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是"都市空间"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是这一互动的核心场域之一,亭子间文人一度成为上海文人的代名词。本文取历史-空间-社会多元研究向度,以亭子间文人社群从边缘到中心的崛起轨迹为中心,系统考察了都市空间与现代中国激进人文地理学演进之间的深刻联系。本文对两条演进脉络做了重点探讨:(一)空间正义与左翼文化运动兴起之间的交错互生关系;(二)都市文学空间的激进化及其内生的分歧。

  • 标签: 都市空间 亭子间文人 人文地理学
  • 简介:针对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不力,流失现象严重和传承出现断层的现状,应采取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制度,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民间艺人待遇,出台培养民间文人才的措施,以加强对民间文的保护和传承。

  • 标签: 民间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 保护与传承 措施
  • 简介:康熙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施公案》《彭公案》中,康熙爱护贤臣、义士,以民为本的明君形象,是在其历史原型上,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小说主要描摹民间生活场景,体现民间审美观念,就蕴合的文化思想而言,康熙形象经民间艺人虚饰、创造而成,融入民间文价值取向,反映大众文化中的皇帝观念,体现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圣君期盼”和“报效明君”的功名意识。

  • 标签: 公案侠义小说 康熙形象 民间文化 社会心理
  • 简介:少数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创造、积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民族民间文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动力。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民间文造成了冲击和排挤。因此,必须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文传承人才,以保护民族民间文的生存与活力。通过对现有民族民间文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必须要整合各方力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各级各类学校在民族民间文传承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民族认同和社会需要为目标。构建政府主导、家庭启蒙、中小学灌输、高校教育提升、社会接纳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民间文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标签: 民族民间 文化传承 培养模式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第三空间”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具体阐述了建构“第三空间”理论的原因和路径.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人们从事文化翻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原则与研究视角.

  • 标签: 文化翻译 第三空间 文化差异 霍米·巴巴
  • 简介:全球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对民族文化起到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偏安一隅的陕北民间文也无法逃避全球化进程,全面认识全球化的利与弊,有助于减少其负面影响,扩大其推动作用。

  • 标签: 陕北民间文化 全球化 保护 发展
  • 简介:本文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期,即如学者所言的“后集成时期”,就民间文学的现状和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而言,长期以来所积淀的一些文本化经验教训值得深思和借鉴;民间文学形成“本真性”的文本继而典籍化的传统应继续传承,在当下搜集采访作品后的整理出版过程中,应避免消磨民间文作品地域性及多样性特征的删减移植等主观判断做法,尊重民间传统、保持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尤显重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文本化 民间文学 传承 尊重
  • 简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空间观念,这往往会产生文化负迁移,继而造成误解或交际失败。文章从空间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安排等几方面阐述了跨文化空间观差异及在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并探析了引起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深层原因。以期帮助人们减少空间观方面的文化负迁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空间观 文化负迁移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文化认同理论客观地分析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中。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获奖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并对其作品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王澍获奖是其内在文化认同与当下国际设计界的外在文化认同大体趋同,从而获得普利兹克奖评委的认可和赞赏。

  • 标签: 文化认同 城市化进程 普利兹克奖
  • 简介: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现代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在现代技术影响下的现代空间设计俨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绚丽色彩。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主张以一种含蓄而谦逊的态度,低调地表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既不与现代设计彻底决裂,也不盲目追求现代设计的时尚与前卫,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构建一种有机平衡。

  • 标签: 生态文化 现代设计 空间设计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简介:不容否认,杭州都市圈的文化产业,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为此,须明辨优劣所在。

  • 标签: 文化产业发展 都市圈 杭州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本文主要以空间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从“空间”到“地方”:历史、记忆与怀旧。通过对承载一定历史意义,凝聚独特在地经验的香港旧社区的呈现,许鞍华的电影将“空间”建构为充满集体记忆与怀旧色彩的“地方”,以此来对抗全球化时代“无地域空间”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侵蚀。二、跨界往返、离散叙述与身份追寻。许鞍华电影中的人物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地域跨界往返与流转,与此对应的是香港作为“中转站”与“流徙地”的文化割裂与身份游离。

  • 标签: 许鞍华空间 “地方” 离散文化认同
  • 简介:读《丹珠文存》散文卷,既是一次文化之旅,又是一次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读完全书我给本卷取一新名——《互动的灵思》。

  • 标签: 散文 文化 对白 空间 心灵对话
  • 简介:文章对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三空间及第三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三空间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将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与传播定位为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中的教学和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二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不是孤立地发生在目的语文化空间中的,而是在第一空间(学生母语文化)和第二空间(目的语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第三空间中发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二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学习者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出第一空间、单一空间视角的限制,通过对第二空间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逐渐建立第三空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视角的过程。

  • 标签: 跨文化交际学 文化教学 第三空间 国际汉语 国际文化传播
  • 简介:地方高校发展的空间,不在于大全,而在个性与特色!在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契合与前导性的价值功力;更在于地方性大学依存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优良传统和科学发展地方文化优势的多个生长性元素的合力性水准。因此。近年我国个地方性大学的发展性研究多愿以对自身个性的打造和特色的探讨而为发展的起点和归宿。辽宁地方高校文化文化建设,应该皈依于关东这片热土、守望这片热土的特色、个性与活力。辽宁地方高校发展的命脉,在于对辽宁地方文化个性和地缘文化特色的有机把控。在于辽宁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别具一格的地缘文化规律和地缘精品文化空间的独有和不可替代!此乃辽宁高校科学发展的希望空间和魅力空间

  • 标签: 辽宁 地方大学 文化 个性与特色
  • 简介:陈泳超教授要我来“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讲一次课。能够担任你们这个讲座头一讲的主讲人,我感到很荣幸。我主要讲五个问题:1.民间文学的地位问题再认识;2.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问题再认识;3.民间文学的价值问题再认识;4.“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现状的再认识;5.新故事传说和都市传说问题再认识。

  • 标签: 中国特色 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 地位问题 属性问题 价值问题
  • 简介:河南民间文学资源丰厚独特,它所孕育出的中原文化和人文精神萦系着民族的魂魄。河南民间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显现出两大内容特征:社会层面的热爱英雄和家庭层面的生殖崇拜。文章试图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延伸到河南民间文学发展的历史血脉之中,来考察其内容特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 标签: 河南民间文学 内容特征 历史渊源
  • 简介:文章以建筑文化研究为基点,分析了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关注地域文化要素的汲取,尊重建筑空间所处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最后试图总结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 标签: 全球化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文化
  • 简介:文化板块的交融影响经济活动的互动.应该怎样从文化层面解读网络消费的空间溢出现象,并从中获取管理学启示呢?本研究提出借助文化距离与社会学习理论考察网络消费的文化空间关联性,解释互联网消费的特殊规律与特征.借鉴文化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本研究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省域的文化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使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综合分析了数字内容产品消费的空间依赖性、滞后性,识别网络消费空间关联模式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度量了跨亚文化区域的社会学习行为对网络消费的影响.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网络消费遵循着文化空间秩序;网络消费者的学习对象有显著的亚文化空间差异;亚文化区内的网络消费学习具有同步性,而跨亚文化区与本地学习则是带动网络消费的主要动力.因此,忽视网络消费的文化空间相关性,会导致对网络消费的理解出现重大偏差,从而失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网络消费 文化距离 社会学习 空间计量 消费溢出