢VTE形成方面得到了新的临床应用,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综述主要阐述NMES在预防下肢VTE形成中的疗效、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肢静脉血栓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程调控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行VNS治疗的3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入研究,并依据术后调控方式分为远程调控组(19例)及门诊调控组(1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治疗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定义为有效)、McHugh分级情况及VN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远程调控组与门诊调控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分别为2(0,4)次/月、4(1,24)次/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2,P=0.105)。2组患者治疗有效比例分别为13/19、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2组患者McHugh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728,P=0.467)。远程调控组患者与门诊调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3/19、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VNS术后远程调控安全有效,可成为门诊调控的重要补充方式。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术 远程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基础资料,探讨其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针刺治疗方法及临床成效。方法:本文选取2019年2月为研究起始时间,2021年2月为截止时间,选取研究对象(n=70例)均已确诊,对其分组后,实施临床治疗,即:常规治疗(对照组,n=35例)、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针刺治疗(研究组,n=35例),其分组依据为:随机抽样法,2组患者疾病分类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比其临床疗效,包括:吞咽功能评分VFSS、神经缺损功能评分NIHSS。结果:常规治疗、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针刺治疗前,VFSS评分、NIHSS评分无区别,P>0.05;治疗后,比较对照组、研究组VFSS评分,(6.68±1.85分)VS(8.04±2.93分),研究组高,P<0.05;NIHSS评分方面,(5.17±1.92分)VS(2.61±1.84分),研究组低,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其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可联用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针刺治疗措施,效果明显,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VFSS NIHSS评分 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 针刺
  • 简介:【摘 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